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东西方哲学下的美学及时尚的发展

时间:2015-12-20 19:27:30 所属分类:美学 浏览量:

1 时尚的界定和分类 时尚是对 fashion 的译读,是舶来品。 将英文对 fashion 的界定译为汉语可表述为:流行在特定时期内,其后有可能变化的衣着、发型或行为方式。现实生活中的时尚可分为:装饰类时尚、休闲类时尚、艺术类时尚;人群也可被分为三类:时尚的

  1 时尚的界定和分类

  时尚是对 fashion 的译读,是舶来品。 将英文对 fashion 的界定译为汉语可表述为:流行在特定时期内,其后有可能变化的衣着、发型或行为方式。现实生活中的时尚可分为:装饰类时尚、休闲类时尚、艺术类时尚;人群也可被分为三类:时尚的引导者、时尚的追逐者、时尚中的生存者。这种界定和分类即概括出了时尚的历史性语义,又体现出其流行性的内涵[1]. 所以可以说流行性与时尚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种流行的行为方式是不是时尚,无论是对象的光彩, 还是主体的感受,首先需要有鲜明的感性特征。 时尚的行为,应该是感性本能欲望和感性外观形象兼具,同时能引发愉悦的感性体验。所以,流行的开车规律上下班并非时尚,而开车郊游是时尚;佛教徒带佛珠不是时尚,而非佛教徒带佛珠是时尚[2].

  可见时尚具有明显的感性特质。 众所周知美学也是一门关于感性的学问,所以时尚和美学必然存在联系。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她侧重于从哲学的抽象性、宏观性的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各种现象。从批判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胡塞尔所说的人类生活世界的五大基本领域:利、真、善、美、信都涉及人的存在中的感性层面,并且以利、美与感性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2 ~4].

  2 东西方哲学文化与美

  有学者说,中国哲学思想和意境无论是在思维还是在艺术上表现为明显的感性、中庸、稳定;而西方哲学思想在思维和艺术上表现为理性、极端、不稳定。这种差异对美和时尚的理解是有影响的[5,6].

  (一)西方的理性、感性与美

  在西方哲学中,理性是主流哲学的基本精神,有明确的界定, 感性是相对理性而言的[7]. 西方学者在对理性的明确界定下,进一步将理性区分为: 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 例如康德的作品就分别涉及的认知层面上的纯粹理性,与道德层面上的实践理性[3,8].

  虽然西方哲学没有将非主流的感性进行明确界定和区分,但是可以按照理性的区分方法进行区分,将感性区分为:认知感性和实践感性。并将实践感性进一步区分为:与人的肉身层面直接相关的肉身感性和与人的心灵层面直接相关的的情意感性或心灵感性[2,7]. 例如,性属于肉身感性,爱属于情意感性。

  因为西方哲学重视理性, 所以最初将美与理性联系了起来[5]. 例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美就在于事物的数量比例关系;柏拉图则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绝对,普遍抽象的理性形式,只有灵魂中的理性能力才能把握;亚里士多德主张,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对称和明确[9,10]. 另外从中世纪神学家哪里也可以看到将美与理性联系起来的言论[5,11].虽然早期西方哲学的这些看法将美理性化,但是我们确实无法否认美与理性的必然联系的。例如艺术中的黄金分割率的应用。然而只能说美包含理性因素,因为美的本质是感性的,并与实践感性有内在联系。 这在西方绘画:印象派风景画的认知感性;中世纪教堂镶嵌画表现的对上帝的情意感性;16 世纪以来人体画的肉身感性中表现出来[5,9].

  当这些美的感性性不可避免的表现出来的时候,西方的哲学家也开始认识到美的感性:托马斯·阿奎承认,鲜明是美的内在构成之一。之后,当研究认知理性的逻辑学,研究实践理性的伦理学相继出现的时候,鲍姆加登为感性找到了 Aisthetikos 这门学科[1,9]. 从 18 世纪末的浪漫主义,到 19 世纪中叶起的后现代思想家,再到当代美学家,经过 2000 多年的曲折之后,西方哲学终于展现了美与感性的密切联系[8,11].

  (二)中 国哲学的“情 理”精 神与西方哲学的“知 理”精 神与美。

  中国哲学的主导精神是一种与西方理性精神大相径庭的情理精神。 从 19 世纪下半叶“西学东渐”以来, 理性在我国哲学界也流行开来,然而却没有明确界定。 东方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不自觉的将西方哲学以理性为基本精神的观点应用到中国哲学,仅仅偏重于实践、道德方面,而非偏重于认知方面[6,7]. 这中理解导致了对理性概念的随意应用。

  从批判人本主义的角度看,人是理性的动物。因此,西方哲学的理性强调:依据认知理性,坚持自己的观念,从事自己的行为;中国的情理精神则是强调根据情感体验,坚持自己的观点,从事自己的行为[1].所以说,在西方哲学看来人的存在遵循的是来自逻辑思维的理性认知,而在中国哲学看来主要是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

  这种在哲学基本精神上的反差,导致了中西文化在一系列问题上显着的反差。 反映在对美的理解方面:从中国的文字构造(感:心理发咸;美:羊大为美)、伦理纲常(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习俗(祭祖,孝道)、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金木水火土;古希腊哲学:水是万物本原。 )[2,3]等都可窥见中国哲学对美的理解与感性有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从哲学的基本精神出发,东西方哲学都认同美与感性的内在联系。 所以应该将美作为一种感性现象来考察,了解其内在规律,把握它的发展趋势。

  在美学的博大领域里时尚文化正作为一种新兴现象,前景光明。在世界从资本时代起步,经过知本时代,步入姿本时代的今天[3]. 由此,时尚已成为一种有着巨大潜力的产业。 从美的感性角度出发,把握时尚潮流,科学的炫美、赏美、审美,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3 东西方哲学下的美学及时尚的发展

  时尚文化正作为美学的博大领域里的一种新兴现象,前景广阔。然而,在不同的人类历史时期,时尚具有不同的历史意义和特点[1,8].

