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1 00:22:48 所属分类:农学 浏览量:
近年来,渭河护堤地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一项主要的水利生态和经济措施发展很快。但由于护堤地土壤是抽取河流泥沙而成,腐熟时间短,土壤结构差,有效养分低,导致植物抗病能力下降,产量低而不稳,在影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影响到了护堤地的生态环境。 本次试验
近年来,渭河护堤地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一项主要的水利生态和经济措施发展很快。但由于护堤地土壤是抽取河流泥沙而成,腐熟时间短,土壤结构差,有效养分低,导致植物抗病能力下降,产量低而不稳,在影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影响到了护堤地的生态环境。
本次试验的目的在于找到适合渭河中下游护堤地区域的土壤改良措施,比较各种改良措施,找到快速改善护堤地土壤理化和微生物特性、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增强植物生长能力的途径与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小麦、大豆;腐植酸类土壤改良剂、PMA、牛羊粪。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时间与地点见表 1.
1.2.2 试验设计
采用大田试验,每个试验点设置 1 个空白,4 个处理。
1.2.3 测定内容
(1)土壤测定。微生物数量、有机质、大于0.25mm 水稳性团聚体。
(2)作物测定。亩穗数、粒数、千粒重、产量。
2 结果及分析
2.1 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
土壤微生物数量是评价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微生物则表示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高。试验结束后,将所有对照田的微生物测定值进行平均、所有处理一的微生物测定值进行平均、所有处理二的微生物测定值进行平均、所有处理三的微生物测定值进行平均和所有处理四的微生物测定值进行平均,然后将平均值进行比较。从表 3 可以看出,采用处理四的情况下,每克土壤中微生物总量最多,达到了 338.6(104个 /g),其次为采用处理二的情况,每克土壤中微生物总量为 264.8(104个 /g)。
2.2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微生物必不可少的碳源和能源。土壤有机质能使土壤有限的营养元素得以重复利用,从而保持土壤肥力长盛不衰。试验结束后,将所有对照田的有机质测定值进行平均、所有处理一的有机质测定值进行平均、所有处理二的有机质测定值进行平均、所有处理三的有机质测定值进行平均和所有处理四的有机质测定值进行平均,然后将平均值进行比较。
由图 1 可以看出,处理一、处理二、处理三和处理四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相对改良前增幅为 4.82%、15.33%、7.44%和 16.48%.同样的种植条件下,处理二和处理四较处理一和处理三,有机质增幅均达到了10%以上,差异十分明显。这是因为处理二和处理四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增加,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积累。
2.3 土壤中大于 0.25mm 水稳性团聚体变化
增加土壤中大于 0.25mm 的水稳性团聚体,可以提高降雨入渗,减少径流和土壤侵蚀。试验结束后,将所有对照田的团聚体测定值进行平均、所有处理一的团聚体测定值进行平均、所有处理二的团聚体测定值进行平均、所有处理三的团聚体测定值进行平均和所有处理四的团聚体测定值进行平均,然后将平均值进行比较。从图 2 中可以看到,试验一年后,四种改良措施中,处理二对土壤中大于 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有显著作用。
2.4 作物亩穗数、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变化 作物的生长状况可以间接反映改良措施的效果。试验结束后,将所有对照田的作物测定值进行平均、所有处理一的作物测定值进行平均、所有处理二的作物测定值进行平均、所有处理三的作物测定值进行平均和所有处理四的作物测定值进行平均,然后将平均值进行比较。从表 4 可以看出,采用处理二后,小麦增产达到 21.3%,明显优于其他处理。采用处理一后,小麦减产 13.5%,其原因是套种大豆后减少了小麦的种植面积,因而亩产量降低。
3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增施牛羊粪仍不失为提高护堤地土壤有机质的最佳途径;相比 PMA,增施腐植酸类土壤改良剂对提高土壤团聚体、提高作物产量的效果更加明显;套种大豆的改良措施虽然对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其会降低亩产量,故在改良护堤地土壤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采用该措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x/3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