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与管理路径

时间:2015-12-20 15:59:22 所属分类:中等教育 浏览量:

[摘要]校本课程研发要消解校本课程实践活动泛化的形式主义课程观,弱化刻意以教材文本表现的虚无校本课程形式。学校应依据本校的基础与特色,探寻校本课程实施路径。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应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形成校本课程的方式应是“自下而上”

[摘要]校本课程研发要消解校本课程实践活动泛化的形式主义课程观,弱化刻意以教材文本表现的虚无校本课程形式。学校应依据本校的基础与特色,探寻校本课程实施路径。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应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形成校本课程的方式应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分层赋责、突出备课组是校本课程研发、实施和学业评价管理的行政单元,教师合作共同体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责任人。县域高中校本课程实施应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在理想课程规划与现实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结合点。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实施校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课程的选修实现学生自我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我潜能的认识,指出他们发展的优势,推动不同层次学生教师获得发展,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进步、体验到成功。因此,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就应当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基础,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定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作品展示、现场表演、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档案袋记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校本课程方案》和课程目标的规划为校本课程发展的愿景,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资源有效整合和拓展为主要形式,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这是解决校本课程研发与长效实施的最佳切入点,是县域高中在理想课程规划与现实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结合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zdjy/16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