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1 00:30:04 所属分类:农学 浏览量:
包世臣(17751853年或1855年) 是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的经世学者之一,曾受到邓实、张岩、郑大华等人的大力推崇。在学术方面,包世臣不拘守门户之见,广泛深入地探讨过农政、荒政、礼法、军事、文学、书法等问题。从极具经世品格的农业学术来看,他的《郡县农政》
包世臣(1775—1853年或1855年) 是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的经世学者之一,曾受到邓实、张岩、郑大华等人的大力推崇。在学术方面,包世臣不拘守门户之见,广泛深入地探讨过农政、荒政、礼法、军事、文学、书法等问题。从极具经世品格的农业学术来看,他的《郡县农政》在态度上“很审慎”(P4),堪称当时的一部农学杰作。传统中国往往农桑并称,桑蚕业与粮食生产在江淮等基本经济区处于旗鼓相当的地位。桑蚕业一旦发生较大灾害,将直接导致当地社会经济的衰落。包世臣为《郡县农政》所作序言指出:“郡县之治首农桑”; 且该书特意设立《蚕桑》目,(P189 ~ 198)其篇幅约占全书正编的五分之一,可见作者对桑蚕业相当重视。然而,不少作品在探讨包世臣的经世思想时,轻易忘记了“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P282)它们惯于撇开广大农民的技术生产实践而滔滔放言,不幸陷入了包世臣所极力反对过的空疏学风之中。为略补学术缺憾,故有芹人之献。
一、桑树选育利用与灾害防治 ( 一) 桑种选择与灾害防治 中国各地桑树品种较多。据《郡县农政》记载,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广大农民从中培育出两个最出名的桑树品种。(1) 鲁桑,又名湖桑。宋元时期,湖州一带农民从山东引进桑树品种,逐渐培育出一种优质桑树,因地命名,称为湖桑。(P434)湖桑结叶较稀,但叶片厚大,浆液丰富,桑椹较少。湖桑用来养蚕,使其个头较大,产丝较多。鲁桑生叶较晚,便于饲养大蚕。(2) 荆桑,又名鸡桑,也叫黑桑。荆桑先结葚实,后生叶片。其叶密集,较小,呈尖形,边缘岔口较深。荆桑用来养蚕,使其个头较小,产丝较少。不过,荆桑生叶较早,便于饲养刚刚孵出的蚕蚁和头眠蚕。贾思勰云:“凡蚕从小与鲁桑者,乃至大入簇,得饲荆、鲁二桑。若小饲荆桑,中与鲁桑,则有裂腹之患也。”(P324)由于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湖桑在品性方法已不同于鲁桑。根据包世臣的观察,幼蚕吃荆桑,而半大蚕、大蚕吃湖桑,不至于出现腹肿之病。在蚕生长发育过程中,农家若不懂得科学知识,随便添加桑叶喂蚕,将对蚕带来危害。例如,若用鲁桑喂蚕蚁和幼蚕,将使其消化不良而发生病变; 若用荆桑喂老蚕,将使其营养不足而体格弱小,产丝量明显下降。有经验的蚕农,往往熟悉不同桑树品种的生理特点,并联系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灵活地从事养蚕实践,避免蚕业灾害。
