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1 01:06:54 所属分类:畜牧 浏览量:
论文摘要:在我国,猪瘟仍是当前猪的主要传染病,是养猪场首先要控制或净化的疫
论文摘要:在我国,猪瘟仍是当前猪的主要传染病,是养猪场首先要控制或净化的疫病。在免疫密度很高的情况下,猪瘟免疫合格率仍未达标,仍出现猪瘟疫情,说明猪瘟的免疫存在失败现象。对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长期以来,我国对猪瘟采取了包括强制免疫、加强检疫和疫病监测、处理病死猪等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的传播和流行。目前,猪瘟的流行方式从当初的频发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由典型转为非典型。即便如此,猪瘟仍是当前猪病之首,是养猪场首先要控制或净化的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是国家四大强制免疫动物疫病之一。发生于2005年初至2006年7月的猪“无名高热病”,波及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使养猪业受到重创,猪瘟在这场疫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邵国青等[1]在2006年对不同地区猪场21头典型病例进行采样、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变化检查和实验室病原鉴定,证实猪瘟感染是导致其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钟官武等[2]于2004~2006年每年春秋两季在对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猪群免疫接种20d后,进行猪瘟免疫效果监测,结果猪群免疫合格率为23.0%~64.2%,免疫保护率低。在免疫密度很高的情况下,猪瘟免疫仍未达标,疫情仍不断发生,说明猪瘟的免疫存在缺陷甚至是免疫失败,为此笔者就猪瘟免疫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猪瘟免疫失败原因
1.1猪瘟疫苗方面
一是疫苗剂量不足。我国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是以能预防临床感染为标准,应用这一标准进行免疫,常有部分猪的抗体水平达不到预防亚临床感染水平,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可引起亚临床感染。免疫注射时漏液、打飞针,导致实际注入猪体内的疫苗剂量不足。二是疫苗的贮存、运输设备简陋,未达到规定要求;运输环节过多,疫苗瓶破损,运输过程中温度过高,造成疫苗污染、失效。三是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都会降低疫苗效价,影响免疫效果。
1.2免疫操作技术不规范
防疫人员操作不规范,注射部位不准确,药液注入脂肪层;免疫器械消毒不严格,针头未及时更换和消毒,无法达到免疫效果。
1.3免疫程序不合理
(1)我国农村散养户的重大动物疫病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结合平时补免的方法,每头猪都要接种四种疫苗(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每种疫苗按照相应的免疫程序需要进行重复免疫,工作量大。基层兽医队伍力量薄弱,补免工作很难实施,有的猪仅接受过一次免疫,有的在集中免疫行动后出生或补栏的猪很容易漏免,出现免疫空白,导致猪瘟免疫抗体难于达到有效保护水平。
(2)超前免疫,即在仔猪出生后吃初乳前进行免疫注射,注射后2h让仔猪吃上初乳,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很大,如母猪深夜产仔或分娩过程过长,仔猪出生后已吮吸初乳又免疫,或疫苗稀释后放置时间过长,疫苗效价不高等。
(3)仔猪断奶时与母猪同时免疫。猪场多采用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仔猪的断奶时间为21~28日龄,如果母猪出现繁殖障碍问题(如流产、死胎等),此时进行猪瘟免疫,就会出现首次免疫失败。
1.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日趋严重,导致猪瘟免疫效果不佳甚至失败。研究表明,猪瘟病毒先天感染或早期感染可以引起仔猪胸腺萎缩,淋巴结肿大,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受[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猪细小病毒等的感染或混合感染本身除可引起猪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外,还直接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造成免疫器官受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下降,对猪瘟等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低,甚至不产生免疫应答,造成免疫失败[4]。
1.5药物因素
研究表明,一些药物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糖皮质激素等对动物体内抗体形成及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许多抗生素即使在治疗水平也能抑制免疫系统,如金霉素对消化道淋巴组织有一定毒害作用。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不仅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淋巴结出血和水肿,严重破坏体内的免疫器官,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还会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影响抗体产生。饲料中混杂其他化学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也能导致免疫抑制。
1.6猪瘟持续性感染
