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如何做好小反刍兽疫的防控

时间:2015-12-21 01:05:55 所属分类:畜牧 浏览量:

摘 要:小反刍就是人口中俗称的“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烧、口炎、腹泻和肝炎为主要特征,一旦感染,传染迅速,易群爆发。小反刍兽疫于1942年在科特迪瓦首次爆发。近几年,该病在我国频发,特别是2014年首次在西藏发现该

    摘 要:小反刍就是人口中俗称的“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烧、口炎、腹泻和肝炎为主要特征,一旦感染,传染迅速,易群爆发。小反刍兽疫于1942年在科特迪瓦首次爆发。近几年,该病在我国频发,特别是2014年首次在西藏发现该疫病现已严重威胁到我国小反刍动物的健康。

  关键词:小反刍; 兽疫防控; 传播途径

  1 感染和传播途径。

  1.1 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山羊及绵羊为主要易感动物,山羊比绵羊感染性高且临床症状较严重。猪感染时不发病也不排毒。牛以人工接触或接触感染都不发病。

  1.2 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 同地区之间动物以直接接触方式传播。病羊的唾液、鼻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可含有大量病毒,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动物、工具、垫料、圈舍及牧场等接触发生间接传播;不同地区以引入感染动物而扩散。一般认为,羊只恢复后不会成为慢性带源者,但感染后潜伏期间,可能传播本病。病毒发现于精液及胚,故可能会经人工受精或胚移植传染。感染母羊发病前1 d起至发病后45 d期间,乳汁含病毒,故经乳汁传染。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 d,最长达21 d。

  2 临床症状

  2.1 发病急 体温高热达41 ℃,持续3~8 d。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口鼻腔分泌物逐步变成黏脓性,食欲减退。山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一般较轻微。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2.2 发病动物 发热前4 d,齿龈充血,口腔黏膜充血,颊粘膜进行性广泛损害,导致多涎,进而转变成坏死病灶。口腔粘膜开始时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严重病例可见坏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和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常伴有咳嗽、支气管肺炎,类似羊支原体肺炎,胸部有啰音,及腹式呼吸。本病反胜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期死亡率100%,中等暴发期致死率不超50%,四季均可能发生,但多在雨季和干燥寒冷季节发病。

  尸体剖解病变与牛瘟相似,患畜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可见病变,在鼻、甲、喉及气管等处有血斑,严重病理科蔓延至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常出现病变,病变部位不规则,有轮廓性糜烂,糜烂损伤从嘴延伸到瘤、网胃交接处。在大肠内盲肠和结肠结合处出现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脏出现坏病变和肺尖肺炎病变。应注意与牛瘟、蓝舌病、口蹄疫、机型消化道感染症作鉴别。应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剖解病变进行初步诊断,需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

  3 预防措施

  3.1 养殖户在小反刍兽疫疫情流行期应对所有羊只进行免疫接种 我国目前用小反刍兽疫弱毒疫苗,该疫苗安全有效,保护期,一次免疫可保护3 a。对健康状况不良的养应待康复后接种。

  3.2 养殖户应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1)养殖户确保引进羊只无疫病,了解养殖的来源和背景,避免从疫区引进,不要购买没有检疫的羊只,羊只调入严格把好隔离关观察饲养30 d,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2)不准在羊舍内或生产区屠宰或解剖死亡病羊,更不准随意乱丢死亡的羊只;3)做好消毒工作,定期对羊舍、设施、用具进行预防消毒,是消灭疫病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的必要措施。与羊只接触的金属设施可采取火焰,熏蒸和冲洗方式消毒;羊舍、车辆储藏等场所可采用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式消毒、饲料、垫料、粪便可采取堆积、发酵或焚烧方式消毒。养殖场周围用生石灰全面消毒。人员及其物品消毒。饲养管理人员衣服鞋帽等采取消毒液浸泡,高压灭菌等方式消毒。非饲养员不得进入羊舍,饲养员入舍必须洗澡消毒、换衣、换鞋。在流行疫病期间最好做到人员的封闭管理。消毒药品。车辆及设施可选用碱类(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物和酚化合物)。人员消毒可选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如柠檬酸、洒点化合物(碘消灵)。

  对于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问题、细节需要完善,要求我们在生产、工作中摸索体会。坚持科学态度结合实践坚持综合防治,小反刍兽疫可防可控,广大养殖户按照以上措施做就可最大限度地预防小反刍兽疫。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xm/3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