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8:53:37 所属分类:伦理学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 这一论述着力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地位和根本作
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
这一论述着力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地位和根本作用.究竟应该继承中国古代哪些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呢?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
一、中华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色
习近平同志最近指出:"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2]
习总书记的上述讲话精神特别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要有民族特色,体现了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民族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自己的文化身份标志、文化内核和文化符号,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能否成立的前提条件,核心价值观有无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是其能否具有中国或中华特色,从而影响世界的重要基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也许正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习总书记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总书记提出的这六个核心价值观念与德目无疑是中华文化自古以来长期追求的核心价值与德目,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话语表达形式上看,它们确实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核心价值和德目,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追求并实践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体现了传统美德、政治理念、社会理想、民族精神方面的根本要求.
一定的价值观总是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作为目标去追求,这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理想,而一定社会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整个民族全体成员的民族精神,也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
正如习近平同志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
这段话明确地论述了价值观与道德的关系,强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不仅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民族、社会的德,强调了价值目标与德行实践的一致性,价值目标给道德指出了前进的方向,道德是实现价值目标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上述六个方面,既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个体与群体长期践行的个人美德与民族道德,因此,我将之概括为中华核心价值"新六德".
二、"新六德"的核心意蕴及其内在关系
在20世纪初期,孙中山先生在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他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穷本极源,我们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也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 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恢复."[3]
基于这种认识,他批判吸收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并根据当时的时代需要,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新八德以区别于宋代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旧八德.后来,在30年代,国民政府将"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结合在一起称为"四维八德",长期作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加以提倡.
一定的价值观不仅是要宣传提倡的,而且是要实践的,因此,其表达就应该简明扼要,易记才能易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将习总书记提出的上述六条目十八字按其内在逻辑缩减为八个字即"仁义信和、民本大同"来概括表达,并认为这是习总书记根据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而提出的中华核心价值"新六德".
"新六德"的内在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道德德目,政治理念与社会理想.讲仁爱、崇正义、守诚信是传统美德的几个最主要方面,即传统"五常"德中的三德.尚和合包括和谐目标与合作精神两个方面,是社会目标与道德精神的统一.而重民本、求大同则是基本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前四条都具有"德性"性质,都可以简化为一个字来表达,后两者省去其动词,并不影响其意义,因此,用"仁义信和、民本大同"八个字来概括中华核心价值"新六德"是恰当的.
《易传·说卦》有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是儒家立人道德的核心,在中国人的口头语中也有一个常常连用的词,叫"仁义道德".按照韩愈的思想,"道德"只是一个范畴概念,而"仁义"才是道德的实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仁义"就是道德的代名词.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都体现了这一点.这也说明,仁义是传统美德中最核心的、源发性的两个基本道德.仁是一个情感性的源头,是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感,是忠恕之道的思维方式和行仁之方,是奉行克己复礼的实践规范,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境界.让世界充满爱,按中国传统概念表达就是让世界充满仁.义,则是传统道德的另一精神渊薮,它是一种理性精神,是对社会秩序的追求,是对道义为先的价值观的追求,是对义务为本的人伦责任的追求.仁义之所以是立人之道,就在于二者构成了道德的最根本的源发性的要素,其他道德可以说都是从这两种道德中拓展出来的.相较于"爱国"、"敬业"、"友善"等具体领域的德目,仁义是更为基本的道德.没有爱人之情感何谈对人"友善"?没有责任感、义务感,何谈"爱国"、"敬业"?
诚信,也属传统"五常"德之一,内诚于己、外信于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信德在传统中国就受到高度重视,它是做人、处世、治国的根本,它是道德的坚守与完成,是否有内在道德,都要表现在言行上是否有诚信.讲诚信,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而且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显得更加重要.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间接性、社会生活的陌生人化、人际交往的公共化,使诚信成了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诚信之德在现代社会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要通过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用制度来加以强化.
中国古代政治理念往往以伦理观念为价值基础,又要求政治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标服务.因此,讲仁爱、崇正义、守诚信就不仅是道德,也必须贯彻体现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如要以仁爱之心行仁政,重民本.崇正义不仅是对正义精神与美德的追求,同时也要在政治治理上追求一种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道义为先的正义精神和每个民族成员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守诚信也是一样,它不仅是做人之首务,更要贯彻到政治生活中去.人无信,固然不知其可,但政治也是无信不立."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可见,孔夫子是多么重视信用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和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历史经验证明社会在经济、文化上的进步必须以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基础,另外,社会利益分配公平正义,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社会风俗祥和淳美,甚至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是人们世代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这是因为和谐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保证人的幸福和个性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在中国社会实现从革命-建设时代向改革-发展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在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过程中,我们扬弃了过去的斗争哲学,适时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和谐的目标必须通过人的合作精神来实现,培养和德是实现人和为贵的实践途径.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建立离不开诸多经济、政治、文化等客观因素,比如经济上的富裕和公平分配、制度上的合理安排、文化上的礼乐教化等,同样也离不开公民身上所具有的和合道德品质.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的交往关系,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和谐社会的本质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终要体现为公民的行为方式和修养境界,有此才会有社会祥和、人民幸福、世风和美的那样一种和谐社会的气象.因此当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加强公民的和德建设.
