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社会代价及道德代价概念探析

时间:2015-12-20 18:42:32 所属分类:伦理学 浏览量:

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佳绩,也付出了沉重的道德代价。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必须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和降低道德代价的付出。为此,就必须研究道德代价问题。而研究道德代价,首先就必须从认知道德代价的概念着

  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佳绩,也付出了沉重的道德代价。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必须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和降低道德代价的付出。为此,就必须研究道德代价问题。而研究道德代价,首先就必须从认知道德代价的概念着手。而道德代价是社会代价之一,要厘清道德代价概念之涵义,必须要先探究社会代价范畴。

  一、社会代价    1、从社会发展到社会代价。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发展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发展是哲学世界观意义上的发展,就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演进或进化。狭义的发展是历史观意义上的发展,特指社会系统的运动和演化,即社会发展。虽然社会发展的涵义在学界的认识并非一致,但却有其基本共识: 第一,社会发展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过程; 第二,社会发展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各种社会要素矛盾运动的过程; 第三,社会发展是一个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不断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三个要点中,第一个要点揭示的是社会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的一般涵义; 第二个要点揭示的是社会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涵义; 第三个要点揭示的是社会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特殊涵义。

  以往,人们探讨社会发展问题时,对社会代价问题并没有一个比较自觉的认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社会进步。一般而言,社会进步不仅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规律性的前进上升运动,而且也是指人类合目的性的改造社会朝着理想状态不断趋近的演变进化; 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过程。社会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或制度文明) 、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这个认知上,首先可以发现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共同点: 即人类社会运动方向的前进性和上升性。因为 “进步”一词,根据 《辞源》的释义: “进步: 向上或向前”.《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进步: ( 人和事物) 向前发展,比原来好。”这与 “发展”一词所规定的 “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是基本一致的。正因为这一点,在以往许多认知中,都往往把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等同。

  或者说,当许多人在认知社会发展概念的涵义时,往往认为社会发展如果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也实质上包含着社会进步。

  我们不能说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更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说,如果停留在这样一种认知上,不便于人类对社会发展的深化认识。如果我们要深化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我们更要看到,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区别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社会发展是一个工具理性探求的范畴,它重在实然,主要是对社会运动的一种客观描述。而社会进步则是一个价值理性探求的范畴,它重在 “应然”,主要是对社会变化的一种奠基于客观事实之上的价值评价。虽然人们评价的标准可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社会进步是个褒性概念;而社会发展则是个中性概念。因此,社会进步虽以社会发展为前提、为基础,但社会发展并不意味着就是社会进步。

  然而,在以往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社会进步的情况下,人们往往美化社会发展,把社会发展理想化,从而才会生成发展理想主义。由此,正如丰子义所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盛行着 ‘发展理想主义’的思潮。发展是必要的,但一旦步入 ‘发展理想主义’的误区,就会给人类的发展带来数不清的困难和危机,因为 ‘发展理想主义’至少存在着这样的缺陷: 把发展绝对化和理想化,认为人类的发展历程如同行进在平坦如砥的长安大道上,一路上只能是凯歌高奏、一帆风顺,于是,代价和问题全然不在人们的视野之内。”

  序1邱耕田在其著作 《低代价发展论》中也认为,“目前,学界关于社会发展含义的理解,存在着两个方面突出的缺陷: 一是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社会进步; 二是基于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社会进步的认识,相当多的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谈论社会发展的著述,在谈到社会发展时,基本上都是这样认为: 社会发展是揭示社会进步的哲学范畴,表示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其实,这个定义,只是从发展的方向性角度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把握,并未把社会发展的全部、特别是其实质性内容揭示出来。”要把握社会发展的全部特别是其实质性内容,就不能不从社会发展走上社会代价的探析。

  2、社会代价的基本涵义。在哲学中,代价是事物发展的矛盾或背反性质的体现,是否定的外化或对象化形式,即发挥着转化功能且自身要被否定掉的价值。

  代价在社会发展研究意义上,就是特指社会代价。然而,迄今为止,关于社会代价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尽相同的认识。但从这些不同认识之中,至少可以发现,社会代价概念的涵义中有几点是基本相同的: 第一,社会代价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好恶所转移的客观事实。任何事物的获得和发展,都必然付出代价。第二,社会代价的实质是一种否定性事物,它不仅是对事物的获得和发展这一肯定的否定,而且其自身也要被否定。第三,社会代价的基本性质是失,而这种失是相对于得或为了得的失。这种失不仅是一种事实判断,更是一种价值判断。因而,这种失相对于得来说,在质上是一种否定; 在量上表现为三种方向: 一是得大于失,使事物获得并发展,这种失是有 ( 正) 价值的; 二是得等于失,虽使事物获得却不发展,这种失是无价值的; 三是得小于失,它可能不仅不能真正使事物获得,而且更可能会使事物发展的方向彻底改变,这种失是负价值的。第四,社会代价与社会成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一方面,代价与成本都属于否定性和失的方面,在质的规定性上有相似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代价与成本的涵义基本相近。 “成本实为狭义上的代价,而代价则是引申意义上的成本。”

