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赣南客家文化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时间:2015-12-20 19:03:26 所属分类:伦理学 浏览量:

赣南地处江西南部,是客家人的最大聚集地,被称为客家摇篮。作为汉民族中一个地缘性群体的赣南客家人,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以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赣南客家文化,其中独特的生态观深深地影响着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 一、赣南客家文化生态

  赣南地处江西南部,是客家人的最大聚集地,被称为客家摇篮。作为汉民族中一个地缘性群体的赣南客家人,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以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赣南客家文化,其中独特的生态观深深地影响着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

  一、赣南客家文化生态思想的生成背景

  1.客观的生存条件为客家生态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客家地区有句俗语:“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生存环境与山有着密切的关系。赣南多山,80%以上的面积是山地,大小千余条江河穿行其间。由于阴霾多雨,赣南地区虫蛇出没,各种疾疫易流行。宋代王安石说“:虔州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

  这样一种自然环境对于客家先民来说,是一种大的挑战。原来在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地面平坦,而赣南地形复杂,溪河遍布,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且种类多。因此,客家先人逐渐形成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心态,天地关系、天人关系、人地关系也成为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风水堪舆、多神信仰等对自然崇拜的思想活动日益显现。

  2.特定的人文社会因素促进客家生态思想的发展。据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导论》一书的研究,客家民系是在经历了五次迁徙之后渐而形成。在客家先民来到赣南之前,这里居住着当地土着居民,有些学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五大族群,即三苗氏、古越人、楚人、山都木客、畲民,而这些族群自古巫觋文化盛行,在与南迁的中原汉族发生融合时,这种神秘色彩的巫文化跟风水术一拍即合,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逐步渗入到客家文化中。

  宋代以来,赣南地区先后成为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等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播之地。客家先民本身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我国儒、释、道的文化精髓感受较深,“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整体世界观等思想在客家先民的艰苦生存斗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为了适应当地环境,客家先民运用堪舆理念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风水成了客家人化解对自然的认知困惑和解除生存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如罗勇教授所言:“宋明理学的唯心本体论与风水术中的阴宅理论中的唯心主义在渊源上有共同之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为阴宅风水理论的基本前提———墓地位置能决定人的吉凶祸福提供了一套圆通的解释。”

  历史上战乱和朝代更替等带来巨大的社会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客家地区是一个具有典型移民特征的社会空间,新老居民共同生活于此,为争夺有限的土地、山林等生存资源,不仅土着居民与移民之间有矛盾,在迁徙的流民内部,也因族源、迁入时间的区别而存在矛盾冲突,以致客家人的宗族观念也显浓厚。

  二、赣南客家文化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赣南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尊崇自然的天人观、敬畏生命的平等观、相亲相爱的宗族观和余盈求吉的发展观等方面。

  1.尊崇自然的天人观。恶劣的生存环境及传统文化的熏陶,使赣南客家人形成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天人观。其天人观首先表现在风水文化中。为了适应自然满足生存的需要,风水文化在赣南客家地区比较盛行。“风水”的理论宗旨之一就是追求房宅建筑选址的方位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正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赣南客家风水,重视“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在实际中的运用。“看风水”成为客家人重要的习俗,以至于“客家人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造挖井、选坟地都邀请风水先生堪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

  赣南客家人的天人观还体现在农事活动安排、饮食习惯和信仰习俗中。“早禾耘三到,耘到死翘翘;晚禾耘三到,耘到谷都爆”,“刮风莫放风,下雨好打鱼”等农事谚语将节令、物候、天气等自然现象同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能合理地安排各种农事活动和生活起居,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减少损失。赣南客家人在饮食方面表现出吃粗、吃野、吃杂、吃素的特征,吃素本身就是倡导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受巫觋文化的影响,人们还具有崇拜土地神和树木的观念“契石为父”、“契树为父”的现象普遍存在。

  2.敬畏生命的平等观。敬畏生命主要指的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的敬重和畏惧,人们通过畏惧死亡来表达对生命的敬重。有时也涉及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生命的理念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我国传统思想历来倡导贵生、重生。赣南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也有尊重生命的传统。

  赣南客家人迁徙到赣南并定居下来,历经诸多曲折,环境的险恶、生存系数的低下等因素使他们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性,因而具有较为浓厚的生命崇拜情结。其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结婚时以柏枝(谐音“百子”)装点嫁妆;新娘的五谷嫁妆表示多子、生命不息,在新娘婚床上撒枣子、花生、桂圆和瓜子等,预示着“早生贵子”。

