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生态环境危机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中的本质

时间:2018-12-21 11:00:58 所属分类:农业工程 浏览量:

这篇环境保护论文发表了生态环境危机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中的本质,生态文明建设是造福于每个社会成员、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福祉,是全社会的普遍利益,具有最大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关键词:环境保护论文,生态环境,社会公正,

  这篇环境保护论文发表了生态环境危机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中的本质,生态文明建设是造福于每个社会成员、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福祉,是全社会的普遍利益,具有最大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关键词:环境保护论文,生态环境,社会公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论文

  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使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把维护和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目标中,中国共产党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新视野,把生态文明列入其中,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1](p.52),明确将“美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之一,从而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丰富发展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梦。这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反映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p.207)因此,树立公平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人民群众中确立起对生态治理普惠性、公平性的广泛认同,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形成生态环境治理的强大力量。

  一、生态环境危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背后的公正缺失

  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怎么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方式和回答方式不尽相同。在历史上,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农耕文明时代敬畏自然到工商业文明时代奴役自然的历史转变。而这种转变的背后,隐藏了今天全球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

  (一)生态环境危机起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

  在西方近代,虽然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现代的工业文明,但人以野蛮的、外在强制的方式对待自然环境,从而造成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扭曲,呈现出文明和野蛮的相互冲突的格局。这既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制度的原因。

  就思想认识而言,近代西方社会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使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有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于是自然界在人类面前“祛魅”了,人不再敬畏自然,而是以不公正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将自然视为外在于人、可以由人任意支配的单纯客体,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最后伤害到自身。

  就社会方面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为了攫取高额利润,资本调动起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力量。资本促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普遍化,这体现了资本的文明作用。但是,资本的增值欲望使之不仅不公正地以粗暴方式压榨和剥削工人,而且同样以野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整个地球变成为资本增值服务的手段。资本的不断积累同时也是自然的被掠夺式开发的积累,这势必会带来自然环境的破坏,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西方国家掠夺式开发的长期积累造成生态系统失衡、资源浪费和枯竭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生态环境危机爆发。

  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剥削性注定其本身内在地蕴含着反生态性。因此,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的双重压力,伴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全球化的扩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殖民和技术殖民,一并输出了生态殖民,将生态环境危机从发达国家大规模地转向发展中国家,把生态环境危机问题由地区性推向全球性。

  (二)生态环境危机的蔓延: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凸显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难题。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生态环境的恶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环境危机;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面临着能否有效实现环境治理的考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生态问题的挑战。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是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顯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使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承载压力。

  第一,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加快,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大,建设工程增多,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凸显。改革开放使经济体制发生变化,人改造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但人们对生态破坏危害性的认识不足,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使生态环境受到伤害。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在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带来了资源开发的盲目和浪费;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鼓励不同主体通过自由竞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长期坚持的道德理念在应对市场经济的个人利益追求时显得软弱无力,社会中部分群体或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大大超过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愿,甚至出现了大肆掠夺自然资源的谋利方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逐渐相对分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模式发生变化。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机制不完善,出现了少数人乘机侵吞国家公共资源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等社会不公正现象,进而将这种不公正蔓延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自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加重。

  推荐阅读:《强度与环境》Structure&EnvironmentEngineering(双月刊)1973年创刊,是关于导弹、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ygc/44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