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水库池沼公鱼产量变化的原因

时间:2015-12-21 01:03:29 所属分类:水产与渔业 浏览量:

摘 要: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属鲑形目,胡瓜鱼科(Osmeridae),一年生淡水亚冷水性小型经济鱼类。近年来,北京市密云县沙厂水库池沼公鱼产量变化较大,1992年-1994年产量呈上升趋势,1995年以后产量呈下降趋势。本文 研究了影响沙厂水库池沼公鱼产量

  摘 要: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属鲑形目,胡瓜鱼科(Osmeridae),一年生淡水亚冷水性小型经济鱼类。近年来,北京市密云县沙厂水库池沼公鱼产量变化较大,1992年-1994年产量呈上升趋势,1995年以后产量呈下降趋势。本文 研究了影响沙厂水库池沼公鱼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人工增殖、饵料、人工捕捞、产卵孵化期水库水位变和竞争者等。提出了提高水库池沼公鱼产量的技术措施,即每年大量放流池沼公鱼受精卵。同时,提出了人工放流池沼公鱼受精卵应注意的问题。人工放流池沼公鱼受精卵应注意的问题是:把握采卵时机,保证数量和质量,设法缩短孵化期,在进入水库上游的亲鱼90%以上成熟时进行人工采卵孵化;放流地点选择在沙石底质、水深不大于5 m,避风向阳的库湾。

  关键词:池沼公鱼; 移植; 人工增殖; 产量变化

  1 沙厂水库池沼公鱼移植、增殖及产量变化情况

  北京市密云县沙厂水库于1987年3月购买池沼公鱼受精卵10万粒,放流到水库渔场设置的两个网箱中孵化。1988年春季在水库上游发现数尾公鱼,1989—1991年分别采集放流池沼公鱼受精卵40万、58万、62万粒。1989—1991池沼公鱼年产量分别为0.04、0.10、1.00 t,水库经过1987-1991年的移植、增殖池沼公鱼,于1992年形成经济群体,产量达到5.00 t。1992-1994年,虽未进行人工增殖,但在控制捕捞强度的基础上,产量也呈上升趋势。1995-1996年捕捞强度很大,虽然加大了人工增殖的力度,但产量也呈下降趋势。

  2 池沼公鱼产量变化的原因

  2.1 人工增殖对池沼公鱼产量的影响 人工增殖对公鱼鱼产量的影响是明显的。沙厂水库鱼类区系并不复杂,敌害对公鱼的影响较小,故人工放流的回捕率较高。沙厂水库在1991年放流的受精卵,放在水库的一浅水库湾中,底质是沙石,水深最大不超过5 m,当年水库公鱼的产量很高。1995年放流水域在网箱养鱼区,挂在网箱养鱼的大绳上,而网箱区水深都在10 m以上,并且网箱下面多於泥,1995年放流的数量与产量不成正比,人工增殖的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分析,人工增殖的时间和地点对公鱼产量的影响很大。

  2.1.1 放流的时间 放流时间的早晚影响孵化效果,因为公鱼受精卵的孵化期长短随水温的不同而不同。水温15.0 ℃时约310 h(225度/日),而水温2.5 ℃时放流的受精卵,大约需要1 500 h(390~400度/日)才能孵出仔鱼。在这个漫长的孵化期内,孵化受到敌害及风浪和泥沙的侵袭,而降低成活率。并且采卵过早,亲鱼卵巢的成熟度也低,影响到孵化效果。

  2.1.2 放流水域地点对孵化仔鱼的成活率有很大影响 如果放流水域的水深不超过5米,底质是沙石,既便孵化期间鱼巢或鱼卵掉入水中,依然可以孵出鱼苗;但放流水域的水深若超过5 m,底质为於泥,一旦卵粒或鱼巢落入水中,就大大降低了孵化率,从而使鱼产量降低。

  2.2 饵料对池沼公鱼产量的影响 饵料是鱼类生存、生长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饵料鱼类就不能生存、生长,饵料不足生长就慢,或者生长停滞、消瘦、死亡,也影响到公鱼的自然繁殖。饵料的多寡和种类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公鱼的产量,一是直接影响公鱼的产量;二是通过公鱼的自然繁殖能力影响公鱼的产量。

  2.2.1 饵料的多寡和种类影响鱼体的规格和密度,而鱼体规格和密度直接影响到公鱼的产量 因此,找到公鱼规格和密度的最佳比例是提高公鱼产量的有效途径。鱼体规格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饵料充足,公鱼密度小,鱼体规格就大。反之亦然。1989—1991年鱼产量较低,饵料充足,密度小,鱼体规格较大。1992 年的鱼体规格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尤其是1993年和1994年,鱼的密度最大,鱼体规格也最小。

  2.2.2 饵料对公鱼产量的影响是有阶段性的 刚孵出的仔鱼食轮虫,以后随个体的长大开始吞食枝角类和挠足类。在公鱼仔鱼阶段如果轮虫的生物量大公鱼的生长就快,转向以枝角类、挠足类为主时,相应的生物量大,其生长速度就快。育成阶段生长快慢主要取决于主要食物(是经常性的、出现频率高的、重量组成大的食物)生物量的大小。因而不仅饵料的多寡和种类影响公鱼的生长,而且饵料多寡和种类生长的时间也影响公鱼的产量。通过1991-1993年的食性分析,沙厂水库池沼公鱼以枝角类和挠足类为主要饵料,其次为轮虫。沙厂水库的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97 mg/L,高峰期出现在3-4月(轮虫)和6-10月(枝角类和挠足类2.00~3.22 mg/L),这一生物变化规律,非常适宜池沼公鱼的繁殖、生长。

  2.3 捕捞对池沼公鱼产量的影响 沙厂水库经过1987-1991年的移植、增殖池沼公鱼,当其形成经济群体后1992-1994年未进行人工增殖,主要是控制捕捞强度,捕捞工具主要是单刺网,第2a初夏水库发现有大量的剩余群体,而且公鱼产量也逐年增长。捕捞对池沼公鱼产量影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3.1 捕捞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公鱼产量的高低 因为捕捞强度大,留存的自然繁殖群体就小,自然增殖的数量当然也就少。池沼公鱼在水库有较好的繁殖场所和自然增殖力,只要培植起经济群体,在合理的捕捞强度下,靠自然增殖也能够达到较高的产量。

  2.3.2 捕捞时间对鱼产量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池沼公鱼在水温5-16℃时自然产卵,产卵从水库上游开始,逐渐向下游过渡,一般在清明节前后是盛产期。如果在盛产期之前捕捞对其产量影响就大,在此之后捕捞对其产量影响就小。

  2.3.3 捕捞方法对鱼产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scyyy/35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