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08 10:40:32 所属分类:农业基础科学 浏览量:
胡蜂(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葫芦蜂品种,下同)是一种具有保
胡蜂(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葫芦蜂品种,下同)是一种具有保健、食用和生态价值的昆虫资源。胡蜂在我国分布较广,随着其价值的不断被挖掘,胡蜂养殖受到了高度关注和重视,由于对养殖技术要求较高,为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需要进行规模化养殖。因此,积极探索有效的林下胡蜂养殖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胡蜂养殖的意义
胡蜂全身都是宝。胡蜂蛹含微量元素和丰富蛋白质,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胡蜂成虫有极好的药物价值,例如,用成虫浸泡的胡蜂酒有祛风除湿的效果,能用于急、慢风湿痛和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蜂毒是世界上最贵重的毒素之一,高纯度的胡蜂毒每克价格高达6000元以上,它可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并有抗辐射作用;胡蜂房可作中药材,有定痛、驱虫、消肿解毒功效,主治惊痫、风痹、乳痈、牙痛、顽癣、癌症等。如果养殖技术指导和管理到位,其成本并不大,每窝成本300~500元,而一年可采收割蜂蛹2~3次,一窝蜂收5~10公斤蜂蛹都很正常甚至更多,按照市场价格50元/公斤计,理论上每窝胡蜂一年可产生的效益均可在1000元以上,投入产出比和回报率是很高的。因此胡蜂养殖业是一个投资小、回报高、致富快,不与农林争肥、争水、争耕地,且能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的好项目,是一项优质高效、生态环保的朝阳产业,还可催生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少爱好者都趋之若鹜。
2胡蜂的习性介绍
胡蜂又被称为马蜂,成虫体长约25毫米,其口器为咀嚼式,胸腹之间以纤细的“腰”相连,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在不受到惊扰和威胁时,胡蜂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和伤害人类。在野外,胡蜂的食物结构,除了捕食种类昆虫类以外,还采集含糖树脂类、浆果类和花蜜类。在一年的繁殖期间,一窝具有成千上万只的胡蜂群都是由一只经过交配和越冬的蜂王繁殖而来,它属于单母建群方式,即从产下第一批虫卵开始,蜂王均需要亲自参与建巢、产卵和育幼工作,待第一批幼虫羽化为成虫(工蜂或职蜂)后,它们便接替蜂王承担起筑巢和育幼的全部工作,而蜂王则改专司产卵工作。一窝胡蜂的年生活史如下,春季气温回升,越冬的蜂王苏醒,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和补充营养(练王)后,开始筑巢产卵,每个体发育需经卵、幼虫、蛹及成虫4个阶段。夏天蜂群迅速发展,呈几何级数壮大。晚秋后出现雄蜂和新的处女蜂王,并在外互相交配,成为新的蜂王,然后寻找合适的地点越冬。此时是收割蜂蛹的最佳时机,此后蜂群个体数量开始下降,由于寒冷、饥饿而死亡,使整个蜂群毁灭而结束整个年生活史,然后周而复始。
3林下胡蜂养殖关键技术分析
3.1蜂王的交配和越冬
培育优质越冬王是林下胡蜂养殖的基础环节,应尽可能利用其种间的杂交优势,避免近亲繁殖,才能提高其抗病能力,降低死亡率。随着各地所处海拔和经纬度的不同,每年的10月底,就会陆续孵化出一部分个体特别硕大的雌蜂和部分雄蜂,这些个体特别大的雌蜂就是准蜂王。为了提高蜂王的品质,这时就应该将从各个不同地方或区域收集来的蜂包集中挂在一个大棚中统一喂食观察和自由交配。在此过程中,除了给予适当比例和足量的蜂蜜水来饲喂以外,还应注意投食一些含高蛋白的鱼肉类进行营养补充,以进一步增强蜂王的体质。在完成交配送入越冬桶阶段后,如果碰到气温短时回暖的情况,还要注意观察其是否有异常活动发生。在整个冬季里,由于受到严寒和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平时在野外越冬的蜂王,其越冬成活率是很低的。
3.2饲养管理与引导筑巢
在胡蜂养殖过程中,室内的饲养管理是最关键的环节。在第二年初春季节,2月底3月初,当平均气温达到10℃以上,蜂王就会散团活动,即可放到大棚内开始进行练王,给予蜂蜜水、苹果、活体蜜蜂等进行饲喂。当蜂王能够健康有力长时间地飞翔、可自由捕捉到飞行的蜜蜂和有外出逃逸的强烈意向时,就可分开装入筑巢箱中继续喂食,一般经两周左右即开始筑巢产卵,然后孵化和育幼,再经过一个月的喂养,即进入化蛹、羽化阶段,最后成为第一批职蜂。在此阶段,很容易产生蜂王死亡问题,此时除了要在筑巢箱的设计、筑巢材料的选择、喂食的频度及食材配比等方面给予合理的安排以外,设法引导其早筑巢、多筑巢,最关键是要做好培育大棚尤其是筑巢箱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以降低蜂王被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使之能顺利地筑巢和产卵,提高和巩固其筑巢率,尽早形成标准蜂群。由于我们对胡蜂的习性尚未完全了解,对其生病的过程和原因尚缺乏研究资料,目前仅处于可防不可治的阶段,所以预防工作十分重要。
3.3野外驯化注意事项
在5月底到6月中旬,经过3个月左右的繁殖和管理,职蜂数量就可发展到20个左右的标准蜂群水平,这时就可以将此蜂群放归大自然中进行野外自然繁殖和发展。不少养殖户虽然已能成功培育出标准蜂群,但当直接拿到野外放养以后,又经常会出现蜂群不明原因的弃巢迁逃现象即所谓脱巢,造成功亏一篑而以失败告终。为了降低野外放养时的脱巢率,应该对养殖点环境进行合理选择,并采取一些过度性辅助措施,从而促使其能健康生长和正常繁殖。一是放养点要有充足的食物和清洁的水源,避免选择附近有农药、浓烟等污染源的地方作为养殖区域,或有高压电线等不良设施的影响;二是视放养场地的食物来源和环境情况,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三是采取过度性放养的办法,即不直接拿到预定的远距离野外地点去放养,而是将整个筑巢箱放在室内养殖点附近进行悬挂,先局部打开防护网进行短时段的试放养(两周左右),并加以由近到远、由多到少的辅助喂食,使之对周边环境先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即野化或驯化),然后才整体拆除筑巢箱体和防护网;四是在蜂巢的顶部采取遮挡措施,营造能避风雨的良好环境,尤其能预防后期蜂群增大后,因暴雨浸泡冲刷掉落而造成损失。
4结束语
越冬成活率、室内筑巢率、野外脱巢率是胡蜂养殖最为关键的3个指标,在胡蜂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林下胡蜂养殖技术已逐惭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所以应当更加深入地实践和探讨,对这些比率的控制不断加以重视和研究,才能促进胡蜂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获取理想的养殖成效。
《林下胡蜂养殖关键技术探讨》来源:《新农业》,作者:王寒松 黄柳芝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yjckx/49536.html
上一篇:残膜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下一篇:植保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