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城镇化进程中“老漂族”社会融入研究

时间:2021-12-07 16:47:19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浏览量:

城镇化进程中老漂族的社会融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定义后,对老漂族面临的养老、精神、社会融入等危机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从政府、社区、个体和子女等层面对老漂族顺利融入社会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解决老漂族融入社会提供思路和方法。 1、 前言 随

  城镇化进程中“老漂族”的社会融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定义后,对“老漂族”面临的养老、精神、社会融入等危机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从政府、社区、个体和子女等层面对“老漂族”顺利融入社会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解决“老漂族”融入社会提供思路和方法。

城镇化进程中“老漂族”社会融入研究

  1、 前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代际支持的延续,“老漂族”急剧扩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老漂族”即随迁老人,指跟随子女到异地生活的非本地户籍的异乡老年人,是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孕育的一个新兴族群。人口学称为“流动老年人口”,媒体则形象地称为“老漂族”。“老漂族”弥补了当前社会养老育幼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但也是中国社会当下“老龄化”“少子化”和“用工荒”的产物。如何引导社会关注“老漂族”,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构建完善的政策、法律、制度,整合社会力量化解“老漂族”面临的养老、精神、社会融入等危机,已成为无法回避的民生问题,而且考验着政府的责任担当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2、 相关概念内涵

  2.1 、老漂族

  “老漂族”是指帮助子女抚育孙辈而到异地生活(半年之上)的非本地户籍的老年人——保姆型老漂,年龄在55岁左右,既包括乡村,也包括城市的随迁老人。

  2.2 、社会融入

  从社会排斥的角度解析,社会融入是处于弱势的个体主动地缩短与特定地区的个体和群体的差距,降低弱势群体与社会之间的不平等。基于社会公平的角度解析,社会融入是全方位地积极参与和争取获得同等的地位。李培林(2012)将社会融入分为四个维度: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接纳和身份认同,从这些层面体现“老漂族”与迁入当地社会发生互动的过程。

  3 、“老漂族”面临困境及原因

  据统计,中国至少有700万个家庭需要父母的照顾养育孩子。“老漂族”的出现是亲子两代基于家庭需要做出的现实选择,实现了核心家庭和原生家庭的重聚,慰藉了父母和子女分隔两地的牵挂、解决了子女抚养第三代所需的人力、实现了儿女对父母照料等。但在快节奏的“变更”生活中,无论是“乡—城流动”还是“城—城流动”,“老漂族”面临的是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社会关系的“水土不服”,这种亲子异地合住的境况也带来了许多不适、尴尬、烦恼和危机,异地户口带来的社会福利缺失、老人服务不均等化、社会支持不足、老漂族自身的脆弱性导致这一群体面临较大的困境。因此,有人总结老漂族的迁移是“为了下一代”而“赔了上一代”。

  4 、解决“老漂族”社会融入的对策

  4.1 、社区搭桥,主动融入

  社区融入是“老漂族”社会融入的起点,包括社区组织的积极接纳和“老漂族”的主动融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社区组织具有邻里互动的地缘优势和情缘优势,邻里之间互动、沟通最易使“老漂族”打开心扉,打破当地人和外地人的“我群”和 “他群”的界限,易使“老漂族”更好地融入群体。

  4.1.1、 丰富社区生活,满足精神需求

  社区可以针对“老漂族”的群体特点和个体需求,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引导“老漂族”加入群体组织找到归属感,让他们逐步有自己的文化圈子、社交圈子和生活网络,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求。可以通过组织同乡会、老漂工作室、关爱老年人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老漂族”扩大交友圈,使他们有交流、谈心的机会;开展排忧心理热线和帮扶结对活动等,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有解决的地方;也可以根据“老漂”群体所经历年代的特定历史事件“大锅饭”“奋斗的80年代”“上山下乡”等进行文化展示,从而达到相似群体的感情共鸣和思想趋同。