猪瘟持续性感染是繁殖母猪感染猪瘟的一种主要形式。部分母猪经猪瘟免疫后抗体水平低下,在妊娠期间感染猪瘟病毒时多呈亚临床经过,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不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这些感染母猪所产仔猪往往发生胎盘感染导致先天性免疫耐受,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接受猪瘟疫苗免疫不能产生高滴度的抗体,受到强毒攻击时易感染温和型猪瘟。
1.7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对仔猪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仔猪免疫效果的好坏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免疫接种,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
2猪瘟免疫失败的对策
2.1保证疫苗质量
实践证明,我国生产的猪瘟疫苗安全有效,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要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规定保存、运输和使用疫苗。猪瘟疫苗的储存条件要求较高,应在冷藏条件下运输,在-15℃以下保存。因此,冷链系统正常运转是保证疫苗质量的前提。要注意避免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市往县、县往乡、乡(镇)往村的运输过程中,大多无疫苗专用运输车,多靠普通车辆运输,贮存条件达不到要求。虽然疫苗包装箱内有保温用冰块,但在外界环境下冰块保持时间有限,因此应选择在气温相对较低时运输,同时行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停车,缩短行车时间。夏天要避开酷热的中午和下午时段,可选择在清晨或晚上运输,尽力保持疫苗在较低温下运输。最近疫苗生产厂家已研制出猪瘟淋脾毒耐热保护剂活疫苗,耐热保护剂可使猪瘟疫苗在2~8℃条件下保存2年,方便了疫苗的运输保存。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免疫时要配备疫苗专用冷藏箱,疫苗保存要做到“苗随冰行,苗完冰未融”。此外,疫苗的使用尽量做到现用现配,稀释后应放在低温下保存并在2h内用完。
2.2疫苗的剂量
我国目前生产的猪瘟疫苗免疫剂量为每头份150个免体反应单位,远低于国外的每头份400个免体反应单位的剂量标准。有专家指出,我国每头猪1头份的猪瘟疫苗免疫剂量显然不足,应加大首免疫苗用量为4头份/头[5]。每猪使用4头份的免疫剂量,可帮助猪体产生足够的免疫抗体达到保护亚临床感染水平。
2.3规范免疫操作
免疫前要对各种器械进行彻底消毒,注射一头猪要更换一次针头。疫苗注射时要避免注射到脂肪层,以免影响疫苗的吸收。仔猪选择9号针头注射,中猪用12号、大猪用16号针头较为适宜。
2.4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对仔猪母源抗体进行监测,根据抗体水平的消长确定合理的首免日龄。一般情况下,初生仔猪可通过吮吸经免母猪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仔猪3~25日龄时母源抗体滴度在1∶32以上,保护率为75%,能耐受猪瘟强毒的攻击;30日龄后,抗体中和效价降至1:16,无保护力。因此,仔猪应在25~30日龄时进行猪瘟首免, 60~70日龄时进行二免。首免日龄过早,疫苗与母源抗体发生中和反应,不产生免疫保护作用。母猪的免疫要在配种前进行,妊娠母猪不宜免疫。正确采用乳前免疫,乳前免疫可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迅速提高初生仔猪抗体水平,发挥主动免疫作用,剂量为4头份/头。要注意的是应控制仔猪在免疫后2h才可吮吸初乳,并在仔猪35日龄和70日龄时各再注射猪瘟疫苗4头份/头。
2.5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合理使用兽药
重点要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合理完善免疫程序。当猪只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时,应避免进行免疫接种。接种疫苗前后,应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口服或肌注亚硒酸钠维生素E等免疫增强剂来增强免疫效果,也可用乳酸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预防与治疗猪病要合理选用安全、优质、高效的药物,避免使用易造成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各类抗生素。免疫接种前后12h禁止投喂抗病毒类药物。在饲料中添加霉菌吸附剂,吸附黄曲霉毒素、F2毒素等霉菌毒素,降低或部分消除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
2.6建立免疫抗体监测系统
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对于免疫后抗体未达标的仔猪要及时补免,补免后抗体水平仍未提高,若疑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应予以淘汰。结合猪瘟抗体监测,应坚决淘汰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种公猪和母猪,消除引起仔猪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的传染源。
2.7做好消毒工作
选择高效消毒剂,定期对猪场内外环境彻底消毒。禁止用碘酊或消毒剂消毒器械,注射器、针头清洗干净后用高压灭菌锅消毒至少15min,注射部位用碘酊消毒后用干棉球擦干再注射,以免造成疫苗灭活。
2.8加强饲养管理
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各种应激对猪只的危害。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可有效降低猪群的应激,提高猪的抵抗力。猪舍要注意通风换气,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保证猪舍的空气质量。合理控制猪群的饲养密度,维持舍内适宜的温度,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尽可能的减少应激。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xm/35966.html
上一篇:浅析我对畜牧强省战略的认识
下一篇:畜牧产业发展与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