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9:34:40 所属分类:逻辑学 浏览量:
欧阳中石先生生于 1928 年,山东泰安人。他于 1950 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1951 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师从金岳霖、王宪钧、汪奠基等诸位先生,专攻逻辑学,主修中国逻辑史,1954 年毕业。[1] 早在 1957 年,欧阳中石先生就在 《光明日报》上发
欧阳中石先生生于 1928 年,山东泰安人。他于 1950 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1951 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师从金岳霖、王宪钧、汪奠基等诸位先生,专攻逻辑学,主修中国逻辑史,1954 年毕业。[1]
早在 1957 年,欧阳中石先生就在 《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特称判断”的逻辑意义》,在中国逻辑学界崭露头角。欧阳中石先生在他长期的学术活动中,始终心系逻辑,为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 在中国逻辑史研究方面的贡献
欧阳中石先生从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毕业之后,受时代影响,并没有能够进入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专门从事逻辑学研究工作,而是被分配到通州师范 ( 现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前身) 女师部从事数学、语文等教学工作。在备课、上课之外,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工作,写出了40 万字的中国逻辑史稿。令人痛惜的是,这些手稿在 “文革” 中全部丢失了。1981 年,欧阳中石先生调入北京师范学院 ( 现首都师范大学) ,他在搞学科教育研究的同时继续从事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2]欧阳中石先生在中国逻辑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1. 欧阳中石先生对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与范围进行了探讨。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我国的中国逻辑史研究逐渐兴盛起来,当时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对于 “中国逻辑史”中的 “中国”欧阳中石先生认为: “我们必须以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来理解。”对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范围他强调: “凡在这块土地上发生、发展、流传、形成过影响的逻辑,都应包括在内。即使是 ‘舶来’的,也必然有个输入、接收、流传,甚或有融合以及发展的问题,凡此种种,也都应在我国逻辑思想史的研究范围之中。”同时 “我们一定要把 ‘国产’的,突出地单独提出,与 ‘舶来’的区分开来,把它放在中国逻辑思想史的主体位置。”这充分体现了欧阳中石先生开阔的学术胸襟和科学辩证的研究态度。对于究竟什么是逻辑? 欧阳中石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凡是对于全人类都普遍有效的那些正确思维的各种规律和形式,都应该属于 ‘逻辑’的范围之中。”对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欧阳中石先生认为: “特别是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要求套不住的那些逻辑的内容,却是非常必要的,特殊有意义的。因为这些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不同于印度 ‘因明’的逻辑,才真正是中国逻辑史中最主要的对象。”欧阳中石先生赞同汪奠基先生的观点,认为研究中国逻辑史不能只局限于中国哲学史的小圈子,而应该 “把我国古籍全部翻检一过”; 他认为对历史上的多次论辩,应在逻辑方面做出总结。[3]
他的观点体现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中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观点直到今天仍然发人深省。2. 在对尹文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尹文的名辩思想给予了准确的定位。欧阳中石先生指出: “尹文的思想本于黄、老,而后又由道归于名、法。他的名辩思想有些接近于儒家的正名。此外,他又把名、法并提,显示了我国古代 ‘刑’、‘名’合一的趋势。”[4]
3. 对唐代、宋明时期的名辩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总结。隋唐至宋明时期是中国文化获得极大发展的时期,学术思想、科学文化以及科举选拔都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这一时期的逻辑思想也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传统名辩思想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第二,印度因明理论传入中土并获得长足发展 ( 汉传因明) ; 第三,西藏地区对佛教量论的深入研究 ( 藏传因明) .但是,历史上对这一时期的逻辑思想,特别是传统名辩思想的发展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欧阳中石先生对这一时期传统名辩思想的发展做了大量拓荒性的研究工作。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1) 欧阳中石先生翻阅了这一时期的大量文献、典籍,在 “过去被认为 ‘荒原’的地方”,找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可贵史料,从中 “寻绎出名辩思想发展的脉络”,真可谓 “探颐索隐,披沙拣金”.例如,《史通》是我国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一部阐述如何治史的史学理论专着,全书共 20 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 10 卷,其中内篇 39 篇,外篇 13 篇,合计 52 篇,属内篇的 《体统》、《纰缪》、《弛张》等 3 篇现已亡佚,今存 49 篇。欧阳中石先生从中萃取涉及刘知几名辩学思想的相关文献,发现了刘知几 “夫名以定体,为实之宾,苟失其途,有乖至理”等关于名实关系的论述。