  第一阶段:原始时尚。 是一种准时尚,受欲理精神支配。 可谓利欲熏心。 主要展现肉身本能。

  第二阶段:古代时尚。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古代时尚阶段,可以说是一个凭借“心灵情意”打压“肉身本能”的时代。 表现在时尚领域里,情理或意理取代欲理成为指导原理[知理存在于脑海里,情理或意理存在于心田里。 这种状况一直从古代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是先秦到汉唐时期,西方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延续到古代文明的晚期阶段(中国主要是宋代到清代;西方主要是中世纪)[1,3]. 直到古代文明的晚期阶段知理对肉身感性的打压和扭曲才充分表现出来。例如:中国的淑女;西方的修女。这个阶段的时尚文化,已不是炫耀肉身本能,而是炫耀与政治、宗教有关的地位、权势、荣誉。

  第三阶段:现代时尚。 因为近代在哲学上界定很模糊[平时所说近代指:16BC-19BC,现代:20BC-今。 所以只进行了古代和现代的划分。西方哲学将笛卡尔以来所具有理性主义的哲学家统称为现代哲学,所以这里所说的现代是从 16BC 到现在的历史时期[2].马克思·韦伯说, 现代化也就是理性化即理性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如果说原始社会是一个“欲理”化的时代,古代社会是一个“情理”化的时代,现代社会则可以说是一个“知理”化的时代。 可能正是由于理性精神是率先在古代西方哲学中确立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并成为主导精神,所以,西方的时尚文化引领现代时尚潮流也是合乎历史逻辑的。现代时尚的知理内涵在作为现代化的两个标志: 凝聚认知理性内涵的自然科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 实践理性的现代原则:平等、自由、博爱、法制、民主、人权等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推广中也可以表现出来[1,8].这似乎也就解释了中国五四运动所呼唤的德先生和塞先生的原因。这些影响在现代时尚领域也是充分表现的。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现代社会是以迅速膨胀的物欲为首要产物的认知理性(工具理性),打压肉身感性的时代。

  第四阶段: 后现代时尚。西方学术界,在 19 世纪中叶从不同的角度深刻批判西方主流哲学的理性传统观念,特别是注意肉身存在和本能意志的感性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性意义。 马克思以人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取代了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叔本华、尼采、佛洛依德、海德格尔等人把非理性的生存欲望、潜意识 、性欲冲动、此在体验给予很高的地位。 他们认为, 根本否定理性的束缚、彻底实现肉身感性的解放,人才能成为本真、自由的人。他们试图从纯感性的肉身本能中寻求支配人的存在的终极理原理。 诚然,后现代文明中的知理,像处于古代时尚中的情理和意理一样不会完全被否定。 所以,后现代文化中,应该是不仅有现代文化中的合理的知理,古代文化中的情理或意理,还包括原始文化中的欲理。 纵观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肉身感性一直处于被压抑状态,也许在后现代的历史阶段上,它更有潜力发挥自己的功能效应,充分敞开自己的价值意义。率先将自己从最久远,最严重的压抑下解放,创造辉煌。

  这种后现代文化所具有的东西,在时尚界也必然或已经表现出来[12,18]. 例如,大众的、感性的、舒适的、惬意的、性感的、怪诞的、调侃的、反讽的等。当然这种必然性,是有相应的原因的:

  首先是物质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超越了温饱欲望有条件融入时尚文化潮流中,并超越阶级局限,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其次是人们日常的生活节奏求新、求异、求快,成为当今普遍的流行心态,并成为生活的基本节奏,无法避免。再次是人们的多元宽容的心态使得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和更自由的空间审视和理解周围的各种现象。因此,原始时代引领潮流的是巫师、祭司头领;古代社会是帝王、将相、先贤 ;现代社会是富翁、精英。 可以预见后现代风光无限的将会是:演艺明星、超级模特、体育将建,或某种符合肉身感性的草根人物(至少在文化娱乐领域是这样的)。

  总之处在后现代的人,拥有的是“肉身本能”. 所以在我们这个炎黄子孙的国度,后现代大有赶超西方的趋势。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食色性也”的传统文化本来就是“心理发咸”“羊大为美”的肉身感性,所以即使在肉身感性被压抑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其被压迫的程度也没有西方中世纪那样具有毁灭性。 因此,时机成熟的今天,我们“可爱”的国民的豪华奢侈品消费成就让那些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老板也感觉到自己的寒酸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经了几千年深重压抑后,肉身本能在后现代文化的历史阶段重新获得其本来应该获得的合理性、正当性。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如何确保在后现代文化中崇尚肉身本能时,没有原始的粗野狂蛮和巫术烙印, 不被文明压抑的弱不禁风,不被伦理宗教的情意所扭曲,不是散发着金钱铜臭,膨胀着享乐物欲,而是健康纯正,正当合理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清平。 时尚美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刘清平。论时尚文化的审美意蕴[M].学 术论丛,2004,3.  [3]刘清平。论时尚和时尚美学[M].学 术论丛,2004,6.  [4]齐奥尔格·西美尔 . 时尚的哲学 [M], 费勇等译 , 北京 :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94-96.  [7]叶秀山。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 1 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5.  [8]〔英 〕伯兰特·罗 素。西 方哲学史[M].何 兆武,等,译。北 京:商 务印书馆,196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mx/2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