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21:47:38 所属分类:戏剧表演 浏览量:
戏曲是中原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原正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和发展流传的核心地带。中原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起源早、种类多、受众广、影响力大等特点,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原人民的群体性格和审美心理,而这些都典型地体现在河南的地方戏曲文化
戏曲是中原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原正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和发展流传的核心地带。中原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起源早、种类多、受众广、影响力大等特点,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原人民的群体性格和审美心理,而这些都典型地体现在河南的地方戏曲文化上。郑州市作为河南的省会,其戏曲茶楼这一文化产业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是中原戏曲文化与当代市场经济结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它既可以保护、传承、弘扬中原的传统戏曲文化,又有利于当地经济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
一、河南悠久、博大的地方戏曲文化及其当今发展态势
河南处于中原的中心地带,是举世公认的“戏曲之乡”.河南地方戏曲历史悠久,资源丰厚,剧种剧目繁多,足以代表整个中原的戏曲文化。据相关文献资料( 如出土于洛阳的歌舞百戏陶俑、出土于南阳的上百块与歌舞百戏场面有关的汉代画像砖等) 可知,东汉的歌舞百戏兴盛于河南; 北宋的诸宫调、杂剧都形成于当时的京都汴梁( 即今开封) ,特别是在汴梁瓦舍勾栏里演出的杂剧《目连救母》,现已基本上被戏曲研究界公认为是戏曲这门综合艺术形成并开始成熟的标志;明代后期,昆腔、弋阳腔、弦索腔也进入河南,与本地兴起的俗曲、小调一起在民间广泛传唱; 清代乾隆时期,戏曲界的花部、雅部之争,使得罗戏、卷戏、梆子戏、弦索腔、罗罗腔、昆曲、徽剧等数十个剧种在中原大地上争相竞演。而在这段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河南戏曲也充分发挥了其强大的吸纳力、包容力和创造力,产生了几十种剧种、上千剧目和众多剧作家。据河南省著名戏曲史专家、民俗学家马紫晨统计,“仅从明代万历之后的 400余年间,先后在河南境内产生、存在或流行过的各类戏剧品种有近 80 个,其中戏曲剧种 60 多个”,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融合,最终形成了以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地方戏为主体,河南坠子、道情、大弦戏、蒲剧、大平调、豫南花鼓戏等多种剧种并存的戏曲艺术体系。目前,河南还有三十多个剧种在活动、流传,占全国三百多剧种的十分之一,特别是豫剧现在全国已成为流传范围最广、受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地方剧种。河南戏曲关注现实、贴近生活,以惩恶扬善、教化世人为主要目的,彰显着其独有的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体现着中原戏曲的总体基调及其世俗性,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以至于在以往很长的时期内,戏曲欣赏在河南各种艺术文化娱乐形式中居于霸主地位,“无论是穷人、富人、读书人、不读书人、年轻人、年老人、高智商人、低智商人,无不以欣赏戏曲为乐事”.
但改革开放以来,以影视传媒、网络、KTV 为主的各种现代娱乐形式在国内广泛流行,人们思想观念和心理节奏也在发生许多变化,这些对河南乃至全国的地方戏曲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戏曲越来越备受冷落。很多青年人对戏曲持漠然态度,甚至加以排斥、嘲笑。由于受众群体的萎缩和断层,一些专业剧团也因效益不好、经费不足而解散,使得河南的一些地方剧种因少有人承继、传播而频临灭绝。2006 年 5 月,河南的豫剧、越调、曲剧等十个地方剧种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所以,保护、传承、弘扬传统的戏曲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在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形势下,中原戏曲文化应顺应潮流,寻求其与市场经济结合发展的一个契合点,开拓其传播渠道和市场,使自己更具有生命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郑州市戏曲茶楼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利用其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把传统的戏曲与当今市场经济相结合,与当下的娱乐方式相结合,成为了独具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提供方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也是全国人民乃至海外人士了解、欣赏河南地方戏曲的一扇亮丽的窗口。
二、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历史背景和总体概况
戏曲茶楼在性质上属于茶楼或茶馆的一种类型,它是把民间的戏曲文化与茶文化结合起来,让客人在饮茶的同时欣赏戏曲表演,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在宋代,民间艺术就进入了茶馆,有艺人、艺伎在茶馆吹拉弹唱,地方戏曲也常在那里表演。清代中叶以后,说唱艺术已经成为茶馆的一项主营业务。但是在这一时期,此类茶馆的主营业务依然是饮茶,只收茶和茶点的钱,戏曲虽然在茶馆兴盛,但也不过是其附庸之物。二十世纪上半叶,戏曲和茶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些茶园、茶馆成了戏园的代名词,是人们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当时有许多名伶在茶馆献艺,吸引了众多茶客和票友,如在当时作为河南省会的开封市,就有着许多茶园以戏曲表演为主。此时这些茶馆的主营业务已经不再是茶,而是戏曲大餐了。