  4.1.2 、加强精神关爱,促进心理健康

  针对“老漂族”的心理脆弱和敏感等问题开展系列活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展“关爱老年人工程”和“老漂族”亲子活动、挂牌社区“老漂族”心理工作室、开放社区老年大学、举办老年人网络通信学习讲座等措施,使“老漂族”感受到迁入城市的关爱,特别是当他们心理有困扰障碍时,知道去找相关的人员咨询;当他们感到孤独、自卑时知道如何去走出“孤岛”;当他们需要提升城市生活技能时知道如何去学习,从心理适应、生活技能等方面逐步提升“老漂族”的社区接纳、社区参与和融入,从而达到更好的生活状态。

  4.1.3 、加强网络学习,适应数字生活

  社区可以针对“老漂族”的网络盲点,举办现代通信网络知识讲座,教他们使用网络搜索功能、利用微信沟通、学会用微信和支付宝进行日常消费、模拟操作银行ATM机取钱等常用的手段,逐步适应现代网络生活。也可将辖区的“老漂族”集合起来,建立线上线下的活动群,线下根据个体需求组织活动,线上通过微信群分享“老漂族”的健身、带孩、日常生活等事物,交流自己的感悟、心得,既弥补了邻里之间沟通不够的空白,也让“老漂族”有了同类人群交流心得、分享经验的平台。

  4.2 、主动融入,助人自助

  作为“老漂族”来说,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从文化、生活、心理、社交都需要重新适应,短期的不适、孤寂、自卑、无力都是正常的,但长期处于这种状况,就需要自我打破舒适区,以主动、包容的心态主动进行各方面的调整。社区融入是社会融入的起点,心理融入是社会融入的最高层次,最终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还需靠自己。

  4.2.1、 发挥个体的积极作用,倡导终身学习的观念

  要引导“老漂族”自身先“动起来”,发挥个体的积极作用,倡导终身学习的观念。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对老年人来说,这种学习不光是指知识、技能的习得,更是对新生事物、环境的接纳和自我心态的调整。“老漂族”在遇到困境时,社会支持是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关键还得靠自己,要主动敞开心扉、愿意去调整和改变,不因自己年龄大、资历老而故步自封,或是以退缩、逃避和埋怨去面对,应抱着面对他、接受他、学习他、处理他、放下他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例如“老漂族”来到一个新的城市不懂方言,在交流方面存在缺陷,那么可以努力学习,请教儿女和邻居。实在学不会,就接受这个事实,用普通话去与当地人沟通,或者多结交同乡人、相同地域的“老漂族”,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悦纳自我,坦然接受自己的优势劣势,不会因为不懂方言而自卑,承认和接受老年人在语言学习上的劣势。通过这样类似的自我调节和通达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环境。

  4.2.2、 培养自我兴趣,形成快乐“老年观”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新型一代的“老漂族”(一般指“50后”“60后”)与传统意义的老人不同,他们乐观、开放,遇到问题能主动学习和解决,也能较快地融入社区和城市。他们对于“漂族”生活、老年问题、地域差异、不平等对待等问题看得透、想得开,擅于培养个体的兴趣和爱好,较易形成自我快乐的“老年观”。

  从发展的角度看“老漂族”培养个体兴趣、丰富晚年生活、把视线和精力从外部世界投射到个体内心的重要性。一方面,“老漂族”在抚育第三代时很辛苦、疲惫,需要从烦琐的事物中跳出来,发展自己的兴趣滋养内心;另一方面,当阶段性的抚幼任务结束时,“老漂族”也会产生失落感和价值丧失。人生终究是一场自我的修行,遵从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我的问题得到解决,才能更好地发展与他人和外界的关系。

  4.3 、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如何解决现代城市的托育困难,将托育服务社会化、商品化、社区化、规模化,除了政府设法增设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设施,加强对家庭照护婴幼儿的支持和服务外,培育婴幼儿照护的多元主体和规范婴幼儿照护的服务机构也非常重要。加强对托育服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提高托育服务的质量、降低托育服务的成本,使得养育子女的成本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负担起社会托育的费用、建立托育机构和个体相互的信任感,使得“老漂族”不再被迫加入隔代抚养的大军中,年轻人和其父母可以自由选择在家庭照护婴幼儿或者放在社会服务机构里,使得“老漂族”更好地安享晚年,也是考量一个城市发展前景和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4.4 、增强“老漂族”正式制度的支持

