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20:11:53 所属分类:美学 浏览量:
皮朝纲先生不仅是务实尚学的学者典范,更是一位求真创新的思想大家,他因在中国美学上的不懈探索和自成一派的理论创造而享誉学界。皮朝纲的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源自古代文艺理论和文艺审美心理学的中国美学研究,二是作为中国美学主干之一的佛
皮朝纲先生不仅是务实尚学的学者典范,更是一位求真创新的思想大家,他因在中国美学上的不懈探索和自成一派的理论创造而享誉学界。皮朝纲的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源自古代文艺理论和文艺审美心理学的中国美学研究,二是作为中国美学主干之一的佛教禅宗美学研究。对此两个领域的研究,皮朝纲都从最基本的范畴命题的分析上升到理论体系的创造和美学精神的阐明。皮朝纲中国美学研究的基本主张是: “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中国古代美学的思想体系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和建构起来的。因此,中国古代美学具有极为鲜明 和 突 出 的 重 视 人 生 并 落 实 于 人 生 的 特点。”
而就禅宗美学而言,皮朝纲认为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学和一般的艺术哲学,“乃是对人的意义生存、审美生存的哲学思考,或者说它是对生命存在、意义、价值的诗性之思,是对人生存在的本体论层面的审美之思,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的生命美学”。近几年来,出于加强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的深思,已近八十高龄的皮朝纲再一次开创了他的中国美学研究新领域,转向创建中国美学文献学的思考和实践。
一、历史考察
相比西方美学而言,中国美学是一门年轻而古老的学问。众所周知,美学( aesthetics) 这一语词为西方所专有,而作为一门学科,也是西方历史的产物,并具有古希腊的诗学、近代的感性学、现代的存在论和后现代的语言学等不同维度。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因为中国人关于美和艺术的思考并没有形成一种“学”亦即知识的系统化表达。然而,如果美学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被规定为关于美和艺术本性的思考的话,中国美学及其历史就可以得到确认。事实上,中国美学有自身独特的形态。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等三家思想性的论着中就保存着大量关于美和美感的片段性论述。同时,中国历史上存在诸多关于诗、文、乐、画等各种艺术门类的论着,它们既有对具体作品的赏析,也有关于各门艺术门类特性的思考。总之,中国传统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基于这些思想资源,自宗白华 1934 年提出“中国美学”这一学科概念和中国美学原理系统化的学科要求以来,历经几代学人的艰苦探索,使得中国美学这门学科日渐成熟和完善。
皮朝纲以自身的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参与了中国美学学科的建设,他在认真梳理中国美学学科的发展进程时,深刻地体验到中国美学研究的每一次拓展和深入,都是与中国美学文献的收集、发掘、整理和研究是分不开的,而且后者总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美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美和美感的本质及其关系问题的美学大讨论、八十年代的实践美学热和九十年代以来的后实践美学探索。参照中国美学研究的历程,皮朝纲考察了中国美学文献学的发展历史。
在皮朝纲看来,中国美学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拓荒期、八十年代的复苏期和九十年代以来的深化期这样三个阶段。拓荒期是中国学人自觉地从中国美学学科建设出发而展开的中国美学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其代表性的成果是北京大学在以宗白华为指导下的关于中国美学史资料的编写工作。复苏期的标志性成果则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定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的正式出版。该成果不仅为文献整理提供了范例,同时为也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原始文献。
此外,胡经之以美学范畴为结构体系选录古代文艺美学文献而主编的《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也较有特色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经验。深化期则出现了以叶朗为总主编,皮朝纲、陈望衡等为主编所编定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该文库共 10 卷 19 册1000 多万字,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权威的一座大型思想资料库,代表了当今中国美学文献资料整理的最高水平。
二、学科构想
中国美学文献学从拓荒到深化期的艰辛历程,为中国美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并由此推动了中国美学的发展。然而当今中国美学的研究,似乎又遭遇了未曾意识到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人们一般乐于援引西方美学的观念理论而忽视了中国美学自身的传统话语。中国美学的发展,当然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美学的重要成果,但也不能简单地比附和生硬地模拟。事实上,一切真正伟大的思想只能植根于一个民族自身的语言和历史。或许正是有感于此,皮朝纲在二十一世纪初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要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这一分支学科,以期推进中国美学思想自身和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
皮朝纲认为,“中国美学文献学,是运用一般文献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研究中国美学文献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去研究中国美学文献的类型结构、分布范围及其发掘、整理和利用的规律的学科。它既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中国美学与文献学的交叉学科。
它是中国美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美学学科建立、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基石”。此学科界定,实际上是把中国美学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学科地位等纳入了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理论建构的范围。