( 二) 桑树育苗与灾害防治 桑树育苗的方法有两种,即种桑葚、压桑条。若用压条方法,则桑苗生长迅速。但是,一些农民在技术上难以到位,因而压条的成活率并不高。他们不能仅仅依靠压条方法,而应当两法兼用,以增大育苗的保险系数。在江淮等地,桑葚若在二月间下种,多半不能发芽生长。根据民间经验,种葚的适宜季节在四月间。农民先将土地耕治成熟,下足基肥,耙细,劳平,开沟作畦; 再将黍子、桑葚各三升,拌和蚕沙三斗,撒播在地里; 然后轻轻地将地面泥土弄平,不让厚重的泥块压制桑葚。黍子发芽、破土的能力较强,桑葚可以借用它们这一功能,与之相伴而生。黍子成熟,就要收割。农民待桑苗长到黍苗一样高时,就用锋利的镰刀,靠近地面,将桑苗割倒; 再用乱草覆盖一层,晒干; 之后,顺着风向,将其烧掉。春天,桑根发芽,长出地面。农民将多余的桑苗清除,每窝只留下最壮实的一株; 再经常浇灌粪水,使桑苗健康生长。农民讲究种葚育苗技法,可以减少其间的灾害损失。
( 三) 桑苗移栽与灾害防治 桑苗移栽,需要顾及气候特点。北方地区常在八月间,而江淮等地一般在十月间。农民择地掘坑,将烧好的土肥、熟牛粪、松软泥土各三升拌和匀净,倒入坑内; 再用水一桶,搅成泥浆。桑苗要连根挖出,在距离根部七寸处截断桑干。铁锅烧红,桑干倒转,让截面癍痕在锅里烙过,以快速阻止其浆液流失。所有移栽的桑苗,其根部要多带些苗圃里的泥土,根须要保护好。移栽距离较远时,桑苗根部尤其要包裹稳固而严密。栽桑时,桑苗根部稳坐稀泥之中,并按到坑底,上提下放三至五次,可以使其根须舒展顺畅。填坑要用细泥,环绕坑沿一带要筑塌实。靠近桑干的泥土不要筑,而自然随同坑沿泥土向下坐实。壅坑要满,用细土,轻轻地筑平。上面再用松软泥土和牛粪,厚厚地覆盖一层。由于牛粪发酵、发热,可使桑树免除冻害。
( 四) 桑树利用与灾害防治 从利用价值上看,桑树的主要产品是桑叶,为养蚕业提供基本的饲料来源。其经济效益显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备荒、救荒能力。此外,桑树的副产品也具有直接的荒政用途。桑葚成熟时,农民不妨尽力收集,曝干之后收藏,以为备荒之用。干桑葚用来泡酒,或熬汁水,经常饮用,有所补益。不过,小孩要忌食桑葚,否则会伤脾胃。干桑椹间或用来喂牛,可使其减少疫病。桑树根上的皮可入药,有清热之效。桑叶、麻叶和米泔水一起煎成汁,用来洗头发,可使之快速生长。那些因头发稀少而苦恼的人,可以藉此获得补救效果。桑叶和根皮煎水,用来洗风眼、泪眼,有一定疗效。
二、桑树中耕管理与灾害防治
桑树栽下之后,进入相对漫长的中耕管理阶段。其间事务颇为繁杂,且多与灾害防治相关。
( 一) 桑树整枝与灾害防治 农民如果要培育地桑,万一刀钝,动作迟缓,不能一次性割断,日后所生出的桑条就七长八短; 其树形不合理,会影响桑叶的品质。正规的技术要领是:镰刀紧贴地面,干净利落地将桑苗一刀割断。待桑芽出土,每坑可以留养五六条。农民如果要培育树桑,就应当在距离地面三尺以上的部位,将桑苗梢头割掉。不久,桑条横生向上,迅速成长。到十二月间,这些桑枝就要砍掉。如果当年夏天砍伐,其浆液流失严重,生机受损,以后多年都难以生长茂盛。
凡是春天摘叶,夏天剪条连同摘叶,不能使枝条大幅度弯曲,而剪条不可选择正午时候。地桑剪条要靠近地面,而树桑剪条要紧贴树干基部的老瘢,并且要修剪平顺。如果剪条时所留下的小瘢过于凸出,就会损害后来新生的枝条。明末湖州沈氏指出:“嫩桑不必多留块磊,须尽截去。”(P49)包世臣所说的“瘢”,就是沈氏提到的“块磊”,必须修剪干净。否则,桑树内在的生命力就会受到遏止,导致桑叶减产。《郡县农政》称,凡是枝条向下生长的叫“沥水”,向里生长的名“刺身”,两条并在一起生长的称“骈指”,稠密杂乱生长的为“冗脞”。这些畸形的桑枝,都要砍伐掉,以便将营养有效地集中到新生的枝叶上。
( 二) 桑树害虫防治 春天,因天地之气融和,移栽桑苗时集中覆盖在桑苗之上的那些牛粪,就可以分拨开来,拌上泥土,并以桑干为中心,做成圆堆。这就是乡俗所谓的“桑隔”。桑隔一带是桑树营养的直接供应基地,应当经常治理,将杂草拔除干净。这样,桑树就不大可能发生虫害; 即使偶尔出现步屈虫,也很容易找得着,便于捕杀。
