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论述封建宫廷美学

时间:2015-12-20 20:13:57 所属分类:美学 浏览量:

朝廷美学断想朝廷美学的最重要的审美表现形式为宫殿与宫苑(皇家园林)。在中国古代,皇帝是奉天承运总理天下的天子.朝廷美学以庄重威严、豪华富丽为审美风格,并以此风格来烘托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势。正像有些学者在论中国美学史时指出的那样,中国传统美

  朝廷美学断想朝廷美学的最重要的审美表现形式为宫殿与宫苑(皇家园林)。在中国古代,皇帝是“奉天承运”总理天下的“天子”.朝廷美学以庄重威严、豪华富丽为审美风格,并以此风格来烘托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势。正像有些学者在论中国美学史时指出的那样,中国传统美学可以分为朝廷美学、士人美学、民间美学与市民美学,本文试图对中国传统的朝廷美学作一简略的断想。

  讲朝廷美学,首先就要讲皇帝,因为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是朝廷美学的核心所在。而谈“皇帝”就不得不谈作为“始皇帝”的秦王嬴政。战国七雄争霸,秦王嬴政统一了中国。秦王嬴政是极其好大喜功的,统一中国之后,他便认为自己是“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因而创立“皇帝”这一称谓。在这之前的上古三皇五帝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或单称“皇”或单称“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姬轩辕、炎帝神农等。从夏朝第二任君主启开始至赢政之前,最高统治者称为“王”,如夏桀、商纣王、周武王、周幽王等均称王,也称作“天子”.秦王嬴政不仅发明了“百代皆沿”的“秦制”,而且发明了“皇帝”一词,来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这其中明显地具有他已超越了前人的意思。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因而也被称为“始皇帝”.自此“皇帝”便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两千年多来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的称呼。“皇帝”有时也简称“皇”或“帝”.

  如果从美学角度上看,先秦诸子中荀子的美学思想对朝廷美学影响是最大的。先秦礼崩乐坏,“乐以为乐”,美的形式的感官享受的一面被突出出来了。到了荀子的时代,天下开始趋于一统,荀子从人的族类的高度重新论述礼乐对社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开始把礼乐在“王霸”的基础上加以重新阐释、整合,从而为后来的朝廷美学奠定了观念基础。荀子认为美是应该与“别”、“养”、“情”统一起来的。《荀子·礼论》中还说:“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美要与“别”统一起来,“别”就是作为等级制度的礼,荀子认为,天下有礼(理)才是有道。君王之礼则应是“礼之隆”.《荀子·礼论》中还说:“礼者,养也。”荀子认为,美味可以养口,美色可以养目,美音可以养耳,美室可以养体,因而美有“养”的作用。《荀子·正名》中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这就是说,“欲”是任何人的性情都不可免的,然这需要对欲“以道节之”,才能使欲“知所必出”,合情合理。荀子就这样把美与 “别”、 “养”、“情”统一了起来,为朝廷美学奠定了观念基础。荀子在《荀子·王霸》中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朝廷美学其实就是一种美与 “别”、“养”、“情”统一起来的美学,是一种显示帝王“王霸之气”的“积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由于皇帝在封建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为了体现出“别”、“养”、“情”之美,体现出“积美”,便围绕着皇帝产生了封建社会的朝廷美学,而宫殿与宫苑可以说就是朝廷美学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朝廷美学是以宫殿与宫苑等建筑形式来显示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庄重威严与富丽堂皇的美学。

  先看宫殿。宫殿是皇帝的居住之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考古发现,早在商代时期,就出现了宫殿。秦汉以来,为了显示皇权的威严,宫殿的规模更为宏大,如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未央、长乐、建章诸宫、唐代的大明宫等,史书上对它们都有记载。我国现存的宫殿有北京明清时期的紫禁城(故宫)和沈阳明末清初的故宫。这两座故宫中,紫禁城较大也更为完整。说宫殿时还有个问题必须补充一下,这就是宫城与都城的关系。简略地说,在北宋之前,曾出现过宫城在都城边的例子;北宋以后,宋代的开封城、金代的中都城、元代的大都城、明代的中都城、明清的北京城,宫城都处在都城之中,四面为城区所包围,这样一种格局显然要比宫城与都城分开更为气派。

  那么,中国传统的皇宫是依何而建的呢?中国宫城的大体布局一般都是依《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方式来营建的。在中国古代,礼就是统治者的治国之本,礼不仅是一种等级的思想,也是一种等级的制度,一种生活的准则。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宫城的大体布局应为:严格的中轴对称,主宫殿居中轴之中,以显皇帝居位的显要;左祖右社;面朝后寝(或“前朝后市”)。 宫城之中,宫殿无疑是最主要、最宏大、最豪华的建筑群。在主宫殿外,一般还设有华表、石狮、日晷、嘉量、吉祥缸、鼎式香炉、铜龟铜鹤等象征吉祥的装饰物。以日晷为例,日晷通常为一石质的圆盘,上面刻有刻度,中心置有金属针,石盘要与赤道面平行,而铁针则要指向南北极,日照时针影的位置可以显示出时间,作为显示时间的器物的日晷,象征皇帝掌握着宇宙空间,权力巨大。总之,由于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无论在规模、结构、形式上,都生动地显示出了皇家的庄重威严和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从而使其它类型的建筑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皇帝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现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故宫,就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别具一格,堪称中国古典风格建筑物的典范和规模最大的皇宫。

