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新洲区新农村标准化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时间:2015-12-21 00:39:52 所属分类:农业基础科学 浏览量:

前言 2005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中,村容整洁就指的是农村环境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构建农村标准化建设体系也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

  前言

  2005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中,村容整洁就指的是农村环境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构建农村标准化建设体系也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新农村标准建设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农村公路和道路建设、新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新农村供电设施、邮电广电设施、新农村再生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公共设施管理、社会保障和福利设施、教育文化设施.从新农村标准化建设基本体系可以看出,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标准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武汉市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已从 2005 年开始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道路.通过几年的实践,武汉市新洲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广大群众对各项惠农政策的满意率为 90%,对通村公路的满意率达 95%,对"改电"的满意率为 82.5%,对"改水"的满意率达 80%,然而对农村环境改善满意率却较低.为了深入了解武汉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以新洲区为例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 新洲区新农村标准化建设中发现的环境问题

  1.1 整体环境"脏、乱、差"

  新洲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水、废弃物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1.1.1 生活垃圾排放问题

  新洲区大部分村子以敞开式的垃圾收集池为主,垃圾处理池数量很少,而且服务区域小,给实际使用造成很大不便;此外,一些村子则根本没有垃圾收集池,全村垃圾堆放在村子周围的道路和河道内,形成了垃圾治理的"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情况.另一方面,"垃圾下乡"的现象也日渐严重,城市的垃圾扩散到乡村,进一步恶化了农村环境.

  1.1.2 生活污水排放问题

  虽然新洲区在城关及主要建制镇设有污水处理厂,但污水管网覆盖率较低,无法将部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收集至污水处理厂.2010年,除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外,生活污水中 COD排放量为 9031.17 吨,氨氮排放量为 910.14 吨,较人口是新洲区 2 倍的黄陂区相当.

  1.1.3 农业污水及废弃物排放问题

  2010年, 新洲区畜禽养殖业 COD 排放量4202.35 吨,氨氮排放量 314.32 吨,农业源 COD合计排放12069.12吨,氨氮合计排放674.79吨.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洲区 COD 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农业源."十一五"期间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和废渣处理稳步提高到 45%,但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问题依然严峻.伴随着鸡粪的大量流失和养殖废水的乱排乱放,大量有机物、氮、磷进入水环境,加大了水环境的污染负荷,成为全区水环境质量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农业生产产生的面源污染

  1.2.1 农药化肥及农膜的使用导致的环境问题

  随着新洲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化肥、农药等用量增加已是全国普遍现象.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及废弃农膜残留是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途径.化肥的长期使用,改变了土壤的性质,引起土壤板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肥效降低,农药中未被利用的部分进入周边土壤、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及生物多样性.此外,部分农药化肥挥发到大气中,或随着土壤流入江河湖泊,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

  1.2.2 焚烧秸秆导致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新洲区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秸秆资源大量过剩,每年到夏收或者秋收时节,农作物秸秆在田间地头被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也造成了严重后的环境问题,同时危害群众健康,影响交通安全.

  1.3 工业污染加剧

  近年来,新洲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建设了阳逻经济开发区及武汉新港古龙产业园等大型工业园区;同时,各街镇也建设了小型工业园.外来工业尤其是污染型工业的进入,造成城镇工业废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工业企业废水、废气排放严重.

  根据 2010 年武汉市污染源普查更新数据,新洲区二氧化硫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其排放量为21343.67吨,占总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8%以上;氮氧化物排放量为 43489.07 吨,占总氮氧化物排放量的 93% 以上.工业废水中 COD 年排放量为1150.98,氨氮排放量为 93.16 吨,由于企业废水经污水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所以污染物排放量较总排量较小,但部分企业的违法排放,给新洲区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压力.

  2 新洲区新农村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产生的成因分析

  2.1 教育水平低 , 环保意识淡薄

  新洲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 教育水平偏低 , 农民的社会意识,特别是环保意识和社会道德意识不强.改革开放以来 , 地方政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上 ,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宣传教育.

  因此,大多数农民都比较消沉,文化水平低,目光短浅,且长期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因循守旧,在生产和生活中难免会做出种种违背生态伦理观的行为,如大面积毁林开荒,无节制地乱砍乱伐,无规划地挖沟引渠,大量地焚烧秸秆等,从而严重危及生态平衡.

  2.2 农业生产手段过度使用,各类污染逐步形成

  一是农田营养成分的自然流失.各种形态的氮肥施入土壤后 , 氮素被作物吸收的利用率仅为20% ~ 25%, 大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形成硝酸盐氮被土壤吸附 , 其中的一部分继续逐渐供作物吸收利用 ; 另一部分因土壤胶体对硝酸盐离子的吸附甚微 , 易遭到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进入地下水 , 或通过径流、侵蚀等汇入地表水,对水体造成污染.在地表水硝态氮的污染中 , 氮素化肥的贡献率份额占到 50% 以上.过量施用化肥又加剧了氮素的流失与污染.