当代,“戏曲茶楼”或“戏曲茶馆”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目了然地揭示出这一类型的茶馆是以戏曲表演为主体、饮茶为辅助的。茶客来到戏曲茶楼不为饮茶,不为谈事,只是为了在此听上几段自己喜爱的戏曲。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丰富之余,必定会寻求精神家园的满足。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积淀,在民间拥有着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在河南本土,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常常能听到一些戏迷饶有兴致地在农家小院或者公园唱着戏曲,且周围必定会有许多人观看聆听。这也就说明了传统地方戏曲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依然有强大的市场。然而,城市不比农村可以接连好几天在一个空旷的地方搭台唱大戏,加之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活节奏较快,故居住在城市的戏迷们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来观看戏曲表演。
所以,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茶座便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城市中应运而生,满足了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开辟了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而郑州市作为河南这一戏曲大省的省会当然不会例外。郑州市与河南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相比,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戏曲资源优势,因此也是河南省最适合开设戏曲茶楼的城市。首先,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处于中原的核心地带,凝聚了中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最能代表河南的形象。其次,郑州市拥有丰富的剧种,数十种河南地方戏、豫剧的五大流派及其几大调都在郑州汇聚,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码头”.再次,郑州市是河南省剧团和专业演员最多的城市,它拥有省市级豫剧团和曲剧团共七个,公立的戏曲学校两个,专业戏曲演员众多。最后,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也是旅客们的集散地和中转站,方便吸引热爱河南地方戏曲的外地人来到郑州感受本地的戏曲文化,加之郑州本地也有众多戏曲爱好者,使得郑州戏曲茶楼有着相对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市场潜力,这一点也是众多优势中最为重要的。
据调查所知,郑州市第一家戏曲茶楼于 1993年由一位台湾同胞开设于二七广场附近的大同宾馆,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几个月,但它标志着郑州市的戏曲茶楼进入了开始阶段。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之间的七八年时间是郑州市戏曲茶楼最为兴盛的时期,先后有近百家戏曲茶楼在郑州市开设,而在 2000 年时,曾有五十多家并存。然而近几年戏曲茶楼却趋于平淡,不少茶楼关门歇业,还有一些在继续维持,但也只是惨淡经营,形式不容乐观。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郑州的戏曲茶楼有着令人欣慰的发展前景。因为戏曲茶楼已经在郑州市扎根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展示河南戏曲文化一个重要的窗口,具有坚韧的生命力。据统计,目前郑州现存的戏曲茶楼有三十家左右。
其中高档的约有十家,主要分布在管城区、金水区和二七区的繁华地段; 中低档的在十五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原区和惠济区这些离市中心较远的区域。高档和中低档戏曲茶楼在受众群体、内外部设置、演员、演出形态、消费形式、消费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总体来说: 高档的戏曲茶楼定位较高,茶客的经济实力较强,所以要选择繁华地段,打造优雅环境,这必然也导致其成为高消费场所,进而对演员的个人素养和唱功也会有较高要求,而中低档的与高档的相比就有着较大反差。
郑州市戏曲茶楼主要的营业时间是晚上,而白天则处于歇业状态,这是因为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可以使白天忙碌的茶客们晚饭后在此得以缓解、释放。 三、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价值
郑州的戏曲茶楼“像郑州这个城市一样,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显于市”,是河南戏曲文化的独特景观之一。河南本土戏曲在这里上演,使郑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一切都体现在它的优点和价值上。
第一,与剧场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较自由、灵活。剧场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个固定的、完整的剧目,时间较长。这就要求观众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观看,且每次只能看一个剧目,观众一旦到了剧场没有选择演员、剧目的权力,只能听从剧团的安排。而戏曲茶楼在演出形态和演出方式上与剧场有着较大不同。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商业气息浓厚、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满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务宗旨。所以,在这里茶客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他们根据点戏单点某几位演员的某几出戏,茶楼就会及时进行演出,其随机性、灵活性比较大。在这里观众每天可以在此听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戏曲片段和各种剧种,这也正是戏曲茶楼十几年来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丰富了当下的娱乐形式,既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也给戏迷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河南地方戏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审美心理沉淀的结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备受欢迎,所以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正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郑州的戏曲茶楼不讲求气派豪华,而是追求简单大方。茶楼的空间面积一般都不大,可容纳五十至一百人。