  这里,对北京的故宫略作介绍。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它的建筑格局如前所说,是依据《周礼》的有关思想来建造的。《周礼》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意思是说建筑都城,城廓应呈现方形,每边长度为九华里,每边各设三座城门,城内要有横竖各九条街道,在宫城的左前部建设祖庙,右前部建设社稷坛,前部是主理朝政的地方,后部应有街市。北京故宫基本上就是依据这些原则来规划和建设的。整个故宫坐落在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主宫殿太和殿则“居中之中”,它的前为朝,后为市(后宫)。这条中轴线上,由南面的永定门,通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等,一直到北面的钟、鼓楼等,共长八公里。中轴线上,除门楼外,就只有紫禁城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以及御花园的钦安殿等七座建筑。中轴线旁,对称地安排着一些宫殿、坛、庙,如日坛、月坛、太庙、社稷坛等,体现着“左祖右社,面朝后寝”的礼制格局。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与宇宙观。故宫的设计、建筑与阴阳五行的观念也紧密相联。古人认为,世上万物皆分阴阳,男性为阳,女性为阴;数字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等等。

  在紫禁城里,将属于阳性的帝王执政的朝廷放在了前面 ,将皇帝与皇后的寝宫放在了后面,这不仅符合《周礼》宫廷建筑“面朝后寝”的要求,而且也与阴阴学说相符。北京故宫前朝安排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后宫部分则安排有乾清宫、坤宁宫两座宫(交泰宫为后来加建的),符合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之说。阴阳五行学说还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地上的方位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天上的星座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官,颜色分为赤、黄、青、白、黑五色,声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阶。同时它还把五种元素与五方、五色、五音联系起来组成具有规律的系统。如,天上五官的中官居中间,而中官又分三垣,即上垣太殿、中垣紫微、下垣天市,这中垣紫微处于中官之中,自然便是宇宙最中心的位置,为天帝所居住之所。而地上的帝王既然自称天之子,天子在地上所居的宫也应称为紫微宫。所以,汉代都城长安的未央宫便称为紫微宫。这样,明清的皇帝把自己所居住的宫城禁地称为紫禁城就是很自然的了。五官除中官外,东官星座呈龙形,与五色中东方的青色相配称青龙;西官星座呈虎形,与西方的白色相配称白虎;南官星座成鸟形,与西方的朱色相配称朱雀;北官星座呈龟形,与北方黑色相配,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成为天上四个星座的标记,也就成了地上四个方位的象征,因而它们也成了人间的神。秦汉时期,已开始把刻有四个神兽纹的瓦当用于宫殿。紫禁城的午门称为“五凤门”,凤属于鸟,所以午门也是朱雀门,北面的宫门则是玄武门。五色中,除东青、西白、南赤、北黑外,黄为土地之色,土为万物之本,尤其在农业社会,更有特殊地位,所以黄色成为五色的中心。

  在紫禁城,所有宫殿的屋顶都采用黄色琉璃瓦就不奇怪了.“西风残照,汉家宫阙”.从上可见,明清故宫是依据《周礼》与阴阳五行的一些原则与观念来建构的,它无处不体现着荀子所说的 “别”、 “养”、“情”与美相统一的朝廷美学的思想,它是一种“积美”,生动地体现着封建社会等级的威严与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神圣与神秘,大到整体布局,主体建筑,巍峨高大的屋顶,高高的台基;小到物件摆设、色彩和门钉。这种“中轴在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寝”的建筑布局,以及其它的一些精心安排,无不是以建筑为手段,来烘托封建帝王即所谓“天子”的神圣与威严。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实像故宫这样的建筑也可以说是凝固的观念。

  再看宫苑。如果说宫殿更多地侧重于“别”, 即更趋礼制化,那么,宫苑则更多侧重于“养”,即更趋于生活化。有礼有乐,礼分乐和。宫苑其实就是皇家的园林,是在原先“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的苑筑在宫中,只供居住、游乐,如汉建章宫的太液池、三神山,可称为内苑。大的苑则广袤百里,拥有囿的传统内容,有天然植被,有野生或畜养的飞禽走兽,它们是供帝王射猎行乐之所。此外,还建有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用的宫室建筑群。这类宫苑往往建在郊外,其他地方也建有离宫别苑。有的作为朝贺和处理政事的宫殿,也就是所谓的行宫。着名的宫苑,汉有上林苑、建章宫,南北朝有华林苑、龙腾苑,隋有西苑,唐有兴庆宫、大明宫和九成宫,北宋有艮岳,明有西苑(发展为现今的北海、中海、南海),清有圆明园、清漪园(后扩建为颐和园)和避暑山庄等。