  另一方面,成本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代价,代价与成本是有区别的: 第一, “成本大多可以量化,而很多的代价却不能量化”.第二,代价包含的内涵远比成本要丰富的多,代价中既包含有成本性代价,即为了获得和发展而必须付出的东西; 也包含有消极后果性代价,即在获得和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的结果。这种负面结果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惩罚。第三,成本与代价尽管在内容上有其相近的一面,但终归分属不同的理论层次。成本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主要讲合算不合算的问题,是一个事实问题; 代价则是价值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主要讲合理不合理的问题,是一个价值问题。

  通过上述的探究,可以说,社会代价有广义上的社会代价,也有狭义上的社会代价。狭义上的社会代价,主要是一般的社会学、经济学范畴,而广义上的社会代价是属于价值哲学范畴。我们探究社会代价的立足点是广义上的社会代价。它是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直接相关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追求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牺牲、付出,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消极后果; 它是社会发展的矛盾或背反性质的体现,是否定的或对象化形式,其实质是社会发展实践活动的否定性方面,它是与人类追求社会进步价值取向相悖的负面价值和价值损失。

  二、道德代价概念的界定    1、道德代价是一种精神性的社会代价。如果说,社会代价是一个 “科”概念,那么,严格意义上,道德代价则是一个 “种”概念。也就是说,道德代价是其上上层 “科”概念 “社会代价”中所包含的一种代价。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社会代价的分类上来认知。社会代价可以按不同标准和方法进行分类。按主体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可划分为投入性代价和选择性代价。按代价的付出方式可划分为损益性代价和交往性代价。按代价主体的社会存在形态可划分为个人代价、集体代价和社会代价。按代价的性质和功能可划分为必要代价和不必要代价。按代价的产生根源可划分为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按代价存在的时间可划分为长远的代价和眼前的代价。按代价涉及的范围可划分为整体性代价和局部性代价。按代价损耗的内容可划分为物质性代价和精神性代价,道德代价则是精神性代价中的一种代价。道德代价、精神性代价和社会代价构成一种种、属、科的层级关系。

  2、道德代价是道德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社会代价。道德代价不仅是社会代价中的精神性代价属下的一种社会代价,而且还是道德领域中的社会代价。因而,要探究道德代价的涵义,还要先了解道德与道德领域。

  当代中国对道德的把握,就其主流文化而言认为: 第一,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第二,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这种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它建立在应当之上。而应当立足于现有和事实,但又不等于现有,应当是对现有的肯定与否定的统一,是从现有向现有的过渡,是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既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也是一种自律性的规范,还是一种内化的规范。第三,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为内容的实践性精神,以一种特殊的价值认识和价值实践去反映和改造世界。

  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从纵向上分,大致可分为生态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从横向来分,大致可分为家庭生活领域、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域。而所谓的道德领域并非有专门的领域,它是渗透于、交融于所有的社会生活之中的,因此,道德领域只是一种抽象思维的称谓,它指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那些具有道德意义并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行为和事件等的总和。因而,道德代价作为一种道德领域中的社会代价,就是特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那些具有道德意义并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行为和事件等的道德价值被牺牲、损害、否定的一种特殊社会代价。    3、道德代价的基本涵义。既然社会代价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直接相关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追求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牺牲、付出,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消极后果;它是社会发展的矛盾或背反性质的道德体现,是否定的或对象化形式,其实质是社会发展实践活动的道德否定性方面,它是与人类追求社会进步价值取向相悖的负面价值和价值损失。既然道德代价不仅是社会代价中的精神性代价属下的一种社会代价,而且还是道德领域中的社会代价。而且这种道德领域中的社会代价,特指的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那些具有道德意义并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行为和事件等的道德价值被牺牲、损害、否定的一种特殊社会代价。

  那么,可以说,道德代价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追求社会进步所引起的道德的损害、损失和牺牲,即主要指正向的、合乎道德的、善的价值的损害、损失和牺牲,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消极道德后果; 它是社会发展的矛盾或背反性质的道德体现,是否定的或对象化形式,其实质是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在道德上的否定性方面,它是与人类追求社会进步价值取向相悖的负面道德价值和道德价值损失。