包世臣讲到桑树害虫,其中一种当是涟川沈氏笔下的桑蟥。其幼虫对桑叶危害较大,沈氏强调的防治方法是看、刮、捏。(P163)包世臣所说的方法与之不同: 凡是见到桑树叶上生有蟥虫,农民就要用木杖打落到地上,再拾起,放在上风向之地的乱草中烧掉。烟气中带有死虫味道随风飘散,其余蟥虫只要闻到这种气味,就会尽数掉下来。接着,农民用苏子油涂抹桑干底部,阻断害虫爬行之路,使之不能再到树上去。还有一种害虫是桑蛀虫,蛀入处产生黄褐色胶状物,蛀孔间皮层裂开。于是,桑树枝叶发育不良,甚至直接导致桑芽枯死。沈氏指出,捕杀蛀虫之事,一年至少要做三次。张履祥提议: 将鞭炮导火线伸进蛀虫孔穴,点火燃线熏烧,蛀虫闻其味,就会闷杀而死。( P188 - 189 )包世臣了解到,有一种害虫名叫蛴螬,俗称凿虫( 即沈氏所提到的桑蛀虫) 。当蛴螬啮食桑树皮时,桑树枝干会流出脂液。农民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要尽快将其削掉,并立即跟踪搜寻虫卵( 形如蛆虫) ,去除干净。如果蛴螬已经深入到桑树枝干中心,就要用锋利的铁凿将其挖杀。包世臣提醒说,桑树发生害虫,都是因为桑地中耕管理疏懒、杂草丛生、荒芜过久而形成的。如果桑地管理精细,经常整治,断然不会有害虫的生存余地。
( 三) 桑地利用与灾害防治 二月间,桑隔东北部分用来种黍子,遮护新生的桑芽。三年之后,桑树较大,黍子不必套种其间。桑芽往往丛生,破土而出。每坑之中,多余的桑芽要除掉,只留下两三条。第二年春天,它们就可以提供桑叶养蚕。桑地在秋天可以套种油菜,在春天可以套种赤豆、绿豆、旱芋头、芝麻。其它作物一般会与桑树争夺地力、肥力和生存空间,对桑树产生比较明显的妨碍,所以不可套种在桑地里。相反,油菜等作物则可与桑树共生共荣。特别是豆类作物,不大消耗地力;而且,它们的根瘤菌能够吸收、贮藏空气中的游离氮素,产生自肥效果。油菜、芋头、芝麻在种植过程中,应当除草三次,每次接着浇粪水。除草、浇粪都要同时顾及桑树。这样,桑地不生杂草,桑树日益茂盛,就会及早生发叶片。如果桑树老化,不能再长新叶,就要连根拔除,另种新苗。
包世臣还提到,三月间,桑树一般会萌动幼芽,最容易受到霜冻之害。如果天气骤然寒冷,北风大作,农家应当先在桑地北边堆积稻草和干牛粪,到夜深时,点燃草粪,给桑树加温,以缓解霜冻的危害。
三、蚕的利用、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
( 一) 蚕业产品利用及其荒政价值 农家养蚕,主要是为丝绸市场提供原料,获取较为显着的商品价值,奠定备荒、救荒的经济基础。蚕的副产品也有一定的荒政用途。蚕若得病死去,僵硬而呈白色,名为僵蚕,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清热。夏蚕一名原蚕,不能如同春蚕一样大量饲养。其原因是,夏蚕的经济效益较低,多半是浪费桑叶; 且养蚕所费人工较多,尤为辛苦。不过,夏蚕矢乃是浸泡谷种的上好材料,所以农民应适当养些夏蚕,取其特殊用途。又,蚕矢用来熏臭虫,效果神奇。
( 二) 蚕性利用与灾害防治 从徐光启所引元代孟祺《农桑辑要》的蚕业资料来看,古人对蚕性的了解颇为细致。查包世臣《郡县农政》,清代农民注重把握和利用蚕性,大力创造条件,减少灾害。根据古代阴阳观念和农学经验,蚕属阳物。从特性上看,蚕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所适应的气候环境变化多端。蚕卵分布在蚕连( 一名蚕纸) 上时,适宜于严寒的气候; 当其孵化成蚁时,适宜于极为暖和的气候。