  这里以颐和园为例,来略说一下皇家的园林。颐和园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的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1750 年,建成于1764 年。中国古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颐和园以万寿山与昆明湖为基本的构架,有山有水,山水相依,园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湖面相互呼应,并借景于周围的山水环境,可谓构思巧妙,意境浑融。它饱含着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的气势,却又充满了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造园艺术的美学准则。颐和园可以说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巨构杰作。

  颐和园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景区:第一景区为宫廷区,位于全园的东部,万寿山的脚下。清代皇家园林都设有供皇帝听政用的宫殿地方,所以在颐和园主要入口东宫门内首先布置了一组宫廷建筑群。这里有供皇帝听政的庄重威严的仁寿殿,有供帝王、后妃们住的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以及各种服务性的建筑。它们也采取了“面朝后市”的格局。仁寿殿居前,并在左右设有配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庭院。不过这些庭院的殿堂都不用琉璃顶,也不用重檐的形式,庭院中多栽植花木,点缀湖石,具有园林环境的特点。

  第二景区为前山、前湖区。这是颐和园的主要景区。万寿山坐北朝南、面对昆明湖水,形成山水相依的格局。728 米的长廊沿线,前山、前湖形成开阔的景区,可供帝王、后妃们澄怀散志、休闲观赏。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

  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颐和园的第三景区为后山、后湖区。在万寿山北麓,紧靠北园墙,原本没有什么景致,而造园者却巧妙地在山脚下北园墙挖出一条河道,组成大小不同的水面,并用挖出的土就近在北岸堆成山峦,两岸密植树木,然后将昆明湖水自西头引入后山,形成一条夹峙在山峦之间的小河溪,并在这条河溪的中段模仿苏州城建起一条“酒幌临风,店肆熙攘”的买卖街。泛舟后河,或处于自然山林之中,水面或宽或窄,忽暗忽明;或进入繁华市街,河溪两岸排列着各式店铺。与这条河溪平行的,还有山腰上的两条山道 ,山道旁高树参天,林荫深处,散置着几座亭台楼阁。后山中央还有一组藏传佛教的建筑群,有佛殿、喇叭塔等,沿着北山坡,成了后山区的中心。后山、后湖的景致可以说是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庭院深深深几许?”作为皇家园林,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0 公顷,园中有景点建筑物100 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古建筑3555座,面积70000多平方米,还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没有巨大的财力建筑这样的园林是无法想象的。虽说,颐和园的建设是受到了诗情画意的江南私家园林的启发而建的,但其雄伟宏大的规模与境界,却是江南私家园林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它同样是一种“积美”,充分地显示出了皇家园林那豪华富丽的气势与气派.

  如前所说,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是“奉天承运”的天子,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朝廷美学说到底是显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威严与威风的美学。《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对我们理解朝廷美学或许有帮助。“八年,高祖东击韩王信余反寇于东垣。萧承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悦。”从这段记载中,人们不难发现朝廷美学的核心旨趣在于:天子是天下之君,他的宫殿如果建筑得不壮丽就不能显示出所谓天子的威严,不足以达到美与“别”、“养”、“情”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的“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可以说,中国传统社会,以宫殿与宫苑为主要审美形式或内容的朝廷美学的美学风格是庄重威严与豪华富丽的,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正是凭借巨大的财力与这样的美学风格来烘托封建皇权“奉天承运”、至高无上的威势与威严。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随着清王朝的垮台,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人民共和的主题取代了封建专制的主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清统治者退出历史舞台,退出故宫,故宫这些朝廷美学的形式才真正成了人们审美的对象。一方面故宫这些朝廷美学的形式让人感到美轮美奂,叹为观止;另一方面朝廷美学也显示出其巨大的历史局限,就像一位诗人在一首名为《太和殿》的诗中所描写的那样:

  一级级汉白玉石的阶梯  把游客送上一个人为的高度  太和殿里凝固着过去的日子  走进去就呼吸到百年前的阴森肃寂    金龙盘旋的宝座空虚地放在中间  --上面坐过24 位大小皇帝  (夜间定有一些幽灵来此间厮杀)  用剑去追逼那滴血的宫廷之迷    坐上大椅的得意地吟着  “普天之下,莫非皇土”  也曾眉头紧锁费心算计  不准四合院的屋脊高过紫禁城的宫壁    人民可不理睬什么钦定的法律  跨出了太和殿就走进春风与阳光里  看紫禁城外无数摩天大楼高高耸立  太和殿早已经低矮了一个世纪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mx/2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