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民族地区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研究

时间:2021-08-12 09:53:31 所属分类:农业基础科学 浏览量:

休闲农业是基于农业资源供人们休闲和观光的新型农业,能解决农村产业化不强、农村产业结构欠佳和农民就业困难等问题,且有利于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民族地区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辨识度和影响力极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广阔。以羌族聚居区为例

  休闲农业是基于农业资源供人们休闲和观光的新型农业,能解决农村产业化不强、农村产业结构欠佳和农民就业困难等问题,且有利于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民族地区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辨识度和影响力极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广阔。以羌族聚居区为例,分析民族地区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并根据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研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的具体举措,旨在引导民族地区的农业资源有序开发和提高资源利用率。

民族地区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研究

  1民族地区休闲农业资源概述

  休闲农业涵盖农业和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是传统农业的延续和拓展。民族地区的休闲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少数民族聚集社区的自然、文化、民俗等。羌族聚居区地处青藏高原东沿地带,东面为汉族聚居区,南面为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西面为藏族聚居区,形成羌族与汉族、藏族、回族、彝族杂居的局面。羌族聚居区的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居民通常就地取材,以木材、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空间形态特殊的碉楼。同时,羌族聚居区的文化资源多种多样,剪纸、刺绣和挑花等都是代表性极强的手工技艺。其中羌绣独具民族特色,所绣图案(以花卉、鱼虫、鸟兽、山川等为主)大多源于生活,寓意吉祥,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地区的休闲农业资源往往具有一些特殊性:第一,生产性和休闲性。休闲农业资源不仅可以供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还能供人们休闲。例如:鱼类资源可用于养殖、鱼类食品加工和垂钓休闲等;果园既可提供水果食品,又能形成生态休闲景观。第二,整体性。民族地区的各种休闲农业资源相互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例如自然资源可以形成景观,若一些自然要素被破坏,景观也随之受损。第三,多功能性。民族地区的林木资源既能提供木材,又能保持水土,更能用于休闲观赏。总体而言,民族地区的休闲农业资源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辨识度和影响力较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广阔。

  2民族地区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及利用情况

  农业是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之一。近年来,羌族地区把特色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大力开发休闲农业资源。休闲农业资源是能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直接互动的宝贵资源,其开发和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2.1休闲农业效益显著农业是民族地区的主要产业,因此民族地区应构建多个农业示范区,并持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开发休闲农业资源。羌族地区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畜牧业和副业的人口占比较小,农作物以玉米、土豆和小麦等为主,兼有苹果、花椒和核桃等远近闻名的经济作物。近年来,羌族地区通过有效开发农业休闲资源使农林畜牧业迅速发展,休闲农业品牌建设也初见成效。通过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更多人认识羌族和了解羌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2现代农业资源丰富

  在国家的号召和领导下,民族地区积极有序地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特色休闲农业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羌族地区在坪头羌寨、石椅羌寨构建农业种植基地,以农家乐休闲娱乐产品的形式展现田园风光和羌寨风貌,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羌族地区目前约有20个农民合作社,包括羌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草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震后成立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高度重视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着力打造文化景观和旅游节事等。历史悠久的桃坪羌寨拥有保留完好的建筑和艺术,文化根基和内涵深厚,开发现代化休闲农业资源的优势明显,开发利用途径也更多样化。同时,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使“企业+农户”的模式越来越稳定,助推景区的旅游功能和配套服务不断完善。

  2.3服务业发展劲猛

  民族地区的农业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商贸、物流等行业取得新成效,现已形成完善的基层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目前,每个乡镇都有物流配送中心,每个村都设有物流配送点和电子商务服务点,进行农产品单品品牌的策划、设计与推广,为民族地区打响休闲农业发展品牌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羌族地区的旅游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其中阿坝州有3个5A级景区、22个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同步推动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发展,并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旅游节庆活动等进一步开发休闲农业资源。

  3民族地区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举措

  从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来看,民族地区依托国家的支持和帮扶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阻碍因素,例如融合开发力度不大、轻视开发创新、环境保护不力等,亟需商讨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3.1完善农文旅模式,促进资源融合

  基于产业融合的发展背景,农业与旅游、文化的融合率先体现在机构改革中,相关部门应加强职能和功能整合,不断完善综合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农文旅产业的深度发展。羌寨地区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羌族村寨作为羌族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单元,同时拥有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对旅游者有巨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促进休闲农业资源融合。首先,在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续以羌寨为载体深入挖掘和开发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土特产品、生活空间和传统民俗文化等,充分体现优势资源的价值。其次,羌族地区应与农户、乡村旅游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展开更深入地合作。农户和旅游合作社提供休闲农业资源,龙头企业主利用这些资源设计一系列休闲农业产品,共同构建覆盖游、食、住、行、娱、闲的新型融合产品,全面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农业、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综合性需要。再次,加强羌族地区的形象宣传,向旅游客源市场广泛传递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产品信息,并吸引广大旅游者广泛持续关注,引导他们做出积极的消费决策,提高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效。

  3.2加快创新发展,传承民族文化

  民俗风情是民族地区休闲农业资源和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然而,当前民族村寨的习俗和活动等日益淡化,民俗风情局限于景区舞台,民俗文化也仅剩躯壳,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开发休闲农业资源时,保留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优势,并结合新形势把握民族文化复兴的关键点,同时依托原住村民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开发等优势,使传统民族文化鲜活起来。羌族地区应着力培养民间优秀艺人、传承习俗和推行民歌新唱,通过与游客之间开展深入互动,让羌族风情和歌舞从舞台走向民间,再利用网络进行广泛宣传,使羌族文化真正火起来、活起来。另外,在开发休闲农业资源时,民族地区要做到主次分明和不断创新,在闲娱、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引领下吸引并汇聚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强产业分工和劳动力流动,带动第一和第二产业深度融合。实践表明,这种交叉联动有利于民族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羌族地区可以借鉴陕西袁家村的经验,将村集体的建设用地流转出去,形成可以量化的资产后分配给村民,让每一户村民都享受股权分红。达到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升级成工业园,壮大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使民族地区的乡村经济兴旺发达。例如,阿坝罗依现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园区的规划超过800hm2,经济作物以葡萄、雪菊和苦荞为主,村民以7500元/hm2的价格人均流转土地0.5~0.7hm2,每年可收入3750~5250元。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把荒山变成美丽花园。这种利益分配机制能够激发全体村民参与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更容易实现共享收益和共同致富。

  3.3保护生态环境,打造民族特色

  旅游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粘合剂,容纳能力较强,能够将产业、文化与商业等融合在一起,把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业、农业、加工业、文化教育等集成为产业群。在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着重考虑生态效益和保护优质自然生态资源,遵循有效保护为主、科学开发为辅的原则,确保休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开发农副产品展销会、休闲商务旅游、民俗节庆等产品,吸引更多投资打造具有羌族特色主题的休闲农业产业园,构建享誉国内外的休闲农业旅游胜地。随着旅游者接待需求的增加,民族地区的传统习俗、文化活动必将获得新生,并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为满足大众需求,羌族地区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修建博物馆的方式保护羌族文化和推广传承羌绣、雕刻等传统技艺。

  4结语

  当前,游客不再满足于单一农业休闲,民族地区需要进一步开发休闲农业的功能,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融合在一起。为满足人们的休闲农业旅游需求,民族地区应加快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和农文旅转型升级的步伐,基于特色资源开发多元化的休闲农业产品,并积极培育特色知名品牌,形成优秀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构建,有利于深入发掘民族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丰富个性体验,引导民族地区休闲农业资源有序开发,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民族地区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研究》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作者:周建容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yjckx/49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