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人道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2015-12-20 19:11:18 所属分类:伦理学 浏览量:

【摘 要】人道主义是一个我们都特别熟悉的词汇,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在启蒙

【摘 要】人道主义是一个我们都特别熟悉的词汇,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在启蒙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传播,是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深远。这一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方面体现强烈,代表便是雨果和狄更斯。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道主义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人道主义 雨果 狄更斯 启蒙时期
  
  一、人道主义产生前的人道思想
  
  人类在一步步走向文明的同时,对人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很多非人道的事物都被唾弃,并出现了“爱人”的概念,比如儒家的仁爱、基督教的博爱。这些古老的思想都包含了爱他人、爱众生的思想,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按照孔子的解释,“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其具体意义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其对象不仅超出了血缘宗法关系中的人,也超越了血缘宗法之爱。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把爱人看成是彼此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才能维持人与人之间、社会乃至国家的和谐关系,维持着人类生存的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存在。
  “博爱”是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它首先强调的是神人之爱,爱的对象先是神,其次才是人。世人原本都是罪人,是神派了他的儿子耶稣做出牺牲来救助众生,世人才得以生存,所以,人们都应为替他们而死的主活着。基督教把“博爱”作为他们基本的道德原则,所以基督教伦理学也被称为爱的伦理学。
  基督教信仰的上帝具有绝对的权威,因而是普遍道德戒律的神圣保障。在基督教的伦理文化中,“博爱”和“服从”分别被用来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整体(教会、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因此,基督教是把社会的稳定与巩固寄托在博爱仁慈的道德调控手段基础之上。而儒家思想虽然也主张“仁者爱人”,但它不以宗教信仰为前提,而是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最后落实为“亲亲”、“敬长”。所以,儒家“泛爱众”的口号不像基督教那样有上
  帝的权威作保证,而往往只停留在道德理想的层面,难以付诸实施。
  
  二、人道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人道主义的产生时期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是在15世纪以后,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人道主义,也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着重于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在后来的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起到了反封建的积极作用。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认为人及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使人类开始系统论证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和力量。两者的区别,在于人文主义者着重在狭义上反宗教反经院哲学,而人道主义者却在广义上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2.资本主义上升期的人道主义
  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的人道主义者,大多是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提出或宣传人道主义思想。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进一步关注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特别是对下层劳动人民予以同情,甚至对资本主义的某些方面也持否定态度。代表人物是狄更斯和雨果。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作为狄更斯前期的作品之一,文学界普遍认为《雾都孤儿》是很不成熟的。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对社会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带有一定的乐观心态。然而,正是这样,才体现出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每当奥立弗快要陷入危难之中时,总会碰到好心的人来帮助他,最后还是布郎罗先生帮他夺回的财产。这一点让我们清晰的认识道狄更斯的“善必战胜恶”的坚定信念。他始终认为还是好人占多数的。由此我们不应该只单单批评狄更斯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的思想。正是由于狄更斯的这种浓浓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正是由于他的前期的那种乐观豁达的精神态度,使他在作品中更注重对小人物的关注,狄更斯往往对他们注入了深切的同情之心。
而雨果的巨著《悲惨世界》,精心塑造了冉阿让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作者把他的爱与恨、理想与憧憬,完全倾注其中,因而有着永恒的艺术感染力。冉阿让因为一块面包,开始被判5年徒刑,他不服,他反抗,他斗争,他哦报复社会,可是他所有的行动使他越陷越深,刑罚越加越重,最后竟然长达19年。那么这么残酷的暴力镇压能让他改邪归正了吗?与镇压者的愿望完全相反,这不公平的法律却使他由好人变成了真正的窃贼。这种逼人为兽的低级法律,在处罚罪犯时犯的罪比罪犯本身的罪更大。出狱后,他再犯罪,而此刻,米里哀主教以德报怨,使他人性复苏,痛改前非,开始了人生的根本转变,最后成为至善的圣徒。他又通过自己的仁爱,感化了警探沙威,使其羞愧自杀。暴力镇压的19年,还比不上仁爱的几分钟,比较之下,得出只有仁爱才是最有效的法律的人道主义万能论。
  3.现当代的人道主义思潮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道主义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许多流派,如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等,往往自命要褒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以现代眼光研究人的状况、特点、前途和利益。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尽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立场相忤,却大都称自己是人道主义者,至少是人道主义的拥护者。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人的本质、人格、人与科学技术以及实现人道的设想等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不少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提出了各自的拯救人类的设想。萨特把超越性和主观性视作实现人道的手段。在他看来,人要成为人,需要超出自身,寻求人生的更高目的。超越的方向总是指向未来,而“投向未来”的选择是由个体的主观决定的,人道也只能实现于一系列的自由选择之中。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大都把爱当作实现人道的杠杆。弗罗姆认为,人的苦难是由于缺乏爱引起的。缺少爱虽不能引起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但却是促使人走向坟墓的根源。然而,生命的意志深深扎根在人身上,作为生物的本能,它表现在肉体和精神中。这是对生命的渴望,也是爱的基础。马尔库塞设想在一种无抑制的文明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爱欲化,人的自由和幸福能在此获得充分的实现。施密特认为,借助爱就能实现人道化。因为,爱是幸福的状态,而获得这种状态又依赖于对某人或某物的爱。而且,爱改善人的状况,提供人生的意义,使人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狄更斯着,荣如德译.雾都孤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何光沪.文艺复兴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人文杂志,2007,(01).
  [3]李祝亚.解析狄更斯的创作与人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06).
  [4]吉晶玉.至爱至善的乐章——论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儿童观.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8,(02)
  [5]杨一飞.从《悲惨世界》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8,(04).
  [6]朱全红,张苹英.儒家“仁爱”伦理与基督教“博爱”伦理思想比较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llx/2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