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之中
时间:2015-12-20 16:01:31 所属分类:中等教育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平台,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社会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平台,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各个方面群策群力、齐抓共建,学校教育无疑承载着这一重任,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更责无旁贷。结合当前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本文以现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教材为支点,以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为平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的四个方面切人,谈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主义譬如一面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三课第二框时,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l.唯物主义发展有哪几个阶段?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有哪些缺陷?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有何重大意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重点讨论第三个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辨是非、看清本质、把握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教学《政治生活》(必修2)第六课第二框“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三课第二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第六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整合、提炼、提升所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教师要使让学生明确,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崇高的理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十一课“社会发展的规律”、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第四单元“综合探究”活动“坚定理想,铸就辉煌”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收集整理资料。在小组协作的基础上,每组挑选2人在全班交流。教师在总结时,要向学生指出“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把理想间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对理想间题所做出的科学阐述,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同时告诫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江泽民说:“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要引导学生把握“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这个共同理想,既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员把为最高理想而奋斗同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在教学《文化生活》(必修3)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使学生懂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既具有强烈民族性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先进思想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她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她包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她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她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教学《文化生活》(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时,要向学生讲清楚“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使学生理解:纵览古今,文化只有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凸现,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九课“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时,可以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元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是矛盾统一的有机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竞相迸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性、逆反性和无序性,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统帅、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价值观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这种核心价值观与多样化价值观念之间既有“一元统领”、“协调有序”,又有“兼容共生”、“和而不同”的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宽容性的统一,这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形成以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思想文化氛围。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zdjy/16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