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8:41:33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动机理论是心理学家用以解释行为产生原因的学说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它解释了每个个体的喜好和行为,解释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为什么可以坚持下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在各式各样信息的冲击和涤荡中,是否愿意主动学习
动机理论是心理学家用以解释行为产生原因的学说“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它解释了每个个体的喜好和行为,解释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为什么可以坚持下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在各式各样信息的冲击和涤荡中,是否愿意主动学习,是否愿意一步一个脚印“求真理”“做真人”,可运用动机理论中的动机置换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1、当代大学生学习状态及原因分析 1.1 当代大学生学习状态 1.1.1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 教育者的观点多是缺乏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较为懒惰,不愿意付出过多辛苦和努力,勤勉和进取意识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差异较大;用人单位的观点多是现在的大学生能够吃苦耐劳、虚心求教的不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欠缺,跟以前的大学生不能同日而语;社会及媒体人士的观点把矛头更多的指向了大学中的教授们、大学和中国的教育体制,言外之意明显---大学生没有在大学学习到本应该学习的内容;而大学,则基本处于失语状态,对其培养对象的整体情况,其成果的点点滴滴三缄其口,不争论、不辩驳,对于在自己“怀抱里”度过了4年甚至更多宝贵青春年华的学生,他们似乎不知其可,或淡然、或漠然。 1.1.2 当代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具体表现: 对于常规的课堂学习,有逃课的,有迷迷糊糊走进课堂的,而听课时兀自玩手机或进行其他与学习无关活动的也有。从小学、初中至高中多年积累的学习方法,预习环节基本上省略掉、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不多见、复习等环节或缺乏,或纯粹在考试时被迫进行;对于课后作业包括以往的学制结构中不常见的专业研修作业,学生通常以一种难以想象的简单方式处理,网络拷贝或者缺乏学术素养不假思索地应付了事的常有。学习目的简单而直接,稀里糊涂,成绩合格,学分拿到,能够毕业即可。主动学习现象弱之又弱,钻研精神和独创精神少之又少。各高校和教师为了把握和抓住教学的主阵地,形形色色的课堂考勤不断更新,点名考勤、签字考勤、抽查考勤、打卡机考勤,到现在的指纹考勤以及课堂考勤机的供应等,无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降低。 这些林林总总的说法,不能全部涵盖当代大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也不能说有较强的普遍性,但正在成为不能忽视的问题。推进高校学风建设,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已经成为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诉求。 2011年12月,教育最高行政机关专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来促使这一诉求的达成。 1.2 当代大学生学习状态原因分析 如果从宏观层面来探讨当代大学生学习主动性降低的原因,涉及的方面将非常广。社会上非常规事件的影响,网络上五花八门信息的充斥,这些转型时期的时代因素都以其无形的庞大力量不断扰动着大学生那颗正在成长的心。大学校园不再是昔日的象牙塔,有时更像是一个微型的社会,专心于学习、学业成为需要定力和毅力的事情。在各种思潮涌动中,知识无用论甚嚣尘上,家庭背景、人际关系、金钱权力的力量不断被放大,学子们容易被影响,继而疏远知识,疏远学习。如果从中观层面来探讨,高校教育理念的不能贯彻执行,规章制度的老化和僵化,教师职称评定与教学的部分脱节,教学评价的非合理性,学术自由的桎梏等,这些都间接地影响着教学氛围,继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知觉与内化。 社会思潮的变动,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这些宏观背景和中观背景的变化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坐等这些外在因素的变化来推动学生学习状态的改进、推动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尊重和崇尚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况且这些因素的改变也并非教育界的力量和从事教育的人士就能撼动的。因此,换一个角度,从小处着眼、致力于微观层面的研究、一点一滴的推动事情的开展,在耕耘中求得良好结果,将是一个可尝试的基本途径。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学习状态,可从学生本身来考察、从教师的教学来考察,着眼于学生、着眼于学习,通过促进教师教学的变化、学生学习的变化,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促使当代大学生形成良性学习机制,改进高校学风建设。 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学习,用文字回答起来较为简单,他们没有学习的动力或动力不足,换句话说,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那些知识和真理有什么用途值得让他们花费时间、投入精力、辛苦努力。相比之下,网络游戏是何等的刺激,网络信息是何等的丰盛,跟室友、朋友聊天、嬉戏是何等的快意,睡大觉、发呆也是如此慵懒惬意。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此时此地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彼时彼地,他们又不能看到知识为其带来的价值与潜力。想起从小学到高中苦苦学习而备受煎熬的日子,逃离它成为当代大学生愿意选择、可以选择的出路。 