皮朝纲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标志着这门学科开始真正走向自觉。根据皮朝纲的构想,中国美学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美学文献,主要由哲学美学文献和艺术美学文献两大部分组成,这与他关于中国美学主要以人生美学与艺术美学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美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则构成中国美学文献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以目录、校雠和版本为主体的古典文献研究方法,和在文献产生发展、贮存利用上以数据集成为主要特点的现代文献学研究方式。中国美学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中国美学文献的结构类型、分布范围和利用规律等问题的研究。皮朝纲认为,分类结集是中国美学文献学的主要结构类型。而结集的方式既有纵向的历史编年和横向的范畴汇编两种选录方式。对此,皮朝纲特别强调文本的选录一定是从整体的语境中把握其本义和全貌,绝不是断章取义。中国古典文献的分布范围则涵盖于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基本体系之中,只是各部的美学文献分布各有侧重,有待进一步发掘整理。对于中国美学文献的利用问题,皮朝纲指出应扩大文献数据库载体和加强数据检索等应用理论的研究,同时特别要重视文献注解这一普及工作,并由此嘉惠学林。
综上所述,皮朝纲关于中国美学文献学的学科构想绝不是一种空想,它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具体地展开为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并具备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事实上,皮朝纲也通过自身的研究实践亲证了他的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的理论构想。
三、研究实践
最近几年来,皮朝纲非常关注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就是中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和中国美学文献学的建设研究问题。在他看来,中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固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有待深入发掘的领域。皮朝纲在认真盘点已有佛教禅宗美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后,就发现至今没有一种禅宗美学文献资料汇编问世,也无一种涉及禅宗画学、书学和诗学等相关文献资料汇编的出版。于是他不顾年事已高,怀着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 2008 年起先后进行了禅宗画学和书学文献的发掘研究工作,并陆续发表了着名的“禅宗美学四书”,亦即《丹青妙香叩禅心: 禅宗画学着述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12 年版) 、《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着述解读》(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版) 、《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2年版) 和《游戏翰林见本心: 禅宗书画美学着述选释》(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3 年版) 。
《丹青妙香叩禅心: 禅宗画学着述研究》由“禅宗绘画思想的现代诠释”和“禅宗画学着述辑要”两部分组成。诠释部分创造性地阐释了禅宗画学关于绘画本体、绘画创作和绘画鉴赏等方面的思想,并由此简要阐明了禅宗画学思想的基本构架和理论意义。辑要部分收录了上自慧能下至清代的禅门大师的着作,内容丰富,提要精当,为中国美学史特别是禅宗美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文献资料。
《墨海禅迹听新声: 禅宗书学着述解读》分为“禅宗书学思想发微”和“禅宗书学着述荟要”两个部分,前者是禅宗书学思想的理论阐释,后者是禅门大师书法理论原着的系统收录。该着同样为中国美学史特别是禅宗美学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大多不见于古代的书论典籍和现代的书论文献汇编。
上述二书汇通文献的整理和理论概括,以此为基础,皮朝纲迅速推出了《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该着精要勾勒了禅宗书画美学思想从唐五代的发轫、历经宋代自觉、元代深化、明代完形到清代终结的嬗变轨迹,从纵的方向对禅宗书画美学思想作了提纲挈领的历史梳理,在中国禅宗美学史上是真正的开创之作,它同时又拓宽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范围。
《游戏翰林见本心: 禅宗书画美学着述选释》是一部内容翔实的禅宗书画美学资料选编,它为上述三书在文献上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由此标志着皮朝纲禅宗书画美学思想研究体系的完成。该着不但文献选录丰赡,注释也富有特色。它不仅选录的每一位禅师都有书画美学思想的提要,而且每篇文献本身所涉及的一些重要人物、典故、公案和佛教术语等都作了必要的解释,十分有利于文献的阅读理解和普及利用。
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的建设本身是一件浩大的工程,皮朝纲在古稀之年连续推出禅宗美学四书,真可谓美学研究界的一大事件。一方面,它直观地体现了皮朝纲先生生生不息的学术生命、尚学求新的学术品格和意正心诚的学术关怀。另一方面,它也必将推动由这位美学老人自身所倡导建立的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的进程,并促使人们去深思当前中国美学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任务、困境和出路。
参考文献:
[1] 皮朝纲. 中国美学体系论[M]. 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5. [2] 皮朝纲. 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M].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 皮朝纲. 中国美学文献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其学科建设的初步构想[A]. 叶朗. 意象( 第三期) [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mx/2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