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8:45:08 所属分类:伦理学 浏览量:
一、社会道德建设需重视 (一)道德沦丧令人心寒 倒地老人事件随着马年春晚的放大,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议,但始终不能形成一个社会共识.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这已成了一个道德标志,将检测我们的道德向上还是向下.扶不扶倒地老人,已到了道德的拐点,要让道德的
一、社会道德建设需重视
(一)道德沦丧令人心寒
倒地老人事件随着马年春晚的放大,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议,但始终不能形成一个社会共识.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这已成了一个道德标志,将检测我们的道德向上还是向下.扶不扶倒地老人,已到了道德的拐点,要让道德的拐点积极向上,我们不能站着观望,而是要行动起来."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热论.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连续被写入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材料中的老人摔倒是否上前扶就关乎社会公德这个话题.作为社会人,我们不可能独立存在于这个社会,无论是谁在生活中难免都会碰到困难,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所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支持和帮助别人,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而见到老人摔倒是否向上扶起来应该算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一个义务.
(二)社会公德建设需提高
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热议了一个社会问题,因为紧贴现实生活,广受观众们的喜爱."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结尾的一番话因为传递正能量,赢得了人们的掌声.2014年2月4日,正月初五,山东烟台交警支队第一大队的民警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人倒了,必须得扶!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论坛,其中的一个帖子,题目是:
有感于老人摔倒扶与不扶,我看了很多评论,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但是绝大多数都不会上前去扶,因为那些"绕道"而行的人确有"难言之隐".他们担心自己的义举会被所帮助的人陷害--"你必定是撞人者,或者和他们是一伙的,否则你为什么要救呢?"再想到这个社会的世风,扶还会被别人污蔑,有时候甚至会落到赔医药费的地步,所以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大多数人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这个帖子可以反映出很多人性问题."人之初,性本善",人们本是性善的,只是因为没有健全的相关法律、相关制度去保障人民做好事.那么就需要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社会风气的好转,社会公德权威的真正树立,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大宣传教育,让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因为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它靠的是人们的自觉性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只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氛围,才能更好地规范和教育每一个社会成员.另一方面,政府在必要时刻辅之以硬性的法律制度.这样一来,对提高社会公德建设必定有很显着的作用.
二、诚信建设需提高
(一)诚信需发扬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中重要的规范之一.仁、义、礼、智、信,信居其一.主要体现在:其一,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它要求人们言与行的一致性,"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不立".我们应该继承传统美德,并发扬光大.在步入了21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诚信仍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新闻中提到的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诚信问题,如果人人做到诚信,就不会发生不敢扶老人这种尴尬的事情.
扶,是人心所向;不扶,亦别有隐情.扶不扶?不只是简单地伸出手.试想,如果不是民警,而是路人扶起老人,会不会演绎一场《扶不扶》?彭宇们的遭遇,也是所有人忌惮的.不是不愿扶,也不是扶不起,是"伤不起".当助人为乐随时面临沦为肇事行凶的风险,谁还敢助人、还能乐起来?所以,"扶"是必须的,但也要让扶人者有底气、有保障.
三、需树立社会公德榜样
(一) 需要榜样的引领
文章中的老人摔倒是否扶老人引起的焦虑扩散,我觉得需要榜样的引领.如不断涌现的"洋雷锋";还有如"最美医生"丁欣,等等.这样的榜样多了,救人的焦虑就降低了,好的榜样可以给人做好事的勇气.那么做好事的人多了,整个的社会风气也将会相应提高到一个水平,那么文章中出现的事例将会越来越少以至消失.
(二) 为他人做榜样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以后是否会不小心摔倒在路边.同时这也是一个良心问题,但是怎么扶是个技巧问题,比如找证人,很多时候不要好心办了坏事.我始终坚信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的美好.""人倒了,必须得扶!"这本就不是选择题,更不该闹心.就如民警所言,"每个人都有父母,……谁都会去扶的".没错!因为你扶起的不只是老人,还是人心和社会的道德良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llx/24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