(2) 欧阳中石先生对这一时期的名辩思想进行了分析、梳理、归纳和总结,特别是对宋明时期的名辩学思想进行了分类整理。他将宋明时期的名辩思想分为四个主要流派: 象数派的名辩思想、理学派的名辩思想、心学派的名辩思想和宋明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名辩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对这些思想家名辩思想之间的承续流变也做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例如,对于象数派的邵雍、周敦颐和张载,欧阳中石先生一方面指出了他们虚构宇宙图像演绎体系的共通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发展脉络: 邵雍的“象数推衍”是 “主观符号的推论形式”,是 “一种玄化的推论方法”; 周敦颐的 “‘象数’更为严密,推衍起来更为准确了”; “象数派的逻辑思想至张载,才开始引向比较科学的认识研究方向。”[5]
(3) 中国名辩学思想和西方逻辑的一个显着差别是,西方逻辑对于逻辑思想的研究其层次区分是非常清楚的。对于什么是纯逻辑,什么是应用逻辑,什么是逻辑应用,他们有比较清晰的界限; 但是中国古代的名辩思想对于这些区分得不是很严格,对于名辩本身的论述往往和涉及名辩的政治、伦理应用杂揉在一起。欧阳中石先生对此采取了比较宽容的学术态度。其一他特别重视对于名辩理论具有自觉意识的理论论述,例如,柳宗元的 “类相同,不异类”的推理原则; 朱熹 “理一分殊”的推类根据: “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源,此所以可推而通也”; 陈亮 “族类者,异而同也; 辩物者,同而异也”的归纳方法; 罗钦顺的 “推类其余”、“会万归一”的推理方法等等。其二欧阳中石先生也非常重视包含名辩思想因素的有关材料的挖掘,例如,韩愈在 《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以及《师说》等着述中的层层剥笋的概念分析方法,在 《谏佛骨表》中的求同、求异以及求同求异共有方法; 周敦颐 《太极图说》的演绎体系; 李贽在 《焚书·赞刘谐》中的归谬法证明等等[6].
4. 对孔子 “叩两端” 的逻辑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释。 《论语·子罕》 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对于这段文字,特别是其中的 “叩其两端而竭焉”,有的人认为 “本质上是一种折衷调和精神中的矛盾消解主义”,也有人认为 “合乎辩证法”.欧阳中石先生不同意上述观点,他在 “就文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出 “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意思为: 认真分析那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穷尽问题的各种可能,从而回答提出的问题。欧阳中石先生还从 《论语》中找出大量的例证来说明 “叩其两端而竭焉”是孔子从正、反两方面 “分析推衍的方法”.他还进一步指出: “如果把孔子叩两端的方法和现在形式逻辑上所提供的负概念、相对概念等理论结合起来运用,一定会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7]其分析深入细致、令人信服。
二 在逻辑教育方面的贡献
1. 在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创办之初任逻辑教研室主任,后一直担任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顾问。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 1982 年 4 月在北京成立,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创办最早的民办高校之一。中国逻大坚持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办学原则,以在职成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逻辑、汉语言、创新思维等为基础课程,以培养会思维、会学习、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建校 30 余年来,已先后有 50 多万学员参加过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的学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和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
2. 编写各类逻辑学教材,惠及数十万学子。欧阳中石先生主持编写了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教材 《逻辑》,并撰写了其中的第七章 “思维的基本规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章的第四节 “思维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在这一节中,欧阳中石先生对于为什么没有将 “充足理由律”列为思维的基本规律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 “充足理由律,是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来的,然而,莱布尼兹所谈的充足理由原则,是企图寻找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这和只是从形式上研究的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不是同一范畴的两套东西。莱布尼兹本人也并没有规定充足理由原则一定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而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克里斯琴·沃尔夫,他为了使逻辑学也带有本体论概念的烙印,使它形成哲学的一部分,才这样硬把充足理由律放进形式逻辑中去的。我们应当看到,这样做的结果,易使形式逻辑与哲学混淆在一起,从而丧失了独立成为科学的资格。”[8]
该书由金岳霖先生题写书名,1985 年第一版印刷就出版数十万册,极大地方便了广大逻辑爱好者。欧阳中石先生还参与编写了 《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中国逻辑史·唐明卷》等,这些着述都成为了中国逻辑史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3. 在初中、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书法教育中实施渗透逻辑学教育。20 世纪 50 年代,欧阳中石先生参与编写中等师范必修课教材 《语文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文学、汉语、文字、修辞、逻辑等内容。
欧阳中石先生曾经在初中进行语文教改实验,实施 “六法”教育,包括字、词、语、修辞、逻辑等内容,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其所教初中毕业生参加高考,语文平均成绩甚至比高中生还要好。欧阳中石先生强调在初中开设逻辑课,甚至明确提出在学生学习完文字、词法和语法之后的初一下学期一开始就系统学习逻辑知识。他具体指出: “对逻辑部分的教学,尽管是不能过长,大约四周为限,但必须是个全貌。要避免术语概念,务求解决问题。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学问,希望通过逻辑学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 ‘思索’”,使学生学会 “寻求根据,组织理由,有条理地、合理地进行推导,进而去探求结论”[9].