2、动机理论与当代大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培养 2.1 动机置换理论与当代大学生主动性学习: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人揪心,甚至惋惜和痛惜,涉及到微观层面,很多人士可能要归咎于大学。但这并不能说大学的培养模式和宽松环境直接导致了其状态的形成。事实情况是:经历过高考后的大学生,怀着满腔热情和无限憧憬进入大学,但他们很快发现大学生活与以往学校生活的不一样。班主任语重心长的每日学习唠叨没有了、任课教师轮番上阵要求学习的紧张态势没有了、家长那难以招架的殷切期盼眼神也渐渐远去、学子们自己时刻悬挂着的大学梦想也已实现,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和美好。宽松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所有这些,被学生感知并逐渐作为常态接受。外在的激励和强迫渐行渐远,而压抑在心底对学习的疏离,甚至是痛楚和厌恶逐渐浮上水面。学习作为学生必须的任务和主要身份标识在慢慢变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习目标的他们逐渐放任和迷失了自己。这种情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应该说,当代大学生此种状态的出现离不开整个教育培养过程对其学习动机的置换。 动机置换理论是指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在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转换为另一种动机,即有机体亲近或远离某些刺激的原动力发生了变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减弱,对学习出现淡然、漠视甚至讨厌,这与人类天性中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巨大求知欲不相符合。作为一个普通教育者,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诸多好奇和兴趣,那一个个高举的小手,那一句句“为什么”的话语,那面对新事物的惊奇、那获得答案后的满足,那对人类知识的拥有者---教师的敬畏。但是,这种现象随着他们学习年限的逐渐增多而慢慢减少。综合分析,动机置换是导致学生疏离学习和缺乏主动性的重要因素。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取得显而易见的成果,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而最为常见的就是五花八门的外在奖励,具体来讲,口头表扬、奖状、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各类排名、获得家长认可、获得一个好的升学机会或者奖金等,这些奖励占据了大部分。获得这样的肯定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为了这样的奖励,学生失去了本应去玩耍的时间,失去了他们童真的日子。而对大自然的探索、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进步的向往等这些人类从出生就自然而然愿意追求的东西逐渐远离。在学生的意识中,学习似乎就是为了外在的一切奖励,为了周围人需要做的事情。 当进入大学,这些外在奖励或者逼迫,逐渐减少或者消失后,学生就不愿意再去努力或者说无意中开始放松自己。 对于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情,单纯的抱怨或许是无益于事情解决的,扭转动机或者唤醒原有的动机成为教育者和当事人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应对知识重新定位和价值探讨,通过课堂教学的“润物细无声”力量让学生知晓、明白自己当前状态的原因,使学生成为一个清醒之人,了解自己原本的内心需求和使命,做出一个成人可以做出的选择。随着年龄增大,经历事情增多,学生闲暇一段时间后,经过教师的点拨,可以慢慢转投到学习中来,不再期许过多的外在表扬和物质奖励,也不再单纯的把学习与那些负面的情绪连接在一起。其次,可通过一些特定的活动激发起他们已然忘记,但一直隐藏着的天性中对知识的探索,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或者迈向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学习任务的认同。 2.2 需要层次理论与当代大学生主动性学习: 意识到自身动机存在问题,或者说意识到动机被置换而个体以前未曾觉察到,这些因素的出现并不能想当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会发生质的变化,正如其动机被置换是一个漫长而无声的过程一样,它的扭转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现实正能量的补给和充实。如果说动机置换理论是针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历史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那么需要层次理论则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进行探讨,是大学生目前学习生活的源动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通常情况下,“生理需要”作为较低层次的需要会被我们优先满足,其本身拥有的能量也非常大。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食物、空气、穿衣、住宿”等这些已基本满足,但生理需要中包含的“性”却常常被忽略,这里的“性”是一种广泛的说法,是人类对异性渴望的表达。作为大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已经性成熟的他们,对异性的渴望,恋爱的诉求,作为最原始冲动一直存在着。按照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学说“,这一阶段的年轻人正准备与另一个体,一个‘友伴、性伴侣、竞争与合作的伙伴',形成一种新的信任与亲密的关系”,此时的大学生正处于如何对待亲密关系的关键期。高校不能忽视其这方面可能爆发的能量,要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途径予以“满足”.开设相关课程,理论引导,防治恶性事件或消极氛围的蔓延是必须的。否则,学生可能会通过非正规途径探索,所带来的问题、所耗费的时间比预料的要多,且此方面精力的过度运用,会减少他们学习的时限,降低学习对他们的内在吸引力。