蚕在头眠期间,适宜于暖和的气候; 当其醒眠以后,适宜于温和的气候; 它在大眠期间,适宜于凉爽的气候; 当其成为老蚕时,适宜于渐渐暖和的气候; 它在入簇( 又称上山) 做茧期间,适宜于极为暖和的气候。蚕为卵状、蚕蚁时,在休眠期间,都适宜于阴暗的环境; 当其醒眠以后,迅速长大,就适宜于明亮的环境。蚕在食量旺盛、猛吃桑叶时,适宜于有微风的环境,且桑叶要赶紧增添。如果微风自下而上,缓慢吹拂蚕架,是最好不过的。蚕在醒眠之初,害怕风吹,而桑叶要慢慢地添入蚕箔。蚕是软体昆虫,不耐硬物触碰。十二月间,农民可以割下芭茅花,去掉穗叶、梗渣,用椎敲软,以便来年春季铺垫蚕箔时,用作褥子,很适合蚕性。
( 三) 气温调节与蚕害防治 蚕一般怕冷,但也不能伤热。一天之内,大致可以和四季对应: 寅、卯、辰时有如春天,巳、午、未时有如夏天,申、酉、戌时有如秋天,而亥、子、丑时有如冬天。天气阴晴,刮风下雨,寒热有所不同。农家养蚕时,必须懂得蚕室何时进火盆、何时退火盆,将室内气温调节到适宜的程度。蚕蚁适宜于极为暖和的气候,而当时天气还比较寒冷。蚕农要用火盆烧干牛粪坯子,使烟气全部消散,再送进蚕室。火盆旁边放一副火锸,盆里多留些烧熟的火灰,以便适时翻拨调节。火盆不宜过于靠近蚕盘,而应当用苫席围绕。盆中暖气通过围席传出,上下左右四面运行,整个蚕室都比较暖和,气温大致平衡。蚕室的温度,可以靠人体的感觉进行测试。若温度偏凉,就在盆里添火,拨开火灰; 若温度偏暖,则将火灰聚拢,盖上火。蚕在大眠之后,农家要将蚕室里的火盆全部撤走,并打开窗户和风眼。如果蚕不是养在正规蚕室,大眠之后也要撤掉遮风的苇障。这些物件应当从三眠开始逐步撤出,如果骤然之间全部撤掉,就会使蚕受到惊吓。当西南风吹之时,仍然要用草荐障蔽。如果遇上暴热天气,农家应当在蚕室外面贮藏清水,并不时用水洒向蚕室空余之地,使其透些凉气。
( 四) 蚕室规划与灾害防治 蚕室最好朝向南方,忌讳西向。若蚕室受到夕阳照射,或西风直接灌入,皆有害于蚕。农家若房屋宽敞,就应当分拨一处,专作蚕室。其东、南、北三面都要开辟窗户,用纸裱糊妥帖,还要在窗外加上苇箔、草帘。东、西、北三面靠墙根的地方,要各自开凿三个气洞,用草塞起来。房屋狭窄的农户,将作蚕室的房间,四处都用帘箔围上,以便遮挡风吹日晒。当蚕进入大眠时期,农家选择一间通风的房屋,打扫干净,地面铺上竹簟。凡是早晨采剪的桑叶,都要扑去露水。傍晚采剪的桑叶,待太阳落山之后挑回,摘取嫩条桑叶,薄薄地摊在竹簟上,使之凉爽。农家凡是发现桑叶上有露水、黄沙时,都要揩洗干净,铺在竹簟上凉过以后,才能养蚕,以避免蚕病。
四、养蚕技术管理与灾害防治
( 一) 促进蚕齐,减少损失 农谚云:“起不齐,丝减半。”(P92)包世臣《郡县农政》进一步解释说,蚕若不齐,则容易生病。因未眠之蚕爬行、食叶,会干扰、压迫眠中之蚕。由于蚕眠期间喂叶较少,眠中之蚕会拖累未眠之蚕,使其跟着挨饿。蚕上山时,老蚕茧子早已做好,蚕蛹很快生出蛾子,而嫩蚕的茧子没有做完,还是薄薄的。如此一来,就会事倍功半: 农民为养蚕所费劳力很多,而最终所得经济利益很少。
“三齐”是古人养蚕所努力争取的目标。所谓“三齐”,就是子齐、蚁齐、蚕齐。子齐,指用蚕蛾同时产的卵留种; 蚁齐,是使蚕卵同时孵化为蚁蚕; 蚕齐,即同一批蚕尽可能眠起齐一。(P110)包世臣也论及“三齐”,即蚁齐、眠齐、老齐。这与前人在说法上略有不同,在技术原理上则大体一致。蚕卵孵化成蚁时,若变成淡淡的远山之色,就证明是上好的蚕种。若蚕蚁焦干无色泽,或颜色苍黄、发红,则此等蚕种质量很差,应当抛弃不用。倘留下来,将有害于蚕齐。
蚕在生长过程中,如果一部分已经是纯黄色,另一部分刚刚褪去白色,渐渐趋于黄色,那么,它们前后相差不远。农家应将它们薄薄地铺开,频繁添叶,以便后者赶上前者,齐头并进。如果后面的还是青白色,那么,它们必定赶不上前者。农家应当用蚕筷将青白色的蚕挑出来,放在另一箔里,且增加喂叶的频次。这样,它们才不会拖正眠蚕的后腿。农民想方设法促进蚕齐,可以减少损失。
