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金针虫方面的论文在哪类期刊投稿比较好

时间:2015-12-21 00:58:19 所属分类:林业 浏览量:

对于金针虫这种昆虫的了解,这种昆虫对于农业产量的有相关的影响么?下面就通过的论文投稿了解一下。 1 形态特征 1.1 沟金针虫 成虫:体型差异大。雌虫体长16.0~17.0 mm,雄虫14.0~18.0 mm,栗褐色,密被细毛。雌虫触角11节,黑色,锯齿形,长约为前胸2倍;前

  对于金针虫这种昆虫的了解,这种昆虫对于农业产量的有相关的影响么?下面就通过的论文投稿了解一下。

  1 形态特征 1.1 沟金针虫 成虫:体型差异大。雌虫体长16.0~17.0 mm,雄虫14.0~18.0 mm,栗褐色,密被细毛。雌虫触角11节,黑色,锯齿形,长约为前胸2倍;前胸发达,背面为半球形隆起,密布刻点,中央有微细纵沟,鞘翅长约为前胸的4倍,纵沟不明显,后翅退化。雄虫触角12节,丝状,长达鞘翅末端,鞘翅长约为前胸的5倍,纵沟较明显,有后翅。   卵,椭圆形,长约0.7 mm,乳白金针虫属鞘翅目、叩头甲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0~30.0 mm,宽扁平,金黄色。体节宽大于长,由胸背至第10腹节背面中央有一条细纵沟。尾端分叉,稍向上弯曲,各叉内侧均有1小齿。   蛹,雄蛹体长16.0~20.0 mm,雌蛹体长15.0~17.0 mm.化蛹初期为淡绿色,后渐变深。体呈纺锤形,末端瘦削,有此状突起。 1.2 细腰金针虫 成虫,长8.0~9.0 mm,体细长,背面扁平,密生黄褐色细短毛。头部黑褐色,胸部棕褐色,触角、鞘翅与足红褐色,光亮。前胸背板略呈圆形,长稍大于宽。鞘翅狭长,约为胸部的2倍。每鞘翅上具有9列深的刻点沟,十分规则。   卵,乳白色,近圆形,直径0.5~1.0 mm。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2.0 mm左右,宽约1.5 mm。淡黄色,圆筒形,较细长,体表光亮。头部扁平,腹部尾节圆锥形,背面有4条褐色纵纹,近基部两侧各具褐色圆斑1个。   

蛹,长8.0~9.0 mm,浅黄色,纺锤形。 2 生活习性、危害及发生规律   沟金针虫是我国的主要种类,完成一代需3 a以上。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深度在20~80 cm,在府谷县,成虫从9月初开始羽化,当年不出土而越冬,来年3-4月间开始出土活动,白天躲在农田或田边杂草中及土块下,夜出活动交尾,雄虫飞翔力强,夜晚多在农作物上停留,交尾后3~5 d死亡。雌虫行动缓慢,无趋光性,不能飞翔,卵多产在4~6 cm深土中,每雌可产卵100粒左右,产后及死去。卵经35~42 d孵化,初孵幼虫白色,长大后变黄色,一直生长到第3年8-9月在土中化蛹,蛹期约20 d左右羽化为成虫。   

金针虫类与蛴螬相似,随土温变化而上下移动,但临界的温度不同,春季10 cm土温达6.0 ℃左右时,就开始活动,10.8~16.6℃是为害盛期,比其他地下害虫为害期早。华北地区一般在3-4月间,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夏季10 cm土温上升到21.0~26.0 ℃时,就向深土层下移,停止为害;秋季又上升为害农作物,10月中、下旬,气温下降到6.0 ℃以下又下蛰越冬。   除温度外,湿度对金针虫活动为害影响也很大。沟金针虫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15.0%~28.0%。在干旱的平原地区,春季雨较多,对其有利,为害较重;但如表土过于潮湿,呈饱和状态,金针虫也向土壤深处转移,故浇水可暂时减轻为害。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ly/3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