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豫剧舞台中新元素的融合与发展

时间:2015-12-20 21:42:33 所属分类:戏剧表演 浏览量:

豫剧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从明末清初河南梆子的兴起,经过数代豫剧艺人的创新发展,目前豫剧是我国拥有最多剧团和最多听众的地方戏剧种。 豫剧在清朝末期已经发展成形,并已经形成自己的专业演出团队。古老而悠久的豫剧传统剧目有1000部之多,大多表现历史

  豫剧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从明末清初河南梆子的兴起,经过数代豫剧艺人的创新发展,目前豫剧是我国拥有最多剧团和最多听众的地方戏剧种。

  豫剧在清朝末期已经发展成形,并已经形成自己的专业演出团队。古老而悠久的豫剧传统剧目有1000部之多,大多表现历史题材和演义故事。在音乐方面可谓丰富,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经过近代豫剧表演艺术家的演绎,豫剧艺术与时俱进,也呈现出其他剧种少有的时代气息。

  一、豫剧剧本创作的创新

  剧本是一个剧目成功的第一步。戏曲艺术承载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呈现。作为地方戏,豫剧也是河南人的精神寄托,体现中原人的精神面貌。河南人创造豫剧,发展豫剧,豫剧也以它博大的胸怀滋润着每个河南人的心怀。20世纪中期,紧跟党的号召,青年下乡,科学技术支持我国农业大发展。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有志青年到乡下锻炼更是轰轰烈烈。而在此之前,一部反映这一社会时事而创作的豫剧《朝阳沟》早已红遍了大江南北。剧中的青年银环是一个在城里娇生惯养的女孩子,为了实现那个时代青年们的伟大理想,毅然决然深入农村,扎根农村干农业。在剧中,银环也因为劳作的辛苦抱怨过,也想过放弃。但是,在青年栓宝以及村支书的真诚帮助下,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个佼佼者。这个人物真实而生动,亲切而自然。银环和栓宝的形象在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对年轻学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朝阳沟》的成功,不仅是音乐创作的巨大成功,而且在剧本的创作、人物内心的刻画以及故事的现实意义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而这也正是豫剧反映现实、反映社会生活这一要素的创新传承。

  二、豫剧舞台中新元素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戏曲舞台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崭新的变化。例如灯光的运用、服饰的设计、道具的多变等。这些都为豫剧的舞台表演提供更加宽阔的空间,也为导演的设计和演员的表演提供更多的选择。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足矣。而如今的戏曲舞台,同样的舞台,灯光内灯光外就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舞台。可移动的道具可以推近或拉远人的距离。例如新编豫剧《程婴救孤》的第一幕里,蓝色的灯光把整个舞台的所有道具都放在黑色阴影里,惨白的聚光打在刽子手的身上,他们手里的刺刀显得阴森而恐怖,随后这一队列在一声"碰镲"后,横七竖八地倒在黑色阴影的道具上,灯光瞬间变成了红色,演员的水袖从高高的道具上垂下来,瞬间整个舞台演变为一个血流成河的场景。在这里,演员既是刽子手又是被刽子手杀害的忠良之后。灯光和道具在场景的营造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灯光和道具的创新运用,是传统豫剧中难以见到的。当代舞台技术新元素在戏曲表演中的运用,使戏曲舞台表演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拥有更强烈的舞台感染力。

  三、戏曲舞台表演上的创新

  中国传统戏曲一贯以虚拟性的表演充盈整个舞台。简单的道具布景,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极大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演员在戏曲舞台上表演的难度。