人的道德品质是一种经常的、持久的行为方式,是主体身上体现出来的某种境界和精神气象.
和德主要体现为公民主体自我修养的中庸温和,在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亲和,在组织与团体生活中的团结求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守礼达和.中庸、友善、团结、守礼就是和德在公民行为方式上的体现,也可作为社会建设和德的主要行为准则和善恶评价标准,而温和、亲和、求和、达和则是公民和德的一种修养境界、性格特点.做事不要走极端,待人要友善,在集体生活中要注意加强团结,在社会生活中要守礼遵守规矩,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的温和性格、交往中的亲和力、群体生活中的求和心,最终达到社会与人际的和谐目标,从而通过和德把和谐真正落到实处.
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是基本的执政理念,世界大同、协和万邦则是处理中国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理念.
民本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理念,是政治活动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天下大治、社会和谐的根本.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相比于国家社稷、君主,人民是最应优先受到重视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为人民是一切政治活动的根本目的、价值标准.民本思想不仅是思想家们的核心政治理念,更是很多清明的政治家所实际奉行的执政理念与政治实践.如范仲淹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很多仁人志士都为民请命,为民谋利,即使戏剧"乔老爷上轿"中的县官乔老爷也有一句着名口头禅,"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何在?第一,重民本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第二,重民本可以进一步强化官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执政道德责任感.弘扬民本思想要求干部要进一步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第三,重民本可以促进现代民主建设,密切干群关系,提高执政水平.我们党历来重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注重密切联系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等工作方法.坚持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有力法宝.干部树立重民本意识,必然会自觉密切干群关系,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形成.
"大同"则是古人最高的社会政治理想,它是中国古人的"中国梦",正如习近平同志最近指出的那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4]
按照习总书记的上述论述,中国梦的理想也一定是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的,换句话说,"大同"理想是中国梦的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弘扬"求大同"的优秀文化传统不仅能增强全民对"中国梦"的历史意义的认同,而且会体现出"中国梦"的和而不同与和平主义的本质.
古人在求大同的社会理想方面有着很多价值共识,这即是:追求人际关系的融洽、社会的均平和谐以及国家的和平强盛.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之中,特别强调"民生主义",即完成民族解放和实现政治民主之后把以平均地权为基础的"民生主义"作为落脚点.他要建成的是"民有、民治、民享"的现代社会,而"民享"则显示了他对传统中崇尚均平和共享的"大同社会"的价值理念的继承.另一方面,孙中山更是坚持了世界大同的和平主义思想理念.他指出:"中国更有一种极好的道德,是爱和平.现在世界上的国家和民族只有中国是讲和平,外国都是讲战争,主张帝国主义去灭别人的国家.……这种特别好的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3](76)他明确把"和平"作为他所提倡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新八德"的重要内容.
中国梦不仅是富裕梦、强国梦,而且是文化梦、道德梦.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最近的演讲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4]
中国梦更是和平梦、世界梦.中国的大同理想,在追求天下邦国文明的态度上,一直主张王道、反对霸道,追求和平主义,因此,中国梦所追求的崛起与发展是一种和平崛起、和平发展,而不会走逢强必霸的某些西方列强的老路.中国的和平发展只会为世界带来机遇与发展,而不是威胁与危害.协和万邦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和平主义一直是中国的民族特性.中国的和平梦因为其对和平价值的珍视与实践,也必将成为受世界人民认同和欢迎的世界梦.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发出的中国声音.习近平最近在德国的演讲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5]
三、"新六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2]
那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上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按照习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继承与超越.他说:"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 理 想 和 信 念,也 承 载 着 我 们 每 个 人 的 美 好愿景."[2]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个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3](76)实际上,习总书记的上述论述就是对他所提出的中华核心价值"新六德"相关内容的展开论述.
如"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讲仁爱;"民惟邦本"就是重民本;"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守诚信;"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崇正义;"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德不孤,必有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就是尚和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就是求大同.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新六德"是一个相互支持的关系,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超越,后者是前者的源头活水和生命力、影响力所在,因此,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注重弘扬培育中华民族核心价值"新六德",会进一步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EB/OL].(2014-02-25)[2014-06-15].
[2]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14-06-15].
[3]孙 中 山 .三 民 主 义 [M].广 州:广 东 人 民 出 版 社,2007:72.
[4]习近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2014-03-28)[2014-06-15].
[5]习 近 平 .在 德 国 科 尔 伯 基 金 会 的 演 讲 [EB/OL].(2014-03-29)[2014-06-1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llx/24321.html
上一篇:浅谈儒家道德文化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