( 二) 清除蚕沙,避免郁蒸 在养蚕过程中,替换蚕箔、清除蚕沙,是一项常规作业。为此,农民有时采用蚕网。元代王祯《农书》最早提到这种农具。农民以之替蚕,“比之手替,省力过倍。”(P381)包世臣《郡县农政》注意到,蚕网骨架系竹片制成,形状仿如蚕箔( 或称蚕盘、蚕匾) 而略大。凡鱼网用坏时,可择取其中较为完好的部分,蒙在骨架上,制作蚕网。农民将蚕网轻轻放在蚕箔上,再添叶喂蚕。绝大多数蚕在向食性驱动下,通过网眼,爬上叶背。两个农民各执一端,将蚕网抬放到另一箔里。这样可以比较迅速地清除蚕沙,使蚕避免郁热气息的影响。
蚕在二眠以前,天气还比较凉快; 加之蚕沙也较少,所以蚕眠一次,除沙一次。二眠以后,三天之内就要除沙一次。大眠醒后,每喂四顿就要除沙一次。凡替换除沙时,不能将蚕远掷高抛。抬蚕、秤蚕时,都要人手多、速度快,不让蚕因长久挤压而受伤害。蚕沙干燥疏松,就是蚕体健康的表现。如果蚕沙成片湿润,蚕就有毛病,需要赶快替换除沙,以求缓解病态。
若正当抬蚕除沙时,遇到阴雨绵绵、吹风降温的气候,则替换之后,恐怕蚕褥变冷,蚕受伤寒。农家应将柔软的芭茅花切成豆子大小,每一箔约用一斗,均匀地撒在蚕上,再添桑叶。蚕沿着桑叶爬上芭茅花,就可以隔开蚕沙的郁蒸之害。
( 三) 豆、米饲蚕,除病减叶 查《农政全书》引《务本新书》之言,先民很早就懂得利用绿豆粉、白米粉,拌和桑叶养老蚕。(P663 -664)包世臣了解到,有的农民在腊八节那天,采取常流清水,或井中甜水,用来泡绿豆、白米。按照计划,来年每养蚕一箔,就先泡绿豆、白米各半升。泡上一天,然后沥出晒干。蚕醒大眠以后,早先所准备的绿豆,再次用水浸泡; 待其微微发芽,晒干,然后磨成粉。原来所备白米,放进甑子里蒸熟,也磨成粉。蚕在大眠醒后,需喂第四顿桑叶时,桑叶要摊在竹簟里;接着用新鲜的清水,细细喷洒到桑叶间; 然后用细绢箩,将绿豆粉筛到水叶上面,并拌和匀净。每斤豆粉用四升新水,每箔蚕用豆粉六两。干爽的桑叶细末,拌和绢箩筛过的豆粉,可以间隔三四顿喂蚕一次。这种方法,有助于消除蚕体热病,使其日后所产丝绵更为坚韧。
( 四) 量叶养蚕,及时添叶 陈指出:“凡从事于务者,皆当量力而为之。”(P23)从事养蚕业,也应当坚持这样的原则。包世臣认为,农家在养蚕之前,要适当估量自家出产桑叶的多寡,届时才不会出现缺叶的问题。如果桑叶缺口过大,相当一部分蚕根本养不到做茧的程度,中途就不得不抛弃; 即使桑叶缺口较小,蚕也会挨饿,降低产丝量。蚕将桑叶吃掉大半,剩下薄薄的残叶,就会呈现出雪白的一片蚕体。如果见到这种情景,农家就要及时添加桑叶,以补充消耗。巳、午时分,气温较高,添叶要薄些,以避免湿热之气蒸腾而导致蚕病。这时,蚕可以吃些带水桑叶,但其它时候不行,否则有害于蚕。
若技术到家,春蚕饲养25天就老熟,即可上山做茧。如果时间拖得越久,蚕丝就越少,消耗的桑叶就越多。并且,桑树剪条采叶较迟,新条不能赶在夏至节前充分生长,枝条稀疏短少; 次年桑叶生发更为延迟,就会长期损害桑叶、贻误养蚕业。 五、其它技术细节与蚕业灾害防治
( 一) 浴连护种,减少病变 根据民间经验,位于蚕簇中央、朝向东南方、明净圆厚的茧子,可以留种。蚕蛾破茧出生时,凡是拳翅、秃眉、焦脚、焦尾、重黄、赤肚、无毛、黑纹、黑身、黑头的,都要抛弃。只有那些体型健壮、色泽亮丽的蚕蛾,才能选作蚕种。
