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1 00:19:00 所属分类:农业工程 浏览量:
1、 水土流失及防治状况主要包括 2 个方面的内容: 1. 1 水土流失现状 何家坝小流域属水力侵蚀类型,水土流失以面蚀为主,兼有沟蚀,根据本次典型小流域的调查分析统计,流域内总土地面积2 855. 06 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22. 1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32. 30%
1、 水土流失及防治状况主要包括 2 个方面的内容:
1. 1 水土流失现状
何家坝小流域属水力侵蚀类型,水土流失以面蚀为主,兼有沟蚀,根据本次典型小流域的调查分析统计,流域内总土地面积2 855. 06 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22. 1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32. 30%。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490. 10 hm2,占流失面积的 53. 15%,中度流失面积402. 00 hm2,占流失面积的 43. 59%,强度流失面积30. 04 hm2,占流失面积的3. 26% ,年均土壤侵蚀模数2 076 t / km2·a。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及对林草资源的掠夺,水土流失面积逐渐扩大,水土流失程度及流失范围呈上升趋势,坡耕地向裸岩地过渡,灌木林地、疏林地向荒山荒坡发展,荒山荒坡向难利用地演变。
1. 2 水土保持现状
何家坝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922. 1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 30%,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调查,相关部门在区域内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现有水土保持设施面积10. 05 hm2,引水渠2 500 m,水土保持设施防治面积小,对水、土的控制效果差,还不足以遏制流域内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近年来,经过省、市、县水利部门对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的大力宣传及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要求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普遍高涨,流域内除少部分陡坡耕地退耕种树进行治理外,部分疏林地、灌木林也进行了封育管护并取到了一定的管护效果,“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成功为此次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先进经验。
2、 何家坝小流域治理措施的总体布置主要包括 2 个内容:
2. 1 土地利用调整
根据建设目标,以减少坡耕地,保护基本农田,提高有林地面积为规划方向。根据该小流域内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在尊重当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土地适宜性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科学规划耕地、园地的面积,在粮食产量能满足小流域内居民和牲畜的需求下确定生产用地面积,再确定生态用地的面积。
经规划调整后,结果如下:
1) 本项目通过在坡耕地和荒草地上实施坡改梯工程11. 01 hm2( 坡改梯工程全用于果园和苗圃的栽种,本项目设计报告中治理面积仅统计果园和苗圃面积,不计坡改梯工程面积以免重复计算) 。
2) 在梯坪地上高标准整地种植20. 01 hm2车厘子果园及1. 0 hm2的猕猴桃砧木苗圃基地。
3) 在荒山荒坡上营造水土保持林110. 20 hm2。
通过以上措施,坡耕地减少17. 70 hm2,果园面积增加20. 01 hm2,新增苗圃1. 0 hm2,水土保持林地110. 20 hm2,荒山荒坡基本得到综合治理。
治理期末小流域内水田面积194. 6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 82%; 坡耕地面积42. 1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 48%; 有林地面积2316. 6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1. 14%; 果园面积78. 2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 74%; 苗圃面积1. 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 04% ; 疏 林 面 积 110. 20 hm2,占 土 地 总 面 积 的3. 86% ; 荒山荒坡将全部利用; 水域面积4. 59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0. 16%;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4. 59hm2,占流域总面积的0. 16%; 城镇及居民点占地面积58. 50 hm2,占流域面积的2. 05%; 交通用地面积49. 02 hm2,占流域面积的1. 72%。
2. 2 工程总体布置
根据水土保持治理规范,结合何家坝小流域当地实际情况,对项目区治理措施实行平面布置和立体布置,小流域工程布局是: 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以分水岭为界,从分水岭到山脚,从上游到下游,从沟头到沟口,合理布局水土保持措施,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
对山脊、山梁一带,以及高山远山地区的原有林草植被实行封育管理,加强保护; 对山坡稀疏残林以及灌木林等采取封育与补植相结合措施,进行管护;对部分荒山荒坡营造水土保持林。对集中连片的坡耕地,建设以水平梯田为主的基本农田。在坡耕地治理和果园苗圃中配套调节池、灌溉管网、道路等坡面水系工程,形成坡面治理、林草措施的整体效应。流域治理工程要达到建成综合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的目标,工程布局时需根据流域内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划分的原则及水土流失现状,按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兼顾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的要求,布设水土保持措施。
3、 治理成效
治理成效主要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 个方面进行介绍:
3. 1 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有以下 4 点:
3. 1. 1 水土流失基本上得到控制,水土流失危害减轻经过本项目工程1 a的综合治理,可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0. 00 hm2,治理程度达到95. 43%。通过本工程各项治理措施的合理布设,形成了立体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增加了土壤入渗,减少了土壤侵蚀,保护耕地不遭受破坏。
3. 1. 2 减轻小流域及下游地区的自然灾害每年可增加蓄水能力 26. 60万 m3,可 减 少1. 84 万 t的泥沙进入何家坝小流域内河流,有效减轻洪涝、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
