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诸葛亮的儒家伦理思想和道家伦理思想

时间:2015-12-20 18:40:31 所属分类:伦理学 浏览量:

一、诸葛亮的儒家伦理思想 1. 儒家入世伦理观 诸葛亮在 《后出师表》提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这正是汲取了儒家道德哲学的精髓。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作为实践最高范畴,《论语。 泰伯章》中提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一、诸葛亮的儒家伦理思想    1. 儒家入世伦理观  诸葛亮在 《后出师表》提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这正是汲取了儒家道德哲学的精髓。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作为实践最高范畴,《论语。 泰伯章》中提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这段话上升到高于寻常价值的意义,也就是说,应不懈地开显自己的大生命,探寻内圣外王的至高精神境界。诸葛亮本一介布衣,如若一味顺应所谓的天命: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不会青史留名,为后人称颂了。

  2. 儒家忠义伦理观  所谓忠,首先就是要忠于公。忠公就是忠君,也就是忠于国家的事业,忠于他人的事业。诸葛亮在隆中对之后选择了刘备这个明主,为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始终没有改变,他把自己的事业融入于复兴汉室的事业当中,其一生以此为准绳,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做到了 “发愤忘食,乐已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或许有些学者批驳诸葛亮愚忠,诸葛亮尽管尽心辅佐刘禅,但对于北伐前刘禅与宦官们的劝阻充耳不闻,且苦口婆心劝诫后主,这也是尽忠之道,绝非愚忠。

  在孟子的君臣观念中指出: 为臣对于君主的态度不能以迎合为上,臣事君应以道义为基础。他反对对君主唯命是从的愚顺、愚忠,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认为臣下对于君主的错误不加纠正、一味阿谀奉承是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诸葛亮不仅在当时严厉打击刘禅身边的佞臣,且多次向刘后主进谏,刘后主也视诸葛亮为 “相父”,只是刘禅的个人德性与天资不足,并不能说诸葛亮一味任凭其胡作非为。

  3. “修身为本” 的儒家道德修养  诸葛亮的 《诫子书》是千古流芳的家训,共有两则,一则是告诫儿子不要沉湎于酒,另一则抄录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致学符合孔子修身思想中的”好学 “近思”,只要好学,近思才可以培养 “仁、智、信、直、勇”的品德,已有卧龙之誉的诸葛亮,东投孙权或北投曹操,都会贵达。但他甘于澹泊, “躬耕于野”,在清贫中继续读书,最终选择有德性的君主,成为了立德立功,历代人敬仰的名相。

  诸葛亮 《诫子书》中同样对自身修养颇为重视,提出 了 “俭 以 养 德” 的 观 点,孔 子 曾 言:“礼,与其奢也,宁俭。”; “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诸葛亮一生清贫,节俭,直到积劳成疾,病死之前,还曾提出他积劳成疾,呕血去世前,曾 “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二、诸葛亮的道家伦理思想    1. 诸葛亮的 “主静” 思想  诸葛亮与道家的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其 《诫子书》中曾提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言,传诵直至今天。所谓淡泊,即恬淡,恬静;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 没有恬淡无为的思想就不足以表明自己不泛泛于名利的志向,没有安定平静的心情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而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 “淡兮其若海。”可见诸葛亮那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冷静处世的思想和心态无不与道家充满着渊源。首先,诸葛亮在修身进德方面是深受道家影响,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核心是一个“静”字,诸葛亮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勤心治国的美德也是源于此。由此,诸葛亮拥有各种高贵的品质,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

  2. 诸葛亮 “自然,顺时而变” 思想  诸葛亮在 《隆中对》中,指出刘备应设法跨有荆益,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南抚蛮夷,西和诸戎,内修政理,以待时变,方可兵分两路,夹击曹魏。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诸葛亮准确地分析了形势,使得刘备以 “借”的名义取得了荆州,打开了入川的通道。这与诸葛亮在 《隆中对》中所说的 “待天下有变”所体现的都是道家的 “自然,顺时而变”的思想。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诸葛亮深受顺其自然思想的主导,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清心寡欲之人,因此他不可能在夫人黄月英之外尚有其他妻妾。《诫子书》中,诸葛亮尤其赞美了黄夫人的端庄贤淑,恪守妇道,他看中的是夫人的贤惠和学识,这种道家思想在家风中也可以看出。

  三、诸葛亮儒家道家伦理思想之间的关系    至今很多人对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存在争议,甚至部分人认为他违背了儒家道家的传统道义,实则不然,诸葛亮反而是遵从了儒家和道家二重哲学思想: 第一,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遁世,且与儒家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的入世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道家所称道的 “静”,明代儒家圣贤王阳明也有相同的论述,王阳明讲求 “长习静坐,触之不动”,以静心求良知之道。

  诸葛亮有一部著作名曰 《论诸子》,里面着重论证了对儒家和道家思想对立统一的关系。儒家经典 《大学》中提到: 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提到的身修与道家文化中所提倡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道家顺应自然,恬淡平静的思想来修养自己的德性,“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接下来的一系列儒家入世活动也充分得到了保证。并通过修己安人的精神积极实践最终达到一种平定天下,拯世济民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诸葛亮。 后出师表。  [2] 论语。 泰伯章。  [3]陈寿 . 三国志。 中华书局。 1959: 35.  [4] 诸葛亮 《前出师表》  [5]余明侠。 诸葛亮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491) .  [6]孟子。 告子下。  [7] 孟子。 尽心章句下。  [8]余明侠。 诸葛亮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491) .  [9]赵蕴。 诸葛亮道家思想分析。 齐鲁周刊。1987.  [10] 王阳明。 传习录。  [11] 诸葛亮。 论诸子。  [12] 陈寿。 三国志。 中华书局,1959 ( 35) : 91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llx/23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