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四世同堂》的舞台呈现艺术及对审美教育的启示

时间:2015-12-20 22:00:57 所属分类:戏剧表演 浏览量: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精神体验。培养人们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我们从小接受的语文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剧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载体,是语文学科中不可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精神体验。培养人们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我们从小接受的语文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剧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载体,是语文学科中不可避免的学习内容。它的表现形式则是一门令人咋舌舞台艺术,用有限的舞台去承载无限变化的人生,这样的呈现方式对语文的审美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局外人叙述的换幕方式

  换幕是每一部话剧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四世同堂》中,导演采用的换幕方式是以局外人叙述的形式进行换幕,导演安排“说书人”来向观众介绍故事背景、剧情发展并进行换幕。这就是语文中的“第三者叙述”方法的舞台呈现。

  第一,出场方式。导演打破了演员在舞台上出现的传统模式,让说书人在观众席中出场,随着说书人走上舞台,话剧大幕拉开。这样的出场方式在话剧中并不常见,但更有效的使整个剧场成为一个讲述故事和聆听故事的整体,非常利于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通常,观众走进剧场,很难快速进入故事,这是由于观众的思想和感情在进入另一个时空的时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过渡,过渡的时间越短越是有利于话剧魅力的展现。《四世同堂》中说书人在观众席中出现,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走上舞台,则最有效的缩短了观众时空过渡的时间。

  第二,交流特点。《四世同堂》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小羊圈胡同老百姓的生活,主要以祁、冠、钱三家为主要表现对象。时间跨度有十余年,故事的时代背景也相当复杂,是一部历史长卷式的故事,针对于背景的特殊性,局外人进行串场的方式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优点:1.清楚的向观众交代各幕的时代背景。话剧分为三幕,每一幕的时间跨度都有三到四年,北京的局势和小羊圈的生活也随着不断变化,而这些大局势的变化很难在舞台上表现,但又必须交代,否则观众很难理解每一幕故事发生的原因。说书人的叙述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故事。2.奠定每一幕的感情基调。在第一幕之前,说书人与观众的交流中,有着诙谐和调侃的语调,这样的交流方式,一方面如上一点所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就是奠定了第一幕故事的整体基调。第一幕发生在抗日伊始,大家的生活还延续着战前稳定安乐的状态,平凡的生活也因为家长里短而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因此,第一幕前说书人诙谐、轻松的语调很配合之后的故事发展。在第二幕、第三幕之前说书人的叙述就显的严肃和沉重了,在第三幕中甚至出现了死亡,这样的故事发展,本身就蒙上了一种沉重和悲哀的面纱,说书人的叙述更是在故事呈现之前就奠定了同样的感情基调。

  二、背景道具移动的场景转换方式

  在话剧中,场景的转换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整个舞台背景的改变、灯光明暗的切换、舞台空间的扩展等等。在《四世同堂》中,场景的改变方式主要是通过移动背景道具来完成的。这也是语文文学作品中时空变换的舞台展现。

  第一,从整体上来看。在话剧开始的时候,舞台上就呈现出了整部话剧发生的场景——小羊圈胡同。背景道具的安排成一个三角式,舞台中央是钱家,左边是冠家,右边是祁家(以观众的角度),其他空间则是为了烘托整个布景所做的陪衬。故事的发展以这三家为中轴线,这也就决定了,场景的转换必然是发生在这三家之中。三角式的布景安排,将祁家和冠家的布景扩展,只能展现两家的场景,索性将钱家的故事展现在了三家共同的平台——胡同口。也许有观众会问,为何不三家一起展现?想像一下如果三家都展现,那布景很可能是三家不同等分的占据舞台。这种并排的方式,会使整个舞台空间没有真实感。相比而言,三角式舞台布景的空间感、真实感就强烈许多。

  第二,从舞台空间来看。用背景道具移动进行场景转换,将舞台空间最大限度的扩展。真实的舞台空间就是舞台的实际大小,这是不能改变的,但是,由于话剧的虚拟性,通常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扩展舞台的虚拟空间,又利用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尽可能的削弱虚拟性的展现。《四世同堂》中,通过移动祁家和冠家的“围墙”来进行场景的转换,这种方法极大的扩展了舞台空间,让观众感觉到舞台的无限性。现实情况下,我们看另一个时空中的故事,需要身体的位移,而在剧院中,这种位移是无法实现的,那么,我们就利用话剧的虚拟性来换位思考——让场景移动,这就扩展了舞台空间,尽可能真实的模拟了现实。

  三、演员台位合理变化的表演方式

  语文文本中的任何人物对话都是极尽真实的再现生活。话剧的展现空间则是舞台,展现的方式是演员的表演,因此,演员舞台位置的变化就关系到整部剧的效果,用另一种方式说,就是演员走的舒不舒服,直接决定了观众是否“出戏”。

  第一,演员台位的变化要保证不能“背台”。背台,直观的来说就是演员背朝观众或者被其他演员挡住。这是话剧舞台效果中最为忌讳的事情之一,演员背台就使观众无法看到其表情的变化,不能更好的了解人物。这似乎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当舞台上演员过多时,要保证不背台,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在《四世同堂》中,曾经多次出现众多演员同时出现在舞台上的场景,比如,第一幕中,街坊四邻听到日本人要炸华北的消息,纷纷出来议论。大部分演员出现在了台上,仔细观察,没有一个演员背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看两个人或者几个人讨论,可能出现的谈论方式有很多种,围成一圈、面对面等等,当然会出现背对你的情况,而在话剧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情况除了特殊要求,几乎没有出现,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使演员不背台。

  第二,演员要将舞台撑开,避免多口相声式的并排出现。话剧舞台有着纵深感,就像电影有前景和后景,不能像说相声一样并排站立,如果这样就会失去了真实感。现实生活中,我们彼此交流不会刻意的并排而立。在《四世同堂》中,话剧的这种舞台特点显现无疑。例如,第二幕偷生中,冠家庆贺大赤包荣升所长。这场戏中有冠小荷夫妇、瑞丰夫妇、蓝东阳、李空山六位人物,几个人都喝的醉气熏天,但台位仍然秩序井然。当蓝东阳作为说话的主题时,他在中间,其他演员都到了次要位置,左上方是瑞丰夫妇,正左方是李空山,右下方是大赤包,正右方是冠小荷,这样的舞台即避免了人物过分集中,又避免了人物排排站的错误台位。当大赤包转变为说话的中心时,她就在舞台中央。总之,在话剧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演员的每一个位移都是在刻意安排下以无意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话剧作为一门浓缩在舞台上的艺术形式,舞台效果对于整部艺术作品的呈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话剧《四世同堂》的舞台呈现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我们在语文学科的话剧教学中应多带领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以便我们能将语文教学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懂得何为美,为何美,并能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范.论美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2.  [2]欧阳山尊.日出导演计划[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jby/27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