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探究

时间:2022-03-11 10:24:35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浏览量:

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文科类专业,包含古代汉语、中国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及古代文学史等多门课程,承载着弘扬传播该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同时,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练着诸多优秀的文化元素。面对当前文化强国发展战略

  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文科类专业,包含古代汉语、中国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及古代文学史等多门课程,承载着弘扬传播该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同时,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练着诸多优秀的文化元素。面对当前文化强国发展战略,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充分发挥载体作用,将饮食文化融入其中,并促进其更好地传播与弘扬,从而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繁荣发展。由吴澎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一书,基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源和现实发展,系统介绍了八大菜系的基本特点和各民族代表性风味小吃,并从饮食文化细分领域入手,深入阐述酒文化、茶文化、筷子文化等内容,论述饮食文化与文学作品、节日习俗、名人典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传播与弘扬中国饮食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探究

  《中国饮食文化》该书共包括9个章节。第1章基于学理视角,系统梳理该研究课堂的基础理论内容,阐释饮食文化的基本含义与地域特征,并简要概述其发展演变历程和孔孟老庄的饮食思想。第2章介绍中国八大菜系,包括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菜品。第3章详细介绍酒文化相关内容,阐述酒的起源和类别划分,介绍茅台、汾酒、泸州老窖等中华名酒,并重点论述酒文化与古代文化、历史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第4章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出发,系统梳理茶文化发展历程,并阐述茶与文人之间的联系。第5章以《红楼梦》和金庸小说为例,详细介绍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第6章结合饮食与传统节日、人生礼仪之间的联系,介绍春节、元宵等节日食俗以及诞生礼、婚礼食俗等礼仪食俗。第7~9章分别介绍中国的筷子文化、饮食礼仪、历史名人饮食等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融汇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将地域特色饮食和相关习俗流传下来,而且凝聚着精神文明成果,充分体现出不同地域的思想理念、价值观、文化风俗以及历史传统,为探究古代文学、名人典故以及民族优秀精神品质提供了启发与参照。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通过课文、诗词等内容,将饮食文化贯穿其中,使当代人得以系统了解饮食文化、掌握相关词汇与常识,有效推动传统饮食文化传播。从现实意义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中国饮食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大精深、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精髓部分,并借助于历史典籍、文学名著、文献资料等文字载体得以流传和保存。汉语言文学教育立足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视野,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化素养、汉语言文学理论功底以及良好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也可称为“语文教育”。尽管当代大学生在教育早期阶段已接受了一些基础性的饮食文化启蒙知识,对中华饮食文化具备初步的认知和了解,但随着时代发展变革,文化全球化程度逐渐加深,西方文化开始借助信息网络载体或者其他隐形方式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西餐热、咖啡潮等现象,对民族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价值观形成造成较大冲击。在此情况下,汉语言文学教育借助文学作品赏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酒文化、茶文化、地域菜系等传统饮食文化内容,使学生切实体会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从而真正重视饮食文化,逐步推动饮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2)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质量和水平。饮食文化和汉语言文化体系一脉相承,具有良好的传承性和历史性。中国饮食文化内容繁多、种类多样,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哲学,在饮食方式、菜名、食器等方面均有内在的考究和典故来源,并且对古代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素材。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教育始终秉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一味地将深奥晦涩的文学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日渐僵化、乏味,学生对传统文学等内容的学习兴趣也逐渐下降;而且教学体系单一,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化形态未实现创新融合,使传统文化理论逐渐脱离于当今时代发展实际,使学生难以产生思想共鸣,影响教学成效。而饮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能有效改变当前的理论化讲解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推动文化传播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立足教学实际,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想切实融合饮食文化内容,增强传播效果,必须深入研究中华饮食文化特点,构建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具体来说,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烹饪方法丰富多元。相比于西式饮食,中国饮食文化更加注重烹饪方式的多元化,研制出几十种饮食烹制方法,如蒸、炒、煎、炸、煮、烧、卤等。通常一道菜肴需要多道制作工序。比如,《红楼梦》中提到的“茄鲞”需要先将削皮的茄子和洗净的肉切成碎丁,再用鸡油炸,同时将鸡肉脯和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儿,放入鸡汤中偎干,用香油收汁,外加糟油,放在罐子里密封,在食用时用炒过的鸡瓜子搅拌,方可食用。正是由于制作工序的繁杂多样,中国饮食衍生出各种风味的菜肴品种,构成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体系。除制作方法外,火候也是中国菜十分注重的一个要素。一位成功的中式大厨必须准确把握每道菜的火候,使菜品发挥出最佳味道。

  (2)地域性、民族性突出。饮食文化是地域文化风俗、历史传统的集中体现,地域文化直接影响饮食文化的形成。正是由于各地经济文化与风俗习惯等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才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和习俗。在清代初期,中国形成鲁菜、川菜、苏菜、粤菜四大菜系,充分彰显地域饮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随着饮食业逐渐发展进步,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加入其中,演变为八大菜系。之后,京菜和沪菜的崛起,使十大菜系最终形成。当前,中国菜系风格在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下,开始衍生出多元化特点,但八大菜系始终是人们对中国菜品的惯用描述。从民族性来看,受地域环境影响,各少数民族形成多样化的饮食习惯。比如,满族生活在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十分喜爱面食、火锅、馒头等食物;蒙古族生活在草原上,较为喜欢手抓羊肉、奶豆腐、奶茶等食物。

  基于上述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应深入研究饮食文化体系,结合一定传播机理,将饮食文化渗透进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促使饮食文化得到更为广泛、全面的传播,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优化饮食文化教学内容。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不仅融合各地的文化习俗、宗教礼仪、思想理念,而且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饮食特色和独特风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教师应围绕饮食文化体系和课程教学的内在契合点,深入挖掘符合当今时代潮流且极具文化意蕴的饮食文化内容,将其融入教学体系中。一方面,汉语言文学教育可以将饮食文化融入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从文学作品、文学历史等内容中梳理相关饮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了解饮食文化与文学、语言等方面的联系,掌握饮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开展饮食文化专题教学,系统讲解八大菜系、烹饪方式、饮食器具、菜肴类型、节日食俗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饮食文化背后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与社会历史成因等,加深学生对饮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

  (2)创新饮食文化教学手段。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大多以课堂为教学场所,重点讲解书本知识和教材内容,使教学过程趋于僵化、沉闷,学生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为此,在推动饮食文化传播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创新教学思维理念,围绕学生个性特点和受教育需求,探索多元丰富的教学方式。比如,将汉语言文学作品引入饮食文化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文学作品展开对饮食文化的探讨交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学习兴趣;可组织交流分享会,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身对饮食文化的观点看法,共同探讨饮食文化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采取对比教学法,结合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和特色之处开展教学讲解,帮助学生充分了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从而加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

  (3)积极弘扬推广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既蕴含物质层面的饮食器具、菜肴品种、菜系风格,也包含饮食观念、节日习俗、精神品质等精神文化。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应抓住当前时代机遇和发展契机,借助多样化途径深入推动饮食文化对外传播,提升中华饮食文化国际影响力。比如,借助互联网渠道围绕汉语言文学与饮食文化的内在联系制作推广视频与节目等,创新饮食文化传播方式;开办中国特色学校,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加大饮食文化传播力度。

  《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探究)评述》来源:《食品与机械》,作者:麻慧群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shkx/50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