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观的构建
时间:2015-12-20 19:25:57 所属分类:伦理学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观;荣辱 论文摘要: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和谐社会的构建对道德建设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道德建设特别是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观;荣辱
论文摘要: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和谐社会的构建对道德建设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道德建设特别是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际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道德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协调社会利益的公共准则,能够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精神支撑的作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和谐社会的构建对道德建设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道德建设特别是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要充分认识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的功能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思想道德建设有四大功能。
一是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激励功能,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有效的思想道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是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凝聚功能,有利于统一思想,动员人们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事业,需要人们共同来努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思想,就可以增强人们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走出各种思想误区,促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朝着共同的理想目标奋进。
三是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导向功能,有利于引导人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弘扬正气、抑制歪风,歌颂先进、鞭策后进,引导人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诚信有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四是思想道德建设具有调节控制功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是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条件,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与和谐。
我们目前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道德主体性意识的泛化。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给公民的道德主体意识的强化和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提高了社会成员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但同时,由于道德意识发展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市场经济“利益至上”原则扩张使得道德主体意识被泛化了,人们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利益,甚至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过度被推崇的利己主义和唯利是图的心理滋生了一系列的丑恶现象,如将亲情、爱情、友情以利害关系来衡量;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屡禁不止,等等。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其次,道德评价标准混乱。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道德观念同时并存,造成一些人道德取向的混乱,使我国现阶段呈现出多种道德价值观并存、冲突的状态,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面临着道德判断和选择。但是,当前的道德评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道德评价对社会的调节作用也被弱化了。
再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道德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交融碰撞,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带来了观念上的革新,但是多元的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一些负面现象相结合,产生了道德失范现象。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领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如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对社会的某些丑恶现象置若阁闻,官员利用权力进行权钱交易,医生收受病人红包,家庭生活方式上的变态扭曲等。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更显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广泛性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就是“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道德观。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道德观
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荣辱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思想财富,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胡锦涛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地规定出了这个观念的主要内容与具体的做法,不仅仅以理念、想法的形式提出,而且最重要的是以怎么做来规定。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和指导准则。
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具体的道德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是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观,是凝聚我们这个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及时的道德建设指南。特别是结合我们现实的情况,是非感日益模糊的道德现实,“八荣八耻”论述的提出,非常明确地告诉了由于在这个多元价值形态的社会道德观状态下,人们日益模糊了主流道德观的现状下,特别是人们的道德判断力和荣辱观低下的事实下,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应该如何去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地告诉大家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反对什么、具体倡导什么、具体抵制什么。这就把有点抽象的道德意识问题变成了具体的事件可以去操作和控制。
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地规定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的论述,使我们不仅了解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的现实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国主流价值道德观的一种重申,也是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的一种整合。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八荣八耻”是一种最基本的价值认识准则,应以“八荣八耻”作为判断一切是非曲直的标准。
(二)树立社会主义义利道德观
社会主义义利观是从“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来谈开的,是从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的角度来谈义利问题和义利观的。以往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忽视了作为社会主义公民个人的利益要求,着重落实国家、集体的大局利益。对人们工作生产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主体和主体多元化也日益明显,就使在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内涵中,公民个人合法利益是利也是义,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是利的要求同样也是义的要求。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既属于利益范畴,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道义精神,因此,又可以将其归结为道义范畴。相对来说,国家和人民利益所体现的义的层次要比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高,二者的关系从利益上讲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或曰大利与小利的关系,从道义上讲是天下之大义与一人之正义的关系。在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内涵中,义利关系是通过利益关系来表现的,国家和人民利益是一种大利,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则成为一种大义。公民合法利益是一种个人利益,但尊重公民合法利益则是一种起码的意义。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义利观实质是一种辩证的义利统一观,是一种将义视为公利和正当之利并使诸种利益和谐发展的伦理价值观”。
第一,社会主义义利观重视了个人需要的满足。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片面地强调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的服从,而忽视个人具体利益的存在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确立,给予了个人利益本身的正当性和存在价值。个人利益不仅仅是必须予以照顾的东西,个人利益也是社会发展中的应有的东西。邓小平指出“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人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刺激作用,邓小平把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直接地纳人了“义”的范围。他还指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虽然重视和强调物质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行“个人主义”,正相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一直持批判态度。
第二,社会主义义利观抛弃了平均主义的弊端。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它必须进行竞争才能完善地发展,这就要求义利观的确立符合竞争的原则,“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是对平均主义的直接挑战。“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民生活永远改善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从改革开放的经验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在义和利的关系方面,为了防止利益至上这样一种片面性的出现,我国大力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可见,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应该是对平均主义的一种否认,但追求的最终结果是共同富裕,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状的义利观,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义利观。
(三)树立社会主义公平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到:“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他这样解释为:“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公正性,就是指各种社会资源在各种社会地位上的分布是公平的,地位之间的级差是合理的。所谓和谐社会,按照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天民的解释为“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社会要求公正,公正是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保障,社会呈现出公正的状态才能达到和谐社会的要求。柏拉图提出“公正即和谐”的思想后,人们就一直用公平和正义来表达对和谐社会的期望,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为实现这个理想,则要讲到公平。所以说,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树立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公平观协调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利益主体和利益意识发生了与以往传统计划经济格格不人的变化,如何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成为一个国家最最关心的大事。因此,我国必须也应该用公平公正的观念来解决这个“高风险”社会出现的一系列的利益矛盾问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郑杭生认为,“社会学的深层理念不是别的,就是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促进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减缩社会代价,就是指尽管社会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可以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的办法。大多数社会代价往往是由社会弱势群体来承担的,这就是社会学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注没有话语权或话语权很少的‘沉默的大多数’的渊源。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就是要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发展,让各阶层的人都生活在一种祥和的气氛之中,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公平观确立了善的价值理念。善的价值理念,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义”,就是为他人着想,在我国,就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善”字,在古代的象形文字中,讲的就是一个忠诚为他人服务的人背着一口锅,带着一只羊,让他人享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充分地肯定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承认社会发展对社会存在的“善”的价值,并为其提供正当合理的价值辩护。从公正是人类调整社会秩序和人与人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来看,它也是一种价值理念或观念,其基本点是公平、正义和正当。
第三,社会主义公平观找到了“德”的支点。公平是最大的“德”。如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亚里斯多德引用谚语说“公正是一切德行的总汇”。可见,不是一般的德,而是根本大德。这同当代伦理学家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的语言相似。但后者强调的是制度建构,而前者则重在人的德行和行为。这正体现了古代与当代的区别。亚里斯多德还说“公正分为两类,一类表现在财物和荣誉等等的分配中,另一类则在交往中提供是非的标准。在不公正是违法和不均,在公正则是守法和均等”。最不道德的行为就是不公平,如资本主义表面上强调人人自由和平等,可是当资本作为一种榨取财富的手段介人到生产领域的时候,这种“大德”就表现不出来了。马克思用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形式公平掩盖的实质不公,他在《资本论》中的名言是:“实现劳动力的买卖的商品流通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劳动者。一个高视阔步,踌躇满志;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永远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事情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我们就努力实行,相反,如果是对人民有害的我们坚决反对。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求我们树立起正确的公平观,保护弱势群体,给人人一个生存的平等环境。
总之,道德不仅是一种对人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社会批判和建设的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条件。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的道德观建设有赖于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协调和配合,需要我们付出持久而艰辛的努力。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方法得当、持之以恒,我们的道德观就一定会得以确立,我们的社会最终一定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llx/2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