  二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 , 施药的对象、品种、剂量、时间、方法等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在规程范围内施用是科学的、安全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 ,,药不对症 , 没有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 , 只是增加了农药的残留、污染和浪费 ; 另一方面,虽然对症 , 但用药的时间过于接近成熟期 , 或剂量过大 , 或方法不对 ,这些都会造成农药残留过高 , 威胁人体健康 , 污染环境.

  三是,我国尚未形成农业污染防治的政策框架和系统.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中明显存在不足 , 重城镇、轻乡村 ; 重工业、轻农业的现象比较突出 , 缺乏对农业污染控制的政策和系统.尽管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 , 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等特点 , 但更主要的是农业生产未完全纳入环境控制之中 , 缺乏对农业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 , 更没有形成完整的农村环境监测网络和质量控制体系及政策框架.对农业污染问题普遍存在意识不强、知识缺乏、严重性的认识不足的现象.

  2.3 产业转移加速,污染物随之转移

  产业转移是产业发展的客观空间规律,伴随着经济迅速增长,普遍在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产业梯度推移趋向,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趋向呈加速推进之势.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污染转移,从而让产业承接方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甚至引致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城市向农村转移的产业,往往是生存空间受城市环保标准严格压制的污染产业,其转移直接导致农村的"立体污染":如新洲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的钢铁加工、造纸等行业,这些行业工业排放的酸性、含有害重金属的废水直接排入农田灌溉管网;一些砖场、水泥厂等的粉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直接向空中排放,严重后果影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必然导致征用农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2.4 环保投入严重不足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国际经验证明 ,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 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比例 , 达到 1.0% ~ 1.5% 可以基本控制污染 ,达到 2% ~ 3% 可以逐步改善环境.新洲区环保总投入较少 , 虽然全区"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占五年累计 GDP 的 1.6%,但大部分的环保投资都投向主要的城镇,农村环保工作投入甚为缺乏 , 绝大多村子环保投入为空白.

  3 对策建议

  3.1 积极治理生活污染

  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新村庄建设规划要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同时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2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 , 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 ;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 , 提高施肥的养分利用率 ;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种植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不仅可减少环境污染,还可增加农民收入.推广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辅以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建设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产业园.

  3.3 科学防治群禽养殖污染

  坚持畜禽养殖规模化、设施化处理.建议农户以自然屯为单位建立畜禽托管所,养殖户将自建的牛羊集中在一个场所存放,轮流出工养殖管理,节省空间和劳力,同时有利于畜禽粪便、养殖污水的统一处理和利用.同时,鼓励设施化处理畜禽粪便以及养殖污水.

  推广畜禽零排放模式.首先通过建筑设计、饲喂设备和饲养管理模式等的改变,减少污水排放量;然后引进零排放设备,建造发酵棚舍、集污等设施,通过污水喷淋和物料发酵,实施污水零排放;第三通过有机肥深加工和商品化生产,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畜禽-沼气-种植(养殖)"模式.以建立沼气池为中心,对养殖场周围有较大规模鱼塘、农田、果园和蔬菜的牧场,建立"畜禽-沼气-种植(蔬、草等)"生态模式;对于周边没有上述有利条件的牧场,在建造集肥池、沼气池、净化池的基础上,增建生物塘,达到牧场粪污的减量化、无害化.

  3.4 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

  对于分散式水源地:一是开展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源调查工作,对饮用水不安全的区域实施应急措施,实施引入外来水工程,保障居民饮水安全;二是建立农村分散式地下水源水质监测制度,定时定点监测分散的农村水源水质情况.

  对于集中式水源地:一是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调查工作,完善数据库建设;二是完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工作,保障水质安全;三是加大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力度,及时排查污染隐患;四是制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处理能力;五是加大建设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水源保护体系.

  3.5 强化乡村企业管理

  从管理手段上,政府部门要监督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建设 , 形成工业小区 , 实行集中管理 ,集中处理污染.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排放严重、不能实现集中处理污染或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要关停 , 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出现 , 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经济手段上,可采取定格征收污染防治费的形式,按照"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依法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依据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污量征收乡镇企业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还可利用征费,开展切合实际的农村环境恢复治理.镇政府建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专项基金,用于农村水、土、生态环境整治.

  3.6 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规;结合世界环境日和各种宣传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定期为农民群众举办环保教育班;组织各类环保文艺活动和有奖竞答,普及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yjckx/34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