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泉州地力贡献率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施肥中的运用

时间:2015-12-21 00:30:22 所属分类:农学 浏览量:

地力贡献率就是土壤肥力贡献率,是衡量土壤肥力对生产的贡献程度,也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一般以无肥区产量占施肥区产量的百分比表示。为摸清泉州市主要土壤类型的地力贡献率,更好地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土壤肥料技术站于2008年冬至2013年冬开展地力监测,设

  地力贡献率就是土壤肥力贡献率,是衡量土壤肥力对生产的贡献程度,也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一般以无肥区产量占施肥区产量的百分比表示。为摸清泉州市主要土壤类型的地力贡献率,更好地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土壤肥料技术站于2008年冬至2013年冬开展地力监测,设置无肥区及习惯施肥区,每季实测作物产量,取得了3~5年各种土壤类型典型农田地力贡献率。    1 地力贡献率的主要特点

  1.1 养地作物地力贡献率高于耗地作物【表1】  从表1可见,5年检测结果,由于各年度种植作物不同,地力贡献率表现不一。花生、大豆是豆科作物,具有固氮能力,是养地作物,地力贡献率达到74%~77%,对肥料依赖性较低。其次是中稻的地力贡献率也表现较高,达到69%,可能是生长季节较长,依赖地力供肥较高,所以中稻施肥水平较低。早稻、晚稻、甘薯的地力贡献率都在60%左右。水稻、甘薯是耗地作物,对肥料依赖程度较高。

  1.2 地力贡献率逐年下降,3年后暂趋稳定  地力产量是在不施任何肥料条件下获得。随着作物种植时间延长,土壤养分逐年被带走,地力产量也发生相应变化。从表2可见,从2009年至2011年地力贡献率逐年下降,至2013年虽有少量下降,但降幅很小,表现基本稳定。

  前2~3年有残余人工肥力影响;只有后3年残余人为肥力消耗已尽,才比较能反映出自然地力贡献率。因此用后3年(2011-2013年)的地力贡献率,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水平和应用于配方施肥技术的参考值。【表2】    1.3 地力贡献率从土壤高肥力到低肥力逐渐下降  不同土壤由于利用方式及肥力差异,地力贡献率高低也有差别。从表3可见,一熟制地区(单季稻区)地力贡献率在62%~70%,其土壤类型地力贡献率高低依次为黄泥砂田、黄泥田、冷烂田。二熟制地区(双季稻区),地力贡献率在48%~72%,地力贡献率高低依次是乌泥田、灰泥田、黄泥田、红泥砂田。旱地薄赤砂土地力贡献率也达52%。可见,农田地力贡献率变化规律与土壤肥沃度高低相一致。各类型土壤地力贡献率有一定代表性,可供生产中参考应用。【表3】    2 地力贡献率在配方施肥中的应用

  在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中,地力差减法也是比较简便常用的方法之一。按这种方法计算作物肥料需要量的公式是:【1】    2.1 贡献率与施肥量关系  以往选择地力贡献率通常是第1年的试验结果,所选用地力贡献率偏高,按公式算出作物需肥量较低,其结果会造成农田土壤肥力下降。因此,建议选用总结出来的第3年后的地力贡献率平均值,其计算作物需肥量会比较恰当。对于地力贡献率较高的乌泥田等,为防止作物施肥量偏低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可选用全市地力贡献率平均值作参考计算。

  2.2 施肥量计算  作物的氮肥和钾肥施用量可以应用上述公式计算。磷肥需要量则要灵活掌握。因为目前泉州市土壤有效磷含量普遍偏丰富,,按公式计算结果都还要施磷肥,必然造成磷肥浪费。所以建议采取“测土定磷”和“氮、磷比例”法混合应用。首先应测定土壤有效磷,再根据土壤有效磷含量确定是否要施磷肥。一般大田农作物(除蔬菜作物外),土壤有效磷(P)<15mg/kg,要全额施磷肥,15~20mg/kg可间隔施磷肥或减半施磷肥,>20mg/kg可暂停施磷肥。然后以氮磷比例确定磷肥施用量。如泉州市水稻氮磷比例(N∶P)为1∶0.45,若目标产量为500kg稻谷,地力贡献率为50%,氮肥利用率40%,氮素用量计算结果为2.29×2.5÷0.40=14.3(N)(kg/667m2),若按N∶P为1∶0.45计算磷素应为14.3×0.45=6.4(P)kg/667m2,若以过磷酸钙肥料(含P2O512%)算,需施53.3kg/667m2。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配方施肥方法都有其优点,也存在有局限性,应注意取长补短,采取综合技术方法推广配方施肥技术,不可计算出不切实际的施肥量。

  参考文献    [1] 徐志平,姚宝全,等.测土配方施肥实用技术(修订本)[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盛锦寿.泉州市耕地土壤定位监测结果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288-291.  [3] 陈国防,蔡艺艺,盛锦寿.泉州市甘薯土壤养分状况调查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8(1):46-4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x/3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