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芥子园画传》在中国的影响

时间:2015-12-20 21:12:48 所属分类:美学 浏览量:

《芥子园画传》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美术教材,也是对日本影响最大的美术书籍,但是究竟它在中国绘画史以及在日本绘画史上起过多大作用,还没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因为《芥子园画传》从康熙年间流传到今天,版本众多,从发行量上已经无法统计;而且与日本

《芥子园画传》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美术教材,也是对日本影响最大的美术书籍,但是究竟它在中国绘画史以及在日本绘画史上起过多大作用,还没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因为《芥子园画传》从康熙年间流传到今天,版本众多,从发行量上已经无法统计;而且与日本热衷于此书相比,我们国内的反映比较默然,只有少数画家、学者写过相关的文章。在大多数国人的眼里,《芥子园画传》就是一本绘画教材,对中国画家来说,即使最初学画时,用过此书,但成名之后,也绝口不提,有的还会嗤之以鼻。启功先生就曾抱怨过,有不少画家出自《芥子园》,可成名之后讳莫如深。所以很难找到《芥子园画传》对中国画家影响的相关线索。我们只能从各家对《芥子园画传》的评论中,窥见一些真貌.
此书虽已流传三百多年,但在这期间,很少有人开口赞赏,清代夸奖《芥子园画传》的画家,较早的有松年的《颐园论画》:……近所传之芥子园画谱,议论确当无疵。初学足可矜式。先将根脚打好,起盖楼台,自然坚实.
根脚不固,虽雕梁画栋,亦是虚架强撑,终防倾倒.
近现代学者只有余绍宋、王世襄、王伯敏等对《芥子园画传》的评价较为公允:……井井有条,所摹诸家成式及所附说明。俱简要甚便学人揣摩。惟说明有采古人成说者,有出于自撰者未曾分别注明,稍嫌含混。五卷为摹仿各家画谱,近代上海石印本有增广画谱一卷,殊不足观可以存而不论……此书由浅入深,实为学画山水者入门捷径,故通行最广,裨益初学,良非浅鲜.
乃历来论画之书,多不称述。著录家,亦无及之者.
即画征录画史汇传诸书,俱不言概曾辑此谱。此因我国学人,往往喜鹜高深玄妙之理论,不屑为浅近明显之书,已成锢习,不仅画学一端为然。故如此佳书,人咸淡为视之,甚且鄙浅,以为不足道。实则初习时,未常不乞灵于此编。得鱼忘筌,岂通人所宜出此。余故为表而出之.
王世襄对《芥子园画传》的评价则颇为中肯、详尽.
他在《中国古代画论研究》中除了对《芥子园画传初集》的版本作了详细描述外,还特别针对图式、文字、体例、目录四个方面,论述他对《芥子园画传》的看法.
就图式而言,他将《芥子园画传》与其他画谱做了比较,认为“芥子园画传之能成为吾国之最完备山水画谱者,图式使然也。其质与量,咸非其他画谱所能企及。”这一点从与其他画谱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墨迹画谱,如龚半千之《画法册》,顾若波之《南画样式》,设无今日一影印之法,其传不广,可置勿论。托之于梨枣者,如《费氏山水画式》、《郑绩画学简明》,皆逊于画传远甚.
以量言,半千《画法册》仅十数祯,《树木山石画法册》亦不及四十祯。(疑原为卷式后改装为册者)即安节以后各山水谱,咸不及画传之半。专就点叶及点景人物两类比较,龚册不过七八式,而画传几四倍之。周履靖写意人物约二十式,而画传有百数十式之多。况有其他门类,如界画、禽兽、器具等等.
……吾深信安节每见一古人名迹,每自经营一稿,必思及其中景物有无为《画传》所未备者,以便随手增补,积久而成,故能完备若是也.