  当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使得豫剧舞台的表演手段更具现代化。现代豫剧舞台的表演,除了以"唱、念、做、打"为主的表演方式之外,又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表演方式,使整个舞台丰富而多彩。例如在由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出并荣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的现代豫剧《香魂女》中,为了增强舞台感染力,多次运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人物内心。开场部分,舞蹈演员身穿钧窑特点的服装。该剧的舞美设计姚金成说:"在《香魂女》剧本中,我对周大新原着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中的故事背景和事件进行了改造,将香油坊改造成了钧瓷窑,反复使用一个极富象征意味和审美想象空间的情节---'窑变'.神窑钧瓷的七彩变幻与香魂塘的婀娜荷叶、清幽月色交互映衬,为两代女人的人生故事营造了一个凄美而富有象征意蕴的舞台空间。"舞美的设计是随故事的变化而变化,而服装、舞蹈和舞台灯光等手段融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了这部剧的艺术表现,而这也是对传统戏曲舞台表现手段的大胆创新。

  四、音乐唱腔设计中的创新

  豫剧的唱腔属于板腔体。传统的板式有很多,其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二胡、琵琶、唢呐、梆子、鼓板等。着名戏曲音乐家耿玉卿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大胆锐意创新,完美地把剧种特色与时代感、音乐性与戏剧性、个性化与形式美在理想层面上达到统一,使戏曲声腔在抒情化、细腻化、人物化、个性化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

  《赵铁贤未曾说话热泪滴》中,开始的引子部分,从唱词"赵铁贤未曾说话热泪滴啊"到"全是报喜",音乐一直延续的是赵铁贤这个人物的主题音调,具有鲜明的河南坠子特色。到唱词"诉诉委屈"时,一个甩腔回到豫剧中的二八板中,把老人一肚子的委屈全部倾吐了出来。而这个唱段中的唱腔细腻委婉,如泣如诉,把老人在妻子去世之后,拉扯两个儿子生活的艰辛、生活的无奈以及不被儿子理解的委屈,融入唱腔的润腔中。而在唱段的最后,音乐的创作又回到了河南坠子说唱的意味中。赵铁贤唱到:"你若对我还有意,快点把我带过去。"然后又口述道:"实在不行啊花俩钱儿,阎王爷那儿送送礼。"直到最后一句"叫我早归西吧,我的那个妻啊",长长的拖腔,仿佛赵铁贤的一声叹息,让观众听得是又好笑又辛酸,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段唱腔豫剧味道十足,却又极具个性化,把整个剧推向了高潮,一切激烈的矛盾在一个长长的叹息之后烟消云散。该段的音乐创作可谓是该剧的点睛之笔。

  五、豫剧文化交流的全球化发展

  在人们艺术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更加多元的今天,豫剧文化交流的脚步更是走得更远。以河南省豫剧专业团体和台湾地区的交流为例,豫剧于上世纪40年代末传入台湾省,如今已经成为与"国粹"京剧并列的剧种,豫剧团成为仅存的两个公立剧团之一。据台湾学者刘慧芬统计,至2010年,台湾豫剧新编戏20出,其中9出出自大陆的石磊、孟华等剧作家之手。2013年6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化部两岸文化研究基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3)》正式出版。其中统计了大陆和台湾两地豫剧交流的次数。仅从1990年到2012年,两岸豫剧交流就有99次,其中大陆到台湾66次,台湾到大陆33次。两岸的豫剧交流同样也促成了豫剧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2009年9月,河南内地豫剧专家与台湾豫剧团合作,创作与表演的新编豫剧剧目《约束》赴伦敦参加"第四届英国莎士比亚双年会",演出获得很高评价。2013年2月15日至26日,由河南省豫剧二团排演的经典豫剧《程婴救孤》在美国百老汇和洛杉矶好莱坞演出,是国内第一家艺术院团在这个标志性国际艺术殿堂演出。2014年11月,由信阳市豫剧团组成的河南省文化艺术团携大型新编历史豫剧《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他节目于近日赴美国参加"河洛文化周"文艺演出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豫剧走出国门,不仅让世界欣赏到了精美的豫剧艺术,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当代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立方。豫剧音乐通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2]常静之。中国戏曲及其音乐[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  [3]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J].人民文学,1953,(11)。  [4]焦瑞。对豫剧当代传承模式嬗变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4)。  [5]丁建英。"以史为鉴"振兴豫剧[J].戏剧文学,2004,(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jby/27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