欧阳中石先生始终重视逻辑教学,在各种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直至今天,在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的博士生课程中,还保留有欧阳中石先生亲自讲授的 《方法论研究》,在其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内容。
三 在中国逻辑学发展方面的贡献
1. 参与编写五卷本 《中国逻辑史资料选》、五卷本 《中国逻辑史》。五卷本 《中国逻辑史资料选》系国家 “六五”规划项目,五卷本 《中国逻辑史》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逻辑史研究方面的这两个五卷本合计 300 余万字,是中国逻辑史研究方面的一个里程碑。两个五卷本为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研究资料,为从事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中国逻辑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非常厚实的基础。
五卷本 《中国逻辑史资料选》是迄今为止资料最为全面、精炼的中国逻辑史研究资料,欧阳中石先生作为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编选组成员,负责编选中国先秦思想家尹文有关名辩思想的研究资料。
尹文,战国时齐人,《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仅次于邓析的 “名家”第二人,其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公元前 300 年左右,其着述收录于 《隋书·经籍志》和 《道藏》中。欧阳中石先生从这些典籍中辑录了尹文有关名辩的论述,并加以诠注。其中包括 《尹文子·大道 ( 上) 》( 节选) 、 《尹文子·大道( 下) 》( 节选) 、《其他 ( 各家) 有关尹文逻辑思想的论述》( 含 《公孙龙·迹府》、马总 ( 唐) 的 《意林》、《诸子集成·尹文子校勘记附逸文》中的相关论述) 等三篇。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尹文子的名辩思想极具参考价值。
2. 普及推广逻辑,为逻辑学的发展进行呼吁。欧阳中石先生十分重视逻辑、长期在逻辑的应用领域展开研究,他在书法、文化和汉字研究中自觉地运用逻辑思想和逻辑方法。2009 年开始,欧阳中石先生开了一个课题,研究汉字的认知与表现 ( 该课题现已获得国家重大招标项目资助) ,“我要把它做成一个大项目: 最初解决哪一些、最后解决哪一些,我想搞成一个系列。中小学开始写字,这是我这个大计划的一部分。”欧阳中石先生强调: “对汉字的问题也是个逻辑认知,是个逻辑思想问题。”欧阳中石先生精通中国书法、京剧艺术等,他样样通、样样精。对此,欧阳中石先生常说: “这是一个逻辑问题。”“逻辑是使我们增加能力的。”[10]
受其影响,一个从事京剧打击乐的演员要求向他学习逻辑,以便“更好地打鼓”.[11]欧阳中石先生对逻辑学的发展感同身受、休戚与共,他说: “逻辑学,社会不够重视,认为什么是逻辑,不能普遍展开,甚至现在有的高等学校已经取消这门课了,真是要考虑考虑。”[12]
3. 参与逻辑学界的各种活动。欧阳中石先生多次参与、支持逻辑学界的活动。他尤其关注逻辑思维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010 年 4 月 10 日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在北京国际文化大厦主办首届“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论坛。82 岁高龄的欧阳中石先生热情支持,他出席论坛并题词: “思维能力之高低是一个人素质如何的重要标志之一。思维能力的提高从各种学科的学习中都能得到。而最直接的应该是逻辑。希望逻辑能更方便地走近大家。”[13]
在包括欧阳中石先生在内的众多学者的关心支持和积极努力下,该论坛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论坛结束后,他给温家宝总理写信通报逻辑学家和教育家的意见,温家宝总理在论坛纪要上批示: “我赞成逻辑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予以重视。”2011 年 6 月 11 日,第二届 “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在北京京师大厦举行,欧阳中石先生再次到场给以关心和支持。
4. 关注逻辑学的发展,始终心系逻辑、情系逻辑。即使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那个由于时代的原因不能做逻辑学研究的时期,欧阳中石先生也在 “等一等时机,看能不能转变”,他 “就认定了要继续进行逻辑学的研究”.在从事中等师范教育、中学教育时期,他一面在课堂上渗透逻辑知识,一面利用业余时间搞逻辑学研究。