其中还涉及到对《芥子园画传》性质与功能的评价,他认为此书的性质主要是教材,教人学画之用,并不是学术书籍。学画者临摹参阅此书,不必考证图式的真假渊源。能临摹佳稿,为己所用就可以:或问曰:图式既无确实根据,焉得称为有价值之画谱。吾曰,不然,当视其用途而别。后人若取画传作画学上考证之用,必舛误百出。至于学者之临摹,与此断然为二事。何则,安节所列各式,纵与古人不似,颇能自具面目。学者得佳稿便可仿效,奚必问其为唐为宋,究属某家哉?就《芥子园画传》的文字而言,王世襄认为虽带有臆测的成分,但也不愧为清代画法之佳构:即使安节无画传之作,将其解说汇集成一论述之作,亦不愧为清代画法之佳构,可与他家一角短长。各法之前,时有总论,每式之端,复多附说.
其图式既有为前人所未有,其文字亦往往发前人所未发.
因为在印刷术尚未发达普及的时代,能够参阅的资料有限,王概只能做到如此。即便晚明江南的书画流通市场颇为兴盛,部分画家可以见到前代真迹,但是经过明清易代的战乱,加之王概的画家身份,都使他无法得见真迹,这一点,从王概的文集《山飞泉立草堂集》中就可以看出,当时能够见到古代绘画真迹有多难.
从体例而言,王世襄认为王概借鉴了龚贤的《课徒画稿》,以临摹难易,由浅入深作为标准:安节此谱之体例,以及材料之分配,得诸半千之法居多也.
一言以蔽之,安节于每类每法之中,编次之方法,未见有一贯之体例。为安节计,全依临摹之难易为标准,方法由浅入深,一法也。按画家时代前后而编次之,年代由远而近,又一法也。此二法皆未经过安节采用。吾以为尤以后者为安适,树法皴法,发展之经过,渊源之传授,作风之嬗变,不待言而自明。若恐画式难易错杂,不便初学,不妨更列一表,告人先学何式,此习某家,别成系统,正可与时代之次序,并行不悖也.
从目录而论,目录与内容不合的地方甚多。王世襄疑似此目录非王概所编,乃他人编制:画传目录与内容不合者甚多,且有强为列名,一若作者之原意,未能了解者。颇疑安节著书时,原无目录,而倩他人为之编制.
正是考虑以上几方面综合因素,他认为《芥子园画传》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最佳的山水画谱.
……芥子园画传,总不能称曰尽美尽善,终不失为吾国山水画谱之最佳者。凡上所论各点,咸不免春秋之法,责备于贤者。及观他家画谱,皆不及安节远甚,转自觉吾前之过于苛求矣.


此外,在中国画家中,夸奖《芥子园画传》的更是寥寥无几,即使称赞也都是几个以平民面貌出身的画家.
比如齐白石(1863-1957),他最初是木匠,在中国的社会中属于手工艺人,出身卑微的下等人,但他勤奋好学,通过临摹《芥子园画传》,练就了一身看家本领。齐白石自述其学画的经历时曾明言:光绪八年(壬午.一八八二年),我二十岁。仍是肩上背了个木箱,箱里装着雕花匠用的全套工具,跟着师傅,出去做活。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初二三集,可惜中间短了一本。虽是残缺不全,但从第一本画起,直到画成全幅,逐步指说,非常切合实用。我仔细看了一遍,才觉得我以前画的东西,实在要不得,画人物,不是头大了,就是脚长了,画花草,不是花肥了,就是叶瘦了,较起真来,似乎都有点小毛病,有了这部画谱,好像是捡到了一件宝贝,就想从头学起,临它个几十遍。转念又想:书是别人的,不能久借不还,买新的,湘潭没处买,长沙也许有,价码可不知道,怕有也买不起。只有先借到手,用早年勾影雷公像的方法,先勾影下来,再仔细琢磨.
想准了主意,就向主顾家借了来,跟母亲商量,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点薄竹纸和颜料毛笔,在晚上收工回家的时候,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花样推陈出新,不是死板板的老一套,画也合乎规格,没有不相匀称的毛病了.