  对生命的敬重还体现在赣南客家人对待女婴的态度上。女婴作为生命也得到平等尊重,较少有溺婴的现象,而代之以收童养媳。在赣南客家人的育儿礼俗、冠髻礼俗、结庚礼俗等习俗中,也体现着尊重并肯定生命价值的生命意识。敬畏生命除了有对生命的敬重之意,还有一层意思是畏惧死亡。然而,人必有一死,这是自然法则,这是无可非议的,人们对于生存的价值、生的欲望是无法否定的,赣南客家人非常忌讳“死”,他们会把与“死”字谐音的“四”读成红数。

  赣南客家人们相信,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是有灵性的,承认生命不仅在于人类,还在于自然界,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赣南客家人长期生活在农耕社会状态“,牛耕”成为耕作的主力“,牛是农家宝,耕作少不了”,这就形成了人们尊牛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五既是传说中的五谷神生日,也是六畜中的牛日,这天不准杀牛,也不准鞭牛,甚至不准骂牛。有时,赣南客家人还视牛为“恩德朋友”,役使的耕牛是不能杀的,要么卖掉,要么让它老死[6]204。

  3.相亲相爱的宗族观。客家族群,正如费孝通所说是一个十分讲究人伦秩序的“礼治社会”,有着十分强烈的族源意识。赣南客家人大都聚族而居,宗族祠堂往往成为凝聚家族力量的核心。为了能够应对各种困难,适应新地,赣南客家人对于家族力量的强大与否特别重视,因为这直接影响能否有力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及抵御外来侵犯。所以,重视宗族力量是赣南客家人的生存观念。

  亲兄弟、敦孝悌、尊长辈、睦邻里等传统美德在赣南客家人的生活中表现的较为突出。在《赣县夏府李氏族谱》载:“兄弟吾身之依,生则同胞,居则同巢,如手如脚。不和兄弟,是伤残手足,难为人类。凡我族人,切不可争财争产,以伤骨肉。”

  在赣南客家地区有很多的围屋,而里面住的都是某一个姓氏共同祖先的后裔,屋内人相见,互以宗亲长幼相称,因此围屋维持着极强的“血缘性”。从古至今,中华之传统美德中,提倡“百善孝为先”,在客家文化中,“孝悌”观念浓重,每姓族谱的家训里必强调孝敬父母,如新修的《大余新城李氏族谱》“父母是吾身之本,少而鞠育,长而教训,其恩如天地。不孝父母,是得罪于天,无所祷也。凡我族人,切不可失养失敬,以乖在伦。”

  客家人,除了侍奉父母的后半生,待父母死后,还得举行隆重的丧葬礼仪并守孝。对待同宗,祖先们也嘱咐必须像对待自己亲人一般,同宗之间的关系密切,这也是客家族群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4.余盈求吉的发展观。赣南客家人心态中有一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余盈求吉的现象,即采摘、收获某种东西时,不是竭泽而渔,而是“留种传代”式,寓意为来年的丰收预兆。赣南客家人有狩猎的习俗,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规约,对狩猎的时间、对象、组织方式和猎物分配有较为严格的约定俗成的模式。狩猎主要是在秋冬季节,且一般不得猎杀怀孕兽及幼崽。再者,在赣南客家地区,人们在采摘花生、木梓时,总是会预留一小块花生地或木梓山,这样可供主人与(倒)捡花生、捡木梓者共同分享,前者叫作“散”,后者叫作“打秋风”,其实就是要余一部分,既显示主人的慷慨,又表明“有福同享”,有丰收的喜悦,并希望更大的收获,以让他人也得利。

  在赣南地区,春冬季都是挖竹笋的好时机。客家人以间挖间伐的方式进行,会留下一些竹笋或者未成材树,从而保障以后的收益,可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求利的方式符合了生态保护的要求,也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处世心态和“五世卜其昌”的生存规约。

  赣南客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当代社会所强调的生态文明理念与要求有契合之处,充分挖掘、弘扬赣南客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赣南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他地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安石.王公文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林忠礼.客家与风水术[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4).  [3]罗勇.客家赣州[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宋德剑.地域族群与客家文化研究[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夏东民.敬畏生命观与生态哲学[J].江苏社会科学,2008.  [6]钟文典.江西客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罗勇.客家文化特质和客家精神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llx/2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