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由非理性到理性的升华探讨
时间:2015-12-20 18:42:28 所属分类:伦理学 浏览量:
摘 要: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如何将非理性的情感引导转化为理性爱国实践的具体行为是重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也更需要国人更加理性的分析当前时局,将爱国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付诸于实践,演化为理性。 关键词
摘 要: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如何将非理性的情感引导转化为理性爱国实践的具体行为是重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也更需要国人更加理性的分析当前时局,将爱国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付诸于实践,演化为理性。
关键词:非理性;理性;爱国
1 理性与非理性的概念和特征
首先,人作为一种动物的存在,有其和其他动物一样的食欲、性欲 求生欲等原始本能的欲望;也有与其他一般动物所没有的情感,直觉和意志、信念等高级的精神世界。这些欲望和精神等非理性因素就成了人的非理性的生理基础和直接来源。通过人自身中存在各种非理性因素可以归纳出人的非理性的三个特征:第一,非逻辑性。这是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以及人的冲动等因素的存在,其影响的人的具体行为是不能够通过逻辑性的推理和规律性的认识所理解的。第二,自发性。源于人的动物性本能的存在,人们对于各种事件的发生所产生的自然反应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不受理性思维的约束和控制。第三,特殊性。人的存在作为一个个具体生活中的个体,由于其自身之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每一个具体的人之间也都有其非理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因此相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特殊存在的。所以非理性爱国也正是基于人们身体上的非理性因素,而产生的对实践爱国主义的一种偏差。
其次,人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首先必须满足衣食住行,而同时也是进行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也正是这种从事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直接的把人类自身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也正是人自身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构成了人理性的形成。现归纳人的理性特征如下:第一,逻辑性。即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外部世界的本质性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第二,可控性。这是指人的行为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的适应社会与实践,会对其自身的动物性本能和其他非理性因素做出适当的压抑或者控制,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行为判断。第三,普遍性。人作为一种社会人,其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所能够认识的外部世界的本质是整个种群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这种整体的认同感和接受程度对于整个种群的延续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理性爱国是由人的理性思维所指导下的,通过对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而做出的实践行为。
2 非理性爱国与理性爱国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理性爱国与非理性爱国都是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无论是非理性爱国还是理性爱国,都是基于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既可以是来自非理性的情感和冲动,也可以是通过逻辑思维得出的结论。无论是人自身动物性的本能内驱力还是人的社会性的本质都是爱国主义产生的基础。非理性和理性的交融最终构成了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
其次,理性爱国与非理性爱国的区别在于:第一,体现在具体的爱国实践行为中。基于各种非理性的爱国举动,往往只是站在个人的冲动和激情上,在行为上多表现处偏激,盲目,浮躁。而理性的爱国行为,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宏观命运的把握和理解上。从而对自己爱国的举动做出判断,以保证自己的行为是有利于自身和国家的发展上的。第二,体现在个体和群体上。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异以及其所受教育和历史文化影响的不同,对爱国主义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其直接后果是导致非理性爱国行为产生的方式和方法各不相同。由于人的社会性的本质,整个群体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对外部世界的本质的共同理解和认同,使人们对于这种国家和民族的强烈感情与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规律性的认识相结合,就构成了人的理性爱国。
3 非理性爱国的成因
第一,受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影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的东西,归根到底也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整个社会才会得到发展。而非理性爱国也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在不同的历史范畴中,非理性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较为低等级的社会形态中,受到历史的,生产力的局限,特别是科技的,生产工具的限制。人们不可能对一些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认识,而是自发的相信。同时,也有着很多在今天看来可能实施的理性的行为,受到那个历史时期的限制而无法实施。
第二,来自民族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而中华民族则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古代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历经民族的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人们才开始有了整体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而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当时的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于爱国主义的认识是同忠君,国家的统一以及民族的利益相联系的。特别是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君王有难的时候,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就明显的体现在爱国人士的身上。如以身殉国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等。他们这种爱国举动,符合当时的道德观念和人们的爱国主义的准则,也同时被人们当时的价值观所认同。