农家选择晴好天气,在清晨、当太阳没有升起时,汲取新鲜清水浴连。这要费去一顿饭的工夫,以便将蚕蛾所遗便溺、有毒气味全部洗掉。然后,农家用桑皮索系住蚕连两角,一一悬空挂在高处,以利通风干爽。凡是孕妇、产妇,都不能浴连。遇上大雪天,蚕连可铺在雪堆里,压上一天。如遇无雪之年,则到腊月十五,用高竹竿挂上连轴,晚上竖立在街沿。蚕连伸出屋墙之外,以便接受寒气。蚕卵经受寒冷环境锻炼,同时可以杀灭细菌。凡是蚕连贮藏、悬挂时,都应当选择没有烟气熏染的处所。采用这些方法,可以保藏优质蚕种,减少病变的发生。
( 二) 适时卧种,避免损叶 春天,当桑叶渐渐出现青色而趋于成熟时,才开始卧种。所谓卧种,就是将蚕连放在暖和的地方,使蚕卵生出幼蚁。如果蚕蚁出得过早,没有适宜的桑叶可吃,很可能饿死。以后剩下的蚕较少,而桑叶较多,正常消耗不及,就会白白浪费。无论是蚕还是桑叶,都遭受到危害。而适时卧种,有助减少对蚕的伤害,也可以避免桑叶损失。
( 三) 慎收蚕蚁,力避灾害 蚕蚁下连时,蚕农要先沐浴、穿干净衣服,才进入蚕室,焚香祭祀先蚕神。蚕室忌讳陌生人、穿孝服的人、屋里屋外的哭泣声。鸡、狗都要赶开,远离蚕室。舂米、筑墙、扫尘时,都要避免对蚕的不良影响。
酒气、臭气、秽言、虫鼠之类忌言,都需要警惕。蚕室之内,必须养一只猫,以避鼠害。这些讲究,多半带有环境科学价值。至于祭祀蚕神,忌讳穿孝服的人、污言秽语等,表明古人对养蚕业郑重其事的劳动态度、努力避免蚕业灾害的良苦用心,因而不能简单地斥为迷信而过火批判。《齐民要术》云: 蚕“初生,以毛扫( 用荻扫则伤蚕) 。”
其实,用翎毛扫蚕蚁,也有一定的伤害性。包世臣《郡县农政》所谈到的技术方法与之不同。农家收蚕蚁时,不能用翎毛刷下,也不能用杖敲打蚕连而震下。当连上蚕卵孵化成蚁时,要用新鲜桑叶,当即切细,有如发丝。蚕箔里先垫上一层柔软的芭茅褥子,再铺一层薄薄的蚕纸,接着用筛子将桑叶丝匀净地筛到蚕纸上,然后将蚕连反转180°,覆盖在叶面。
蚕蚁闻到叶香味,会自动从连上爬下,进入蚕箔桑叶间。如果蚕连盖在叶上,有的蚕蚁很久都不下连,肯定是病蚁,就要抛弃。
蚕蚁可略微多收一些,以防备日后万一出现的损耗,但也不能收得太多而导致桑叶供应紧张。如果收得三两蚕蚁,就应当尽可能利用蚕盘的空间,稀疏地摊开; 若蚕蚁密集,则互相拥挤,易受伤害。蚕蚁只能吮吸桑叶中的津液,所以必须利用快刀,现切桑叶,成为细丝,用筛子薄薄地筛到蚕蚁上; 如果逗留时间较长,叶丝津液枯干,就成无用之物。
( 四) 提供适宜条件,便于老蚕做茧 蚕老上簇时,要轻轻放置,稀疏布局。因老蚕怕风、怕冷,所以蚕簇外面要用苇席、草荐遮蔽,还要用火盆取暖。若是三开间的蚕室,火盆就放在屋子四角和中央,一共五盆。火盆各自用竹席围起来,让火气上行,又向下回转。于是,热气均匀,又不燥热。当蚕结网成茧时,盆火供应尤其要保证蚕室暖和,日夜不断。茧子做成后,先要剥去表皮的浮丝,再薄薄地摊在竹簟上,避免挤压、郁蒸。
( 五) 备妥薪柴,以便缫丝 农家缫丝,先要准备好薪柴。柴最好是栗树枝,其次是桕树枝,要晒得极为干燥。栗木、桕树柴燃烧时烟雾很少,不会对蚕丝造成明显损害,而有利于保证缫丝质量。
综上所述,包世臣认定桑蚕业对于农村经济和荒政事业的重大意义,并对该行业进行了比较详实和系统的考察。鸦片战争前后,虽然时局扰攘,内忧外患日蹙,世间变态甚多,颇为炫人眼目,但从众人习焉不察的常态来看,农业依旧是全社会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广大农民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充分保证和提高生产能力,使江淮等地的农业达到全国范围之内相对先进的水平。包世臣所论述的桑蚕业生产技术及其相应的灾害防治经验,是他整个经世致用学术思想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基础部分,而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的乡土智慧,也由此获得一个具体的历史例证。