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浅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1-09-10 10:07:23 所属分类:农业基础科学 浏览量:

目前,农村经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向现代化,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我国农村对众多企业的工业生产缺乏有力监管,以及农民的持续性耕作是加剧农业生态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保

  目前,农村经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向现代化,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我国农村对众多企业的工业生产缺乏有力监管,以及农民的持续性耕作是加剧农业生态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优化自然资源开发方式,降低生活及生产污染物的排放,并依托当地农业生态优势,逐步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浅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1.1缓解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大量落户城市,致使农村人口锐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除东南沿海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以外,我国其他农村地区依然以传统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导致其经济增长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因此,打破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结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保证农村人才投入工作的活力,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2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农村经济焕发了全新的活力[1]。其中,生态农业经济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

  2.1水资源供给不足

  水是生命之源,是所有动植物生存的根本,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淡水资源为支撑。随着农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水资源需求与日俱增。例如农田水利建设与大型现代化农业设备的运作都需要足够的水资源才能正常运行。另外,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都需要淡水资源的支持才能保障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失去了淡水资源,人们就失去了最基础的生活必要条件。因此,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是限制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2耕地质量逐渐下降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致使我国农村耕地面积急剧下降,由优质耕地逐渐向低质耕地转移,从而减少了农村耕地质量。此外,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认为这样可以有效保障农作物的生产数量,但这种传统落后的农业习惯致使土壤有机物质大量减少,甚至影响土地的可再生性,进一步影响了耕地质量,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2]。

  2.3环境污染恶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逐渐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但在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质量的同时,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导致农民大量的生活垃圾与污水无法科学有效地处理,阻碍了美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进一步降低农村自然环境的可再生性,甚至会危害到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2.4农村居民生态意识薄弱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大多数农民主要以个人利益为主,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3]。因此,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断加大耕地开发,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环境问题。

  2.5生态政策执行难

  农村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之一,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部分农村地处较封闭的环境中,由于交通不便及气候恶劣等因素的影响,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当政府制定一系列环境治理政策时,对分布较广泛且消息闭塞的农村地区来说,实施和信息反馈都较困难。

  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

  针对农民生态环境意识薄弱的问题,我国环保部门应定期组织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讲座,以专业力量帮助农民树立环保意识,重视环境污染问题,使生态环保知识得到大规模普及,增强农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关注。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电视、短信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基层扩大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使广大农民了解并掌握具体的环境保护方法,学会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污染问题,真正落实环境保护行动,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3.2分层建立生态管理机制

  为了修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给农村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分层建立生态管理机制,完善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能,严厉惩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例如根据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实现分区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工作人员具体监管任务,规避因职能不清或职能交叉所造成的互相推诿现象[4]。定期派遣专业人员检查农村耕地附近工厂的经营与排污情况,加大执法力度,若发现企业存在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现象,实现乱排乱放工业污水,相关部门应立即严肃处理并要求企业停业整治。另外,国家可以面向社会筹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所需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进一步拓宽生态环境保护融资渠道,引进先进技术与高素质人才,并鼓励城市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参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相关部门应设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为广大农户提供专业的生态农业技术指导,并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帮助广大农户提高经济收益,达到环境保护与农民利益协同发展,从而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5]。

  3.3引入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方式

  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机制,号召广大农户选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鼓励农户使用无公害农药及可降解塑料制品,严格把控农业生产过程,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发高产、高品质的绿色农产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调动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利用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有效监管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统一处理污染物和化工废弃物,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相关部门应不断汲取先进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再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设计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

  3.4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针对性地制定配套优惠政策,给予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农户融资支持和政策性红利,以此鼓励更多农户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创设有利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并降低经营绿色农产品农户的市场风险,确保农户利益。政府应强化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划性和可控性,确保各项农业发展计划落地实施,合理配置多方社会资源,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满足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潜在需求。

  3.5加强行政执法和监督力度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行政部门要严厉惩治危害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耕地资源锐减及地下水位下降等,但我国解决此类问题的法律条例较少,存在内容不全面、覆盖范围小的问题,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法律法规空白。因此,政府和立法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确保行政部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法律层面减少个人及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政府部门可以借助社会舆论和媒体监督,不断加强执法力度,明确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具体落实情况,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个别地区生态环境污染已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阻碍农村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其了解并掌握具体的环境保护方法;分层建立生态管理机制,使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引入先进技术,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更多农户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加强行政执法和监督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启鑫.探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家科技(上旬刊),2021(4):7.

  [2]张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版),2019(63):58.

  [3]徐洪波.农业生态资源利用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分析[J].农家科技(上旬刊),2021(2):212.

  《浅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来源:《山西农经》,作者:刘佶鑫 冯晶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yjckx/4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