  4.4.1、 形成养老保障、医保的联网体系

  异地养老金认证、医保核销等相关手续繁杂,影响了“老漂族”的生活品质,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养老、医保等方面的科技支撑,尽快建立全国退休老人共享数据中心,形成养老保障、医保的联网体系对解决“老漂族”的现实问题是很必要的。当老人迁往异地居住时,需要对其身份信息进行核验,相关机构可以调阅联网数据信息进行审核,既方便了工作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又避免了“骗保”事件的发生。例如有些地区采用网上视频认证、人脸识别、当日报纸拍照等方式,解决了“老漂族”为确认“生存信息”而每年回户籍地当面确认、签字按手印的烦恼。此外,在医疗保障方面,应尽快建立医保跨地区的即时核算平台,使资源和信息流动起来,逐步弱化户籍和社会医保的连接,简化异地医保核算、审核、结算手续,尽快解决住院治疗、挂号就诊门、药店买药等跨地区的医保即时核算等,切实解决“老漂族”的医保烦恼。

  4.4.2、 拓宽城市福利的覆盖面

  政府要本着“老漂族”也是城市的隐形建设者的理念,适当拓宽城市福利的覆盖面,在使用公共服务资源的范围内包括“老漂族”,表现一个城市的开放和宽容度。以小步渐进方式,从公共交通、优先通道等方面开始,提供均等化城市公共服务,长期居住的异地户籍老人,允许他们办理老年优待证,附属部分公共服务,纳入城市养老服务体系,使他们可以和当地老年人一样拥有公交、公园、社区医疗服务等优惠福利,帮助 “老漂族”实现对城市的接受和认同感。

  “老漂族”作为城市的边缘人员,普遍来讲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知识和信息有较大的局限性,他们对相关惠民政策一般处于盲知状态,因此针对性地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让“老漂族”明晰异地社保的办理流程、城市的相关福利和社区的相关活动,使得“老漂族”切实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惠民政策。

  4.5 、子女须强化尊老爱老意识和行为,注重关心老人精神生活

  4.5.1、 能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作为子女,要明白父母照顾“第三代”是对子女的帮助和扶持,而不是应尽的义务。父母不是免费的保姆和孩子的“附属品”和“救世主”,也需要规划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他们有义务照顾自己的子女,而没有义务照顾孙辈,因此对父母要心怀感恩、处处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关注他们的身心。由于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人生经历、思维方式、生活模式不同,要多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换位思考。要把父母当作家庭里的重要一分子,在家庭做重要决策时询问和尊重父母,将他们的感受和意见作为重要的参考,不要总是以父母脱离社会、代际鸿沟、文化水平有限、“我的世界你不懂”等作为忽视父母意见的借口。遇事多和他们商量,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子女的态度、回应和引导对“老漂族”城市适应、融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5.2 、做好与“老漂族”的陪伴

  要多关心、爱护父母,做好与“老漂族”的陪伴,每天抽时间与父母交流,通过陪伴、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想法,教他们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技能,如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的使用方法、立交桥如何安全通过等。有意识地带着他们多去附近公园、健身广场转转,让他们多结交些同龄人融入新的人际圈子,有意识地引导父母尽快融入新的文化圈子和社交圈子。

  要减轻他们照顾孙辈和家务的劳动量,下班后要主动承担照顾孩子和养成做家务的习惯,让父母松松心歇歇脚;在周末时,多组织家庭出游活动,保持代际间良好的关系,要做好父母和配偶之间的润滑剂,以配偶的名义多给父母买些可口的家乡菜和衣服,让父母感受到小家庭的温暖。

  5、 结语

  解决“老漂族”社会融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责任主体:政府、社区组织、民政部门、社会公益组织和“老漂族”家庭的鼎力相助。在帮扶中,要注重“老漂族”动态的发展需求,确立不同阶段不同的责任主体和帮扶内容,做到“老漂族”的“应急治理”“源头治理”和“末端治理”三管齐下,能帮助“老漂族”更好地融入社会,快乐地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李芳,李志宏.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概念和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人口, 2016,31(6)-11 -19.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6:169-170.

  《城镇化进程中“老漂族”社会融入研究》来源:《中国市场》,作者:王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shkx/5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