坚持哲学与逻辑学的钻研与学习,这让欧阳中石先生受用一生,他曾说: “我所学的哲学、逻辑学,打开了我进行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思路与方向……我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密切结合,开辟了我研究的广阔天地,也收到出人预料的成果。”[14]
2010 年一本叙述金岳霖先生的人生艺术和欧阳中石先生的艺术人生的书籍 《金石为开》 出版了,在与两位作者谈论其大学时期的老师时,他谈到王宪钧、周礼全、汪奠基、汤用彤、贺麟、冯友兰、张岱年、郑昕等,谈得最多的是他的逻辑导师金岳霖先生。对于逻辑,欧阳中石先生曾说: “虽然我没有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我一直对此念念不忘。即使我现在搞其他的行业,也还是运用的逻辑的思维。”
1989 年 1 月 10 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临湖轩召开中国逻辑学会名誉理事长王宪钧先生任教 50 周年庆祝会,欧阳中石献给王先生一幅挂轴,上书 “甘露重精英不老,春风暖桃李成行”,表达了他对恩师的由衷赞美之情。实际上,这两句用在欧阳中石先生身上也是非常贴切的。
欧阳中石先生之于中国逻辑学的贡献对于中国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 1) 虚怀若谷、兼收并蓄,无学派之私,无门户之见。逻辑、书法、数学、哲学以及其他各门学科道出一理,需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一门学科如果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说自话或者自娱自乐,其结果可想而知。( 2) 切时如需。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即使是非常纯粹的理论学科也不例外。
那么如何才能取得社会的支持呢? 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提供足够的服务。
欧阳中石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的逻辑工作者是不是还要以抽象对抽象,让大家不容易走近我们? 我们逻辑工作者是否也想想办法,努力一下,希望咱们都走近大家。”[16]
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是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以及中国逻辑学会的相关专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正在就国民逻辑思维培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益的探索。 ( 3) 一个国家的文化有三个方面的构成,一个是传统的,一个是外来的,另一个是当下的。发展繁荣文化既要有对传统的守成,又要能及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同时要创造当下的灿烂文化。逻辑的发展需要有文化的自觉,需要和发展繁荣祖国的文化密切结合起来,中国书法艺术和文化的繁荣之路不是给逻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鉴吗?
注 释 [1]《欧阳中石学术成就简介》,《江汉论坛》2008 年第 8 期,第 144 页。 [2]欧阳中石、石新中: 《弘文载道,切时如需---欧阳中石先生访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 年第 5 期,第1 - 5 页。 [3]欧阳中石: 《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中国逻辑史研究》编辑小组编 《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 117 -118 页。 [4]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编选组: 《中国逻辑史资料选 ( 先秦卷)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第 10 -11 页。 [5]杨芾荪: 《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第 244 -268 页。 [6]李匡武: 《中国逻辑史·唐明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第 1 -10,91 -120 页。 [7]欧阳中石: 《试析孔子 “叩两端”的逻辑方法》,《北京师院学报》1986 年第 3 期,第 48 -52 页。 [8]欧阳中石: 《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第 257 -258 页。 [9]欧阳中石: 《一个语文教改方案的设想》,《北京师院学报》1983 年第 2 期,第 90 -97 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ljx/25499.html
上一篇:浅析实质蕴涵与逻辑蕴涵
下一篇:逻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