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西安市城中村空间布局以及去留问题

时间:2019-01-11 11:22:05 所属分类:农业工程 浏览量:

这篇城中村建设论文发表了西安市城中村空间布局以及去留问题,近年来,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却同时带来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的问题,城中村用地该去该留值得进一步探讨。论文从政策、规划、建设三个层面提出了规划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建设

  这篇城中村建设论文发表了西安市城中村空间布局以及去留问题,近年来,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却同时带来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的问题,城中村用地该去该留值得进一步探讨。论文从政策、规划、建设三个层面提出了规划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建设论文,改造,用地去留,西安市

城中村建设论文

  引言

  “城中村”是一個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广义上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1]。城中村在我国中西部大中城市较为多见,其建筑质量、设施水平、环境卫生状况都远远低于城市住区的平均水平。城中村人群构成主要包括当地村民和外来租户,其中后者以初入城市的底层打工者为主。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城中村改造力度也越来越大,西安正是当下城中村改造浪潮中的典型城市。

  2014年至今,西安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意见》《西安市城中村改造规程》《西安市“四改两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截至2016年7月30日,西安市累计共完成206个城中村和66个棚户区、涉及66.73万人的整村拆除工作,累计完成回迁安置137个村和33个棚户区、46.59万人[2]。西安市城中村用地面积正在急剧减少。

  城中村由于其廉价的租金和良好的区位而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租住。2009年初,西安市有240多万流动人口居住在城中村,然而随着城中村改造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问题凸显[3]。至2012年,超过60%的外来务工人员因城中村拆迁,租不起单元房而陷入了住房困难的窘境。简单粗暴的拆除方式既无法体现对城中村用地的有序改造与合理利用,也无法为外来低收入人群的流向提供依据和指引。因此,城中村用地的去留问题值得被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西安市城中村空间布局特征

  1.1总量概况

  西安市城中村用地的空间布局特征可概括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西安市原“城六区”①共有行政村408个,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有城中村187个,其中数量最多的为雁塔区,达71个(见表1)[4]。城中村总人口约26.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1.08万人,占总人口的80.7%。在余下的5.04万非农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外来流动人口。

  从2005年至今,西安市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办公室一直致力于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截至2014年4月底,西安市已经取得《城中村改造方案批复》201个[5],除1个属临潼区(城郊区)外,其余200个均位于西安市主城区范围内(见表2)。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组成的中心城区虽然相对面积不大,但取得批复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也超过总数的1/4,可见,迫于中心城区域高昂的地价,城中村改造迫在眉睫。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建成区范围将不断扩张,城郊村也将随之转化为城中村。与此同时,城中村改造的持续进行又将大大减少现有城中村数量。因此,西安市城中村的总量在短期内将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1.2区位分布

  通过对西安市“城六区”城中村空间信息的搜集发现,其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见图1)。

  (1)一环外均匀密布

  从城市圈层角度分析,西安市城中村分布特点可概括为:一环内和三环外零散稀少,一环至三环间均匀密布(见表3)。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城中村改造的进行,西安市城中村数量必然出现内环减少而外环增多的现象,其区位分布在时间上将呈现逐渐外移的趋势。

  (2)分布区域整体偏南

  从城市方位角度分析,西安市城中村分布整体偏南。位于西安城北的城中村主要集中在环城北路到二环北路之间,而位于城南的城中村则基本分布于二环南路和南三环之间,且数量远远大于城北,其中雁塔区就有城中村71个。随着南部曲江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大规模开发,城南的城中村将迅速被改造或拆除。

  1.3周边环

  由于所处区位的不同,城中村周边的主要用地属性也各不相同。随着时间的累积,城中村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使得不同的城中村拥有不同类型的产业支撑和人群构成。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搜集,笔者依据周边主要用地属性的不同将西安市城中村分为传统农业型、居住配套型、商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和保护区毗邻型6大类(见表4)。

  1.3.1传统农业型

  传统农业型城中村最接近自然村落,村民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这类城中村居住的主要人群依旧是原始的村民,外来租户较少。随着城市建设的持续进行,传统农业型城中村的土地将逐渐被征用,因此其原有的生产方式也将被迫改变,最终转型为其他类别的城中村。

  1.3.2居住配套型

  居住配套型城中村是指周边以新建住区居多的城中村。这类城中村的特点是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不少居住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等都可以获得共享,因此吸引了不少流动人口在此短租,但人群相对多元混杂。居住配套型城中村的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1.3%。

  1.3.3商业主导型

  商业主导型城中村是指临近大型商场、市场等商业设施,且依托这些商业设施存活发展的城中村。这类城中村的居住人群除原住民外,主要是依托商业氛围经营小本生意的商贩,以及从事商场底层劳动的打工者。商业主导型城中村在片区级商业中心附近居多。

  1.3.4高校主导型

  高校主导型城中村是指临近一所或多所高校,且依托这些高校存活发展的城中村。这类城中村与附近的高校互惠互利,城中村为高校提供商业环境,高校又为城中村提供商业需求。随着“大学城”建设的逐步完善,势必将带动周边村落转型,因此高校主导型城中村在短期内将逐渐增多。

  1.3.5工业主导型

  工业主导型城中村是指临近工厂或企业,且为这些工厂的工人、企业的职工提供住所的城中村。这类城中村以居住为主要功能,同时也为居住者提供一定的商业服务。

  1.3.6保护区毗邻型

  保护区毗邻型城中村是指紧邻遗址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的城中村。由于历史原因,西安遗址保护区较多,而周边流动人口又相对较少,因此这类城中村的居住人群主要以原住村民为主。

  综上所述,除传统农业型和保护区毗邻型城中村外,其余四类城中村均有大量外来人口选择在此安居,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通勤便捷,城中村能为务工人员实现最为理想的职住平衡;二是租金低廉,城中村能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可负担的居住场所。

  1.4公共交通

  地铁和公交是城中村人群中远距离出行必要的交通方式。其中,地铁的优势在于速度快、不堵车,而公交则是线路多、覆盖广。对于西安市现状地铁建设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公交出行是城中村人群的首选。

  推荐阅读:《农村科技开发》杂志是由农业部主管,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研究会、河北农业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农业科普类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ygc/44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