除了通过选修课或者一些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指导外,还可通过开展篮球、足球或者男女混合的球类及相关的类似活动,舒缓他们这方面的能量。 “安全需要”以及“爱和归属需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主要表现在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希望成为重要一员,成为别人眼中的重要他人。而现实大学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较强,教师多是上完课走人,与学生交流沟通少,而学生之间各做各的事情“,跑班制”等学习方式使彼此间的深入交流也不像高中那么频繁而贴心。在网络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没有办法得到这方面满足的大学生投进了网络怀抱。但作为虚拟载体,网络减弱时空感,降低真实感体验,久而久之,浪费宝贵的青春时间,学习也被束之高阁。因此,高校不应该忽视这方面的内容。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关注学生个体,关心学生情感,使学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和管理者需要通过身体力行传达这种友好而温暖的气息,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外生活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真实而美好的连接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尊重需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而对于拥有知识、接受教育多年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这份需要尤其重要。新时代的他们似乎从有记忆开始就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对于教育他们有太多个人的看法和想法。对知识、对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对教师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而多年的小学、初中,尤其是竞争激烈的高中学习让他们收敛起自己的所有想法和行为。进入大学这个不一样的环境,他们想把内心的诉求展示出来。但依旧是学生身份,向教师以及相关人员寻求此方面变革,有时未必会得到足够的尊重,更准确的说,这些高校工作人员可能没有时间去考虑他们的想法或无形中予以忽视。得不到相关回应的大学生,对学习和教师的漠然也成为不足为奇的事情。答疑解惑,用一颗开放的探究之心教书育人,这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学生学习的角色身份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无论彼此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但授课的内容,平时的作风不能像气泡一样在学生面前飘来飘去,不去真诚的表达自己和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是对自我的不尊重。“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作为掌握着知识这个社会关键资源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的合理性,应予以重视并给以回应。 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更高级别需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倾向于其对于学习上的开拓创新等层级的需要。其高标准、高要求,普适性较弱。但在时代变革的今天可适当考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在某一阶段,需要只是部分地得到满足”,但并不是必须百分之百满足,也不是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能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无论是“生理的需要”,还是“安全的需要”都不是必须在一定阶段内全部释放,也不是只有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才能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教育者不必过分桎梏于理论的表达,可结合自身特质和学科特点进行开展。在自我状态、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中合理调整满足学生几种需要的程度和状态,使学生得到深层次滋养,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对教育持良好的态度。 学习是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已经年满18岁的大学生主动去学习似乎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学生的现状告诉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自身明白其以往学习动机被置换的过程,意识到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事物好奇的天性;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和陪伴者---教师,对当代大学生的不同需要予以充分重视,在学习中不漠视、不忽视,关注并尽可能帮助满足其需要,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增强学生学习的真实感,促使其自发学习、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25. [2]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姚梅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9. [3]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吴国珍,余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4]JerryM.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19.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