推荐期刊

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

时间:2015-12-20 15:58:50 所属分类:中等教育 浏览量:

[摘要]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由此掌握调拉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整技术,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成因 调控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过程始终伴随着整个教

[摘要]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由此掌握调拉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整技术,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成因 调控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过程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心理矛盾随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仍有规律可循,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体育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还应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心理品质,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时象。
以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2008级学生6个班,共320名男、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分析法、资料文献法、数据统计法。
(2)问卷调查情况。将学生分班集中起来,先讲解填表内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认真、如实地填写后当场交表。为消除顾虑,一律不填姓名。发放问卷320份,全部回收且均有效。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自身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分析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根源之所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工作者一项新的教育任务。针对学生对体育课态度体验分析,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发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视体育课。调查结果表明,学习体育课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考试,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只要及格就行,而应当认真学好其他文化课的不良心态,占被调查人数的54.4%。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从而轻视体育课。学生进人高中学校后,主要是为了考大学,由于这种思想和心态的根深蒂固,因此大都应付体育课考试,出现故意请假,无故缺席,情绪不高,不愿主动去练,练习效果不好等轻视体育课的不良心理状态。
(2)厌学体育课。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不喜欢上体育课,并把上体育课作为一种心理负担,占被调查人数的59.8%。首先,高中体育课的内容与初中、小学的内容基本相似。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的军训式教学,枯燥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的教材教法,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去上体育课。其次,部分学生体形较胖或较瘦,性格内向,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又差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体育课上过分担忧具有一定难度技术和竞赛性的练习,害怕练习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鄙视,因而厌学体育课。
(3)恐惧、厌倦耐力跑。耐力跑教学中,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占被调查人数的85.2%。其一是由于耐力跑多数是在跑道上进行练习,这样一圈接一圈周而复始地在跑道上进行单调动作的频繁练习,极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在心理上对耐力跑练习产生恐惧与厌烦情绪,由此而使运动兴趣下降。其二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日趋减弱,对耐力跑这样一种枯燥的训练内容必然产生一种回避心理。
(4)人际关系不协调。在调查中有38.5%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协调,不能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心理症状主要是交际范围比较窄,缺少和别人交往的能力,经常出现退缩、害怕他人、不能容忍挫折、固执己见等。有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批评和纠正错误时不注意方式、方法,态度强硬并凌驾于学生之上,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并容易产生烦恼情绪,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人格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
三、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刻苦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确锻炼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思想上要树立不怕苦、不怕累,具有顽强毅力的品质;在锻炼中,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要有意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境教学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要发扬协作型教学,重视教学一与其他诸要素的协调,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努力实现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从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3)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应加强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味”教材为“有趣”教材。另外,体育课中要多讲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4)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在练习时出现的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应及时鼓励,使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从而逐步树立起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一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5)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在新的时期,旧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因此教师必须从健身育人的角度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如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等。作为教师不但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体育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其品德、修养,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教学中以熟练、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生动、有趣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1)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目前心理问题颇多的高中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关心他们的成长,使其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专生心理素质。
(2)影响高中学生体育学习障碍的内、外因素很多,其中有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能力、教师素质、场地器材、服务设施、学生的消费水平等。因此对于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措施和方法也是多渠道的。从诱发的原因来看,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其次是外界的影响。
(3)体育向来以其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多样,特有的游戏活动,以及相当强的实践性吸引着喜爱它的学生。它以几乎包含了人的所有活动(知识的、身体的、情绪的、意志的)使学生身体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可以影响人的个性成熟与发展,乃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融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培养为一体,采用切实可行的途径一与方法,努力使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由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因此产生不良心理也带有倾向性。要以关心人、信任人为出发点,以感情为纽带,以内在动因激发为重点,引导学生心理机制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中,应加强自身的多方面的修养,全面掌握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们的体育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zdjy/16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