在内部布局上,前面有一个古雅明亮的戏台,旁边坐着乐队,后面摆放十几张简单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场面的温馨,近距离的观看自己喜爱的戏曲。
有的演员还会走进观众与其攀谈,使得演员和观众没有在剧场时的距离感,侧面上再次加深了戏曲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戏曲来源于民间以还原于民间。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戏迷,他们有时也会按捺不住,主动上台献唱,乐队也会予以伴奏,而茶楼是不会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费用,只要茶客高兴就好。
第三,为专业剧团演员和业余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改善了许多演员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员们的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近两年来,河南政府出资扶持本地专业剧团发展,开展了“送戏下乡”的活动,专业演员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
可是前些年,戏曲因受到现代流行娱乐形式的强烈冲击,一直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业余剧团,其演出都极少有观众,许多县、市级的中小剧团因没有经费扶持,没有收入来源,演员长时间发不出工资,最终纷纷解散,其演员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郑州的戏曲茶楼吸纳了这批演员,给这些从剧团走出的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因为面向市场,所以必定会有竞争,这就使得演员们不断学习、锻炼、创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综合素质。演员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传承者,所以,演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对弘扬、革新中原戏曲同样有着重大意义。
第四,代替剧场或剧院成为外来人士欣赏河南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豫剧在全国是第一大地方剧种,南到台湾,西到西藏,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剧团,无疑是河南地方戏曲的骄傲,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特色。戏歌《烩面好吃 豫剧好听》开头就有这样一句词:“没看过豫剧你不能算到过河南,没吃过烩面你不能算来过中原。”在现今旅游业兴盛的形势下,拥有着豫剧和烩面两大最具河南地方色彩的旅游资源的郑州,对外来游客具备着一定的吸引力。
由于当今剧场经济发展不景气以及其定时定场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外来游客提供精彩的演出了,而戏曲茶楼以其独特的戏曲文化、资源优势和自由性,恰好弥补了这个缺失。来河南旅游的人们,为了欣赏最精湛的豫剧,感受河南地方戏曲的魅力,最好的选择场所就是郑州的戏曲茶楼。
第五,有利于借助戏曲向大众传播重情重义、惩恶扬善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常识。俗语有云: “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中原戏曲诞生于民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其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所蕴含的惩恶扬善的教化思想,都典型地体现着中原民众的审美心理和群体性格。河南戏曲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古装戏,都以历史题材居多。而这些脍炙人口的戏曲在郑州市的戏曲茶楼长期上演,使人听后酣畅淋漓,有着自己的善恶评判,同时也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
第六,在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为中原戏曲文化的发展指出了一条适宜的道路,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又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时代,改变观念、开拓创新才是长久发展之计,传统文化更是如此。郑州戏曲茶楼将传统的地方戏曲置身于广阔的市场之中,与影视、流行歌曲等进行较量,为戏曲的保护传承开辟了一条重要道路,同时也有利于使其不断革新,增加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以更好更长久地发展。
郑州市戏曲茶楼作为中原戏曲文化与当代市场经济结合发展的一个案例,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厚重的文化底蕴在河南乃至在全国的戏曲茶楼中都具有典型性。虽然目前其经营现状不如前些年,但它依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和市场潜力,其发展前景依然令人期待。然而当下社会各界对其关注较少,很少有人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如果郑州的戏曲茶楼能引起多方重视,并投入相当的财力、物力、精力扩大宣传、改革创新,不断开拓其市场,最终将其打造成一个在全国都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那么这对于保护、传承、弘扬中原戏曲文化,提升中原文化的价值内涵,促进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王亚明。 戏曲文化: 中华文明的艺术奇葩[N]. 河南日报,2007 -4 -6( 008) . [2]刘景亮。 中原文化视域下河南戏曲的发生、特点和文化功能[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2) :47. [3]刘卫兵。 搜索郑州[M]. 郑州: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16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jby/27346.html
上一篇:现代作家言说身份的确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