  道德代价可以分为广义的道德代价和狭义的道德代价。广义的道德代价包括 ( 宏观的) 伦理的代价 ( 即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伦理价值的损害、沦丧和背弃,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分化、政治腐败等) 和 ( 微观的) 道德的代价 ( 即一定道德主体在具体的善恶选择中对一定善的价值的背离与放弃,诸如诚信缺失、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 .狭义的道德代价主要是指 ( 微观的) 道德的代价,即一定道德主体在具体的善恶选择中对一定善的价值的背离与放弃,以及直接与道德主体的道德素质、道德人格受损、丧失等方面的代价。我们的研究视阈是广义的道德代价,但研究的重点是狭义的道德代价。

  三、与道德代价直接相关联的概念和范畴    1、道德代价与道德价值。道德代价作为社会代价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具有鲜明的价值性。然而,道德代价的价值性,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性,这就是道德价值性。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一般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价值根据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可分为许多种类。最基本的可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道德价值是一种精神价值。因此,道德价值既和其它价值有着共同性,又与其它价值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征。第一,道德价值是一种善恶价值。在伦理学上,一般来说,善就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的有 ( 正) 价值的行为; 恶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有害的、产生负价值的行为。具体来说,善就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行为、活动,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 恶就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行为、活动,违背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正面的道德价值就是一种善价值; 负面的道德价值,则是一种恶价值。第二,道德价值是一种应当的价值。道德基于实然又追求应然,因而道德价值并不与事物、对象直接发生关系 ( 事物、对象的价值总是在结果与效用上满足人们的欲求,并作为达到人的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具有价值的) ,而是与人的人格、行为和人们的相互关系发生直接联系; 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要求、生活的规范和理想目标,带有应当的特性; 应当体现着理想要求对现实规定的关系; 应当本身包含着现实的规定,而现实的规定同时也包含着某种理想的应当;将现实的潜在性加以充分发挥,就显示出现实本身所具有的理想性; 应当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第三,道德价值是一种内在性价值。道德价值与政治价值不同的是,它不是作为强制的制度和手段发生作用,而是着眼于影响社会意识,协调人际关系,强调人的内在自觉意识。它在发生社会作用时与政治价值有密切联系,包容着某些共同的要求,但它比政治价值更注重人的内在品性和人格。第四,道德价值是一种实践性的精神价值。道德价值与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同属于精神价值,但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只是停留在审美和认知领域,而道德价值要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形成并体现出来。它在揭示人们的品性、行为和相互关系的道德价值时,是着眼于实践关系的。作为精神价值,它不是纯粹内在的、静观的精神,而是得之于心,施之于行,内外统一,发生于实践关系中的精神,是 “精神---实践”、“实践---精神”价值,是精神与实践的融合。

  如果说道德价值有正面性价值和负面性价值、积极性价值和消极性价值、肯定性价值和否定性价值的话,那么,道德代价本质上就是一种负面性、消极性、否定性的道德价值。如果从道德价值的特征来说,道德代价实质上就是一种恶的价值,一种不应当的价值,一种消极内在性的价值,一种否定性的实践性精神价值。