齐白石的这段回忆很是实在,对自学成才的他来说,《芥子园画传》的确帮了他的大忙,使他最终有了名气。但与其他画家不同,齐白石成名之后,始终保持着平民精神,无论是为人,还是画风,都带有普通人生活的情趣,所以在各种场合里,他并不避讳谈论通过此书受益多少,就算说出这个众人皆知的秘密,也不会影响到他的名气与画价.
从康熙朝到民国的这段历史上,那么多画家中只有齐白石一人曾公开评价《芥子园画传》好,比例之少,不觉让人感觉诧异。一方面,以中国文人画的传统来讲,从《芥子园画传》入门学习中国画,并不是什么正道,只有临摹古画,师法自然才是正道。所以《芥子园画传》一出,即遭到强烈的批评:筌侍御江上画筌一书,取忘筌之义,刻入知不足斋丛书,齐后汤都雨生,逐段分析,单行复刻,名曰画筌析览,欲学者范山模水,了如指掌。盖侍御当时,与虞山王子石谷,毗陵恽子南田,称莫逆之交,参赞而成此书,不惜齿芬,曲尽精微,引人入胜,余谓画不过写胸中逸气耳,若胸有成竹,反多疑忌。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虽然,较王安节将峰峦树木向枣梨间求生活,又奚啻天壤!前人画谱,无佳者,盖山水一道,变态万千,寻常画史,尚不能传其情状,况付之市井梓工乎?当与朱山人野云言,画之中可付梨枣者,惟人物、鸟兽、屋宇、舟车、以及几榻器皿等……善学书者,要临古帖,学画亦然。士子若游艺扇头小景,即看时行画传,演习联络,再得墨韵滃淡之情,便可寄兴。如欲入门成品,须多临古人真迹,多参古人画说。古人画说,各有精义。古人真迹,其法俱在。善学者体味而寻索之,自能升堂入室.
可见在这些文人的眼里,画传只是一种邪学恶道.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后人翻刻临摹次数太多,《芥子园画传》已然丧失了原貌,以至后来有人说它谬种流传,败坏了今日的中国画:盖自《芥子园画谱》出,而举一不反者,下笔辄如刻板。兹则寓规矩于微言,抉玄秘于片简,矧又条分门析,法备词详,襟怀清旷者,自无不过目神会,应手功成。读此固长于习谱也.
20世纪四大家中,黄宾虹对《芥子园画传》批评相当明确,在范景中先生的《黄宾虹与〈芥子园画传〉一文》中,记述了一段宾虹先生的言论,细陈他对《芥子园》的看法:古人学画,必有师授,非经五七年之久,不能卒业。后人购一部《芥子园画谱》,见时人一二纸画,随意图抹,已觉貌似,作者即自鸣得意,观者亦欣然许可,相习成风,一往不返。士夫以从师为可丑,率尔作画,遂题为倪云林、黄子久、白阳、青藤、清湘、八大,太仓之粟,仍仍相因,一丘之貉,夷不为怪,此画法之不研究也久矣。要知云林从荆浩、关仝入手,层岩叠嶂,无所不能。于是吐弃其糟粕,啜其精华,一以天真幽淡为宗,脱去时下习气。故其山石用笔,皆多方折,尚见荆关遗意,树法疏密离合,笔极简而意极工,惜墨如金,不为唐宋人之刻画,亦不作渲染,自成一家。子久生于浙东,入居富春、海虞山水窟中,当朝夕风雨云雾出没之际,携纸墨摹写造物之真态,意有不惬,则必裂碎不存,然犹笔法上师董源、巨然,自开新面,以成大家。白阳、青藤,皆有工整精细之作,其少年为多,见者以为非其晚年水到渠成之候,或不之重,无甚珍惜,后世因为与习见者不同,悉弃不取,故流传者得其一二,见以为名家面目,如是而止,即如《芥子园画谱》是已。自《芥子园画谱》一出,士夫之能画者日多,亦自有《芥子园画谱》出,而中国画家之矩矱,与历来师徒授受之精心,渐即澌灭而无余.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mx/26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