3. 1. 3 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土壤地力明显好转并提高通过实施塘堰、沟道整治等治理措施,加之灌( 排) 沟渠、调节池等坡面水系工程的合理布局,作业道的铺设,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通过对坡耕地和荒山荒坡的重点治理,改变了地面形态,改善了土壤结构,有效地保持了水土,使耕地农田土壤地力得到提高,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3. 1. 4 促进了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营造110. 20 hm2水土保持林,发展经果林21. 01 m2,封育治理面积748. 79 hm2,增加了林草植被面积,调节了该流域内的小气候,净化了大气环境,减轻了水土流失灾害,对其它非水土流失原因造成的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减轻也将起到重要作用,为流域内的人民群众及动植物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奠定了重要基础。
何家坝小流域水保项目各项措施全部发挥效益后,全流域的森林覆盖率由54. 92% 上升到81. 14%。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 84 万 t,年增加蓄水效益26. 60 万 m3。从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冲刷、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说明项目实施后的生态效益显著。
3. 2 经济效益
主要有以下 4 个方面:
3. 2. 1 坡改梯工程 坡改梯面积11. 01 hm2,年增产值1. 23万元。3. 2. 2 水土保持林营造水保林110. 20 hm2,年可增产值2. 41万元。
3. 2. 3 果园、苗圃营造果园20. 01hm2,苗圃1. 0 hm2,年产值18. 01万元。
3. 2. 4 封育治理封育治理748. 79 hm2,年可增产值70. 42万元。
3. 3 社会效益
何家坝小流域水保工程项目实施后,带来的社会效益有:
1) 减轻了当地和治理区下游的自然灾害,小流域内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2) 有力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为实现“两高一优”的农业奠定了基础。项目实施后,粮食单产提高,林地、果园面积增加,促进了地方农业发展。
3) 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大了环境容量,缓解了人地矛盾,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
4) 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社会风尚,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大规模发展经果林、水保林,随着林果业的发展。流域内有一些农民将接受各类农业、工业技术培训,掌握一、二门实用技术,通过他们“传、帮、带”,使流域内广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并起到典型引路和示范推广作用。
5) 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促进流域内群众全民奔小康的步伐。工程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流域内的农业生产条件,使流域内农业人均产粮稳定在500 kg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36 元 / a,人民群众的生活将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的食物结构也将以粮食为主的食品向肉、蛋、奶、果、菜齐全的方向转向,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得到逐年改善和提高,并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农业深加工经济转变,使流域内的群众走向富裕。
4、讨论及建议
主要包括 3 个方面的内容:
4. 1 工程建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根据水土流失规律,抓住水土流失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明确既要在保护水土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的思路,必须把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此促进那群众脱贫致富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4. 2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小流域建设管理
所有工程都应根据审批的规划,编制小流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经审批后纳入年度投资计划。设计人员要深入项目区,听取群众对工程建设内容、措施布置等方面的意见,保证工程实施的合理性。
4. 3 努力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处理好生态建设同农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山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经济发展滞后且又受到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制约,因此要搞好小流域生态建设必须有农民参与,前提条件是农民获益。政府对山区农民的补助要从间接的设施建设投入转移到直接补助,实现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以更多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农民参与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突显小流域治理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笪志祥.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创新[J]. 水土保持通报2012( 08) : 12 - 13. [2]吴文奇. 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J]. 中国水土保持,2009,29( 03) : 33 -36. [3]张新玉,杨元辉 . 我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 中国水利,2011( 12) : 58 -61. [4]高奎,常磊,刘世海 . 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初探[J]. 水土保持通报,2003,23( 04) :72 - 74. [5]周璟,何丙辉 . 涪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状况及治理措施效益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 05) : 316 -318. [6]姜德文 . 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 02) : 1 -4. [7]张文斌.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探讨[J]. 环境科学导报,2008,27( S1) : 58 -60. [8]方少敏. 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修复对策[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 04) : 42 -44. [9]陈韦 . 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防治分析[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41( 06) : 119 -121. [10]吴昊 . 小流域综合治理设计难点问题探讨[J]. 中国水土保持,2012( 06) : 14 -1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ygc/33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