  2、道德代价与道德成本。哲学意义上的社会代价,包含着社会成本。而道德代价是社会代价的一种具体形态,一般性是特殊性的共性抽象; 因而,在这个层面上,社会发展不仅要付出物质性代价,也要付出包括道德代价在内的精神性代价。在这里,道德代价似应包含道德成本在内。但是,特殊性又比一般性更丰富,一般性不能涵盖所有的特殊性内容。道德代价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性代价,强调的是一种恶的价值,一种不应当的价值,一种消极内在性的价值,一种否定性的实践性精神价值。因而,它本质上不是付出,更不是投入,而是一种对善的价值、应当的价值、积极内在性的价值、肯定性的实践性精神价值的损害、牺牲和否定。在这个意义上,道德代价不包含道德成本。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点,我们还得了解道德成本究竟是指什么? “成本”( 英语为 “cost”) 本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即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耗费的货币表现。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崛起,首先在经济领域中,大量缺失、损害、牺牲道德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涌现。人们发现,要使市场经济正常健康有序发展,不仅要依靠法制,还要依赖道德。于是,人们开始把道德成本引入企业发展之中,认为企业发展不仅要有物质性的成本投入,而且还应当加强经济伦理建设和企业道德建设,使企业发展流淌着 “道德的血液”.然而,后来有些人则把道德上的损害性代价、牺牲性代价、消极后果性代价都叫作道德成本。他们认为,如布坎南所指出,当我们违背了内置的行为准则时,其主观感受里就会觉得非常不舒服、不愉快,这种负面效用就是道德成本。基于这个界定,由于道德沦丧行为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外在负效用,即来自于自然界的惩罚、法律的制裁、他人的报复等,它是一项潜在的、或有的成本。道德成本可以归纳为信息伪装成本、惩罚成本和信誉成本。在此,我们看到,其所谓的道德成本,实质上应当是道德代价。然而,道德代价和道德成本却有着明显区别: 一是道德代价属于否定性方面,包含有损害性、牺牲性代价以及消极后果性代价,即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被损害、牺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消极道德后果; 道德成本则属于肯定性方面,即为了获得和发展而必须具备的道德条件,只有具备了相应的道德条件,经济社会才能获得真正发展; 二是道德成本与道德代价分属不同的理论层次: 道德成本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主要讲合算不合算的问题,是一个事实问题; 道德代价则是价值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主要讲合理不合理的问题,是一个价值问题; 三是道德代价在道德价值上是失,是恶,即在社会发展中一部分善的道德价值的丧失,形成道德价值上的恶果; 而道德成本在道德价值上是得,是善,即道德成本的投入,不但不会使善的道德价值丧失,反而还会进一步强化和增值,形成道德价值的善果。因此,我们可以说,道德成本实质上就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应当投入的必要的相应道德条件,这些道德条件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道德成本、道德代价与社会进步三者的关系可以从比例关系上得到进一步的认知: 道德成本与社会进步成正比---经济社会发展中投入的道德成本越多,经济社会发展就进步得越快; 道德成本与道德代价成反比---经济社会发展中道德成本投入的越多,社会进步付出的道德代价就越少; 社会进步与道德代价也是成反比---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进步越大,道德代价越小。

  3、道德代价与道德滑坡。“道德滑坡”一词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就已经出现,到 90 年代中后期成为第一个“高潮”.在新世纪,随着消极道德现象的大量涌现,特别是 2011 年 4 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 “毒奶粉”、 “瘦肉精”、 “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道德滑坡”一词出现了第二个 “高潮”.那么,什么是 “道德滑坡”? 一般而论,“道德滑坡”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为人所鄙弃的落后道德和腐朽道德的迅速滋生蔓延,导致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低迷。人们往往把这种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并严重影响人们行为的道德退化状况,统称为道德滑坡现象。

  然而,学界的主要分歧并不在什么是道德滑坡现象,而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道德是否 “滑坡”? 事实上,道德滑坡论在一定意义上,无疑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德发展状况作出的一种表层性评判。这种评判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具有客观性。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经济发展成就辉煌,这是世所共认的客观事实。而另一方面,道德发展滞后,在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消极道德现象大量滋生蔓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生活付出沉重代价,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当然,人们在评论道德滑坡时,并没有忽视改革开放以来道德发展的许多进步现象; 但当不仅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道德准则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且连千百年来人类逐渐形成的一般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也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时,我们如果还用种种 “理由”去否认 “道德滑坡”,就无疑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样做显然根本无益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二是具有紧迫性。按照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往往在早期都经历一个经济发展而道德滑坡的 “代价发展期”,不仅要付出沉重的道德代价,还要付出沉重的生态代价 ( 生态污染等) 、政治代价 ( 政治腐败等) 、社会代价 ( 贫富悬殊等) ,尔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道德发展逐渐跟进。因此,一方面,当中国走过 30 多年的 “经济中心”历程后,中国在经济上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本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需要特别是道德需要已经到了紧迫的地步。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硬实力强大的同时,道德软实力却非常不尽人意,道德建设的严重滞后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了。道德滑坡论高潮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客观要求。三是具有表层性。道德滑坡论更多的只是对当前中国道德状况的一种概括,虽然它还涉及到许多的实践与理论问题,但还没有揭示社会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内在联系,还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发展的规律性。因此,应当进一步从社会发展与道德代价的内在联系中去探究道德发展的规律性,以深化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至此,我们可以说,道德代价是对道德滑坡的深化认识,道德滑坡是反映道德代价的一种表层形态。

  参考文献:

  [1] 邱耕田。 低代价发展论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2] 韩庆祥等。 代价论与当代中国发展 [J]. 中国社会科学,2000 ( 3) .  [3] 郑也夫。 代价论 [M]. 北京: 三联书店,1995.  [4] 王玲玲,冯皓。 发展伦理探究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  [5] 罗国杰。 伦理学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llx/23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