中国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为了建设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应当挣脱“今人喜好玄虚空论”(P16)的泥潭,自觉地继承包世臣和当时众多农民所创造的宝贵历史财富,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有关方面的实际而努力发扬光大。
[ 参考文献 ]
[ 1 ] ( 清) 包世臣. 齐民四术 [ M ] . 潘竞翰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01. [ 2 ] ( 清) 包世臣. 包世臣全集·管情三义 / / 齐民四术[M]. 李星校点. 合肥: 黄山书社,1997. [ 3 ] 毛泽东. 实践论 / / 毛泽东选集( 第1卷) [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 4 ] 梁家勉等.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 [ M ] .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9. [ 5 ] ( 后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 [ M ] . 缪启愉,缪桂龙译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6 ] 陈恒力、王达. 补农书校释 [ M ] .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3. [ 7 ] 周邦君. 补农书新解 [ M ] . 成都: 巴蜀书社,2011. [ 8 ] (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 [ M ] . 石声汉点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 9 ] 章楷,余秀茹. 中国古代养蚕技术史料选编 [ C ]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5. [ 10 ] 章楷. 古代养蚕为“三齐”所采取的措施 [ J ] . 农史研究( 第7辑)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8. [ 11 ] ( 元) 王祯. 王祯农书 [ M ] . 王毓瑚校点.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1. [ 12 ] ( 宋) 陈. 陈农书[M]. 万国鼎校注.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65. [ 13 ] 罗志田.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 M ]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x/33927.html
下一篇:科学施用沼肥的方法与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