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黄颡鱼的论文分为哪些具体的论点结构呢

时间:2015-12-21 01:04:12 所属分类:水产与渔业 浏览量:

我们国家对于水产养殖业,还是很重视的,对这方面的一个相对的扶持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其中对于各种鱼类的一个饲养技术的提高,还有相互的一些交流也特别重要。 1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征 黄颡鱼在鱼类学分类上隶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腊

  我们国家对于水产养殖业,还是很重视的,对这方面的一个相对的扶持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其中对于各种鱼类的一个饲养技术的提高,还有相互的一些交流也特别重要。

  1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征 黄颡鱼在鱼类学分类上隶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腊丁、黄骨鱼等,体呈青黄色,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体型修长,周身无鳞。腹面平,呈淡黄色,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部圆钝,口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侧位。须4对,上颌须特别长。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带锯齿。胸鳍短小 略呈扇形。背鳍后有一脂鳍,末端游离。尾鳍深叉形。

2 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栖息于水体底层少活动,夜间则游到水上层活动、觅食。   黄颡鱼属于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而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解氧在3 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 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 mg/L时会窒息死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水体中主要觅食一些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水草。人工养殖时可投喂绞碎的鱼、虾和软体动物,也可以投喂配合饲料。最好是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性鲜活饵料。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的经济鱼类,生长周期短,当年繁殖的苗种当年体长能达123~143 mm,体重可达100~200 g的商品规格,群体产量高,适应性强,是目前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之一。

3 人工养殖技术 3.1 养殖池条件 黄颡鱼对池塘面积要求不严格,大小鱼池都可以用于养殖,一般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鱼塘,面积2 000 m2~6 670 m2,水深以1.5~2.0 m较为理想。池底平坦、底质以沙质土最好,粘土及少硬泥池塘亦可,池底要留有一定淤泥。淤泥除了可以保水以外还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具有保肥、供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池水也容易育肥。但果如淤泥过多,易恶化水质,有机物耗氧过大,造成底层水长期缺氧,容易引起鱼类浮头,降低鱼体抵抗力,而病菌容易繁殖,易发生鱼病,所以留10 cm左右淤泥即可。池塘进出口处要设防逃密眼网,防止黄颡鱼外逃和其它野杂鱼类混进鱼池与黄颡鱼争食而影响生长。每个池塘应配备1~2台1.5~3.0Kw的增氧机。 3.2 放养前的准备   1)清塘。排干池水,清除池塘杂草和杂物,挖去过多塘泥,平整池底,修整塘基,疏通排水通道。并于放苗前15天左右每米水深用生石灰200 kg/667 m2或漂白粉20 kg/667 m2化水全池均匀泼洒,彻底清塘,清除池塘中有害微生物及野杂鱼。   2)肥塘。清塘后7 d左右进水至1.5~2 m,并向池中施放发酵好的有机肥,150~200 kg/667 m2,以培养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即可以改善池塘生态,也可供苗种下塘后摄食。在养殖过程中,为不断补充水中的营养物质,使天然饵料生物繁殖不衰,在水色开始变淡时就要均匀、少量多次地追施有机肥。 3.3 苗种放养   1)苗种选择。主要来源于人工培育的苗种。所选用鱼苗要求大小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无畸形、体质健壮、游泳活泼、受刺激时反应灵敏。一般选规格3~5cm的苗种。   2)苗种运输。一般采用泡沫箱内装塑料袋充氧运输:塑料袋容量一般为20 L,装1/3左右的水,装苗种后充足氧气,扎紧袋口放入泡沫箱内,盖上盖,用胶带将泡沫箱封口。根据运输路途的远近,适当调整塑料袋内鱼苗的数量。在气温较高、运输时间超过10 h的情况下,应在泡沫箱加些冰块,防止运输途中温度升高。同时,最好在水中加一定量的二氧化钙,以中和鱼体在运输过程中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还可以在水中放一些土霉素,预防黄颡鱼在运输过程中相互擦伤后细菌感染。苗种在运输之前应停食一天,使其胃肠内的代谢产物排泄完,基本处于空胃状态,可以预防鱼苗在运输过程中排泄,污染水质。   3)鱼苗下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scyyy/35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