而近代中国则在实际上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这个时代的爱国主义被理解为以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来维护国家主权和维护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内容,而这些内容与民族主义和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个人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个人身上的非理性因素还是理性因素都构成了爱国主义的来源。从非理性的角度来讲,由于人们的心里和生理上的差异以及每个人所特有的情绪,情感,意志,信仰,直觉和冲动等因素的存在,人们对于爱国主义行为的实施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表现。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体现在个人身上的非理性因素是不受历史进程的局限的。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们都曾年轻气盛过,人们也都曾有过冲动,这一点是历史所无法改变的。历史改变的只是人们各种非理性爱国行为的具体内容。而理性爱国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却要要受到当时的历史局限和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
4 将非理性爱国引导升华为理性爱国
4.1 引导非理性爱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时代的爱国主义实际相结合。回顾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当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们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取得成功。而一旦我们背离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我们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现时代我们的爱国主义也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在我们高速发展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任何非理性爱国的行为都有可能使我们的建设事业蒙受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我们的国情实际相结合。逐步将非理性爱国的思想引导转化为理性爱国的思想,然后外化为爱国的实践。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爱国主义的力量,为进一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
4.2 引导非理性爱国要具备科学的思维模式
从非理性爱国的本质来讲,这种爱国主义的非理性既来源于个体自身的各种非理性因素,例如:本能,冲动等;又来源于中国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道德思维模式。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从血缘宗法和自然经济中发展而来,它所强调的是从人们的直观经验的感悟性思维。如“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都是以这种直观经验的方式传播,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却忽略了人们理性的思维,限制了个体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发展。虽然,我们今天依然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和民族精神。但是在现代经济的全球化时代,单一的传统道德思维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既要坚持我们的来自于直观性的道德思维,更要和世界接轨。容纳来自西方的理性主义的文化和传统,将西方理性思维模式与我国传统思维模式相结合。在对待非理性爱国的问题上,依然要坚持两种思维模式的融合,既保持富有情感的非理性因素,又要坚持理性看待问题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得爱国主义有力有节。
4.3 引导非理性爱国到理性爱国要注重实践运作
怎样切实的实现爱国主义,当然是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来体现。仅凭空喊口号,在网络上谩骂在一定程度也表达了我国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可是爱国,仅凭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在我国越来越和世界接轨的今天,我们在看待与我们国家和民族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更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理性的看待问题。以自己的具体行动来履行爱国主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的创造社会价值。在国际社会,用我们的产品,用我们的质量,用我们的经济来壮大我们的国家。做好本职工作是实践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对于我们大学生群体来说努力完成学业,认真搞好科研就是我们以身实践爱国主义的方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我们学到的只是用于国家的建设,这就是我们大学生最大的爱国。
4.4 要用理性的心态对待非理性爱国
从非理性爱国的主体来看,青年人是一个主要群体。对待他们的非理性爱国行为,我们一方面要肯定他们高涨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又要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试问,谁不曾年轻气盛,谁不曾有过冲动。作为青年人,我们都能够理解青年人的善良,正义和同情心是与他们自身的不成熟和不理智相融合的。中华民族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赋予了我国青年人以强大的激情和桀骜不驯。任何有损于我们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发生时,是我们每一个极富激情的青年人都不能袖手旁观的。这种带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但是只要他们没有触动法律的底线,我们就应该站在他们这一边。看看我们的前辈,再瞧瞧“五四运动”,正是这群青年人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民族利益得以维护,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得以发展。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对待他们的非理性爱国行为,我们要宽容对待。
参考文献
〔1〕王庆璠.理性与非理性范畴辨析〔J〕.天津
社会科学,1990,(4).
〔2〕王荣拉.论理性与非理性的界定〔N〕.宁波大学学报,1998,(9).
〔3〕高岸起.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N〕.河海大学学报,2000,(6).
〔4〕郭爱兰,肖生禄.刍议理性爱国主义及其确立〔J〕..兰州教育学院,2000.
〔5〕周若清,垄鹏.抗战时期的一种非理性爱国主义〔N〕.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8).
〔6〕章秀英.网络时代的爱国情感与爱国理性〔J〕.探索,2003,(6).
〔7〕徐柏才.历史的视角: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再认识〔N〕.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3).
〔8〕董慧.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现代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9〕胡江滨.论爱国主义内涵的历史发展〔J〕.江汉论坛,1996,(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llx/2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