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1 00:39:57 所属分类:园艺 浏览量:
黄瓜霜霉病的致病菌为古巴假霜霉菌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属于鞭毛菌亚门 (Martigo-mycotina) 、霜霉菌目 (Peronosporales)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是一种专性寄生菌。目前已成为黄瓜生产中最严重的流行性病害,在适宜发病的环境
黄瓜霜霉病的致病菌为古巴假霜霉菌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属于鞭毛菌亚门 (Martigo-mycotina) 、霜霉菌目 (Peronosporales)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是一种专性寄生菌。目前已成为黄瓜生产中最严重的流行性病害,在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下,病害发展迅速,叶片大量干枯死亡。此病在全国各黄瓜产地均有分布,一般年份减产 10% ~ 20%,流行年份减产可达 50% ~ 70%,重发生田块只能采收 1 ~ 2 次即因病而全部枯死。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国内外对瓜类霜霉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危害、寄主植物的抗性、病原物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1 -15].但是在流行规律方面研究的却较少[16 -19],还有不少问题尚未明确。鉴于此,作者开展了黄瓜霜霉病流行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分别通过对黄瓜霜霉病显症及病害发生时间动态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掌握黄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为黄瓜霜霉病的系统分析、病害预测和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 1 病原菌潜育时间及病害显症时间测定
在田间初发霜霉病时,选择尚未发病的植株进行透明罩隔离,每 3 株为一组。一周后在未发病的小组中选择 7 组,用黄瓜霜霉菌游动孢子囊悬液接种,接种后每天 6: 30 时 及 17: 00 时检查接种部位是否发病,到典型病斑出现为止。在典型病斑出现后,每株选 3 片叶片,每天 6: 30 时 及 17: 00时记载叶片上检测到的病斑总数,直到病斑总数不再增加为止。病害显症时间用显症率表示,计算公式为:逐日显症率 = 每日检测到病斑增加数/最后检测到病斑总数累计显症率 = 每日检测到病斑总数/最后检测到病斑总数1. 2 病斑生长速率测定。
在已经发病瓜秧上标记 20 个新生的病斑,每天定时测量病斑长度及宽度,直至这些病斑停止生长为止。病斑的生长度用 (长 + 宽) /2 表示,分析这些病斑的生长情况。
1. 3 病害流行速率测定
选取田间 7 株刚发病植株,每株选择 3 片刚发病叶进行标记,每隔 3 d 调查一次田间发病情况,共调查 10 次,测量黄瓜叶片的大小 (长和宽) ,叶片上霜霉病病斑的个数,病斑面积的大小 (长和宽) .计算每天的发病程度,通过田间调查数据做出病害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曲线。
发病程度用病情值表示: 病情值 = 病斑面积/叶片面积。
2 结果与分析
2. 1 潜育期及显症率的研究
2. 1. 1 菌潜育期的观测
2010 年 7 月 11 日接种,到 7 月 16 日至 17 日可观察到霜霉病斑出现,此时环境温度为 26 ℃ /20 ℃ (日 / 夜) 左右,这说明在田间生产中黄瓜霜霉菌潜育期一般约为 5 d 左右。通过观察还发现各品种潜育期略有差异,但差异并不明显。
2. 1. 2 病害显症时间的观测
霜霉病斑的逐日显症率、累计显症率实验结果见图 1 可见,病斑的显症一般情况下需要 5 d 左右,前 3 d 可出现约 90%的病斑数; 后 2 d 出现的病斑约占总病斑总数的 10%.
2. 2 病斑增长速率测定
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发现: 黄瓜霜霉病斑生长规律遵循“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在病斑生长的前期即: 第 1 ~ 4 d 里病斑增长速度较慢,每天增长量达不到 1 mm; 在病斑生长的中期即: 第 5~ 7 d 里病斑增长较快,每天增长量都大于 1 mm;在病斑生长的后期即: 7 d 后时病斑增长又变慢,增长量不足 1 mm; 第 12 d 后病斑基本不再增长。
由此可见病斑生长与时间的关系应为 “S”型生长曲线,实验结果见图 2.
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下面回归方程: y = (0. 139 + 3. 121 2·exp (0. 718 1x) )- 1 (r = 0. 954 7)x 代表病斑日龄,y 代表病斑长度 (mm) .
2. 3 黄瓜霜霉病流行的时间动态
根据调查结果,得到回归方程:y = exp (- 33. 386 3 × exp (- 0. 692 4t) )(r = -0. 926 5,) y 表示发病程度: 病情值 = 病斑面积/叶片面积的比值; t 表示发病时间: 3 d 为一个单位。实验结果见图 3.
通过该曲线图证明黄瓜霜霉病的时间动态模型为典型的 “S”型曲线,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随天数的增加,发病程度加重,10 d 以后病情急剧加重,30 d 后病斑不再增加,生长基本停止,病害发展结束。
3 讨论
通过对黄瓜霜霉病的病斑逐日显症率、累积显症率的研究发现: 在环境温度为26 ℃ / 20 ℃ (日/ 夜) 左右时,病斑显症一般情况下需要 5 d,显症后的前 3 d 可出现 90% 的病斑数; 显症的最后 2d 出现的病斑约占总病斑总数的 10% .病斑生长规律遵循 “S”型生长曲线,即: “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在病斑生长的前期速度较慢,中期病斑增长较快,每天增长量超过 1 mm; 后期病斑增长又变慢,增长量不足 1 mm.
关于黄瓜霜霉病的时间动态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通过研究证明: 时间动态模型为典型的 “S”型曲线,而且发展速度极快: 随天数的增加,发病程度加重。可见,在生产中对该病主要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苗头应立即进行药物防控,控制其迅速流行,否则就可能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艳。 黄瓜霜霉病生态防治技术研究 [J]. 江西植保,2007,30 (1) : 29 - 30. [2] 乔宝霞。 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 蔬菜,2011 (7) : 26 -28. [3] 韩小爽,高苇,傅俊范,等。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二十七) 黄瓜霜霉病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传播途径及防治对策 [J]. 中国蔬菜,2011 (9) : 20 -21. [4] 赵胜荣,薛正平,李军,等。 大棚黄瓜霜霉病发生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2010 (4) : 382 -38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yy/34406.html
上一篇:园林生态美的创造与养护
下一篇:山地核桃林复合经营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