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8:57:34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心理危机是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当人们面对重大问题或生活的急剧变化的时候,心理上产生一种难以解决或者无法把握的心态,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平衡,严重干扰正常的生活,不断积蓄内心情绪的紧张扰乱思维和行为,进入一种心理困扰的失衡状态。随着社会
心理危机是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当人们面对重大问题或生活的急剧变化的时候,心理上产生一种难以解决或者无法把握的心态,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平衡,严重干扰正常的生活,不断积蓄内心情绪的紧张扰乱思维和行为,进入一种心理困扰的失衡状态。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增强,大学生承受不断加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
1.1 大学生形成心理危机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既有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自身心理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人际交往因素。
1.1.1 内在因素:生理和心理因素。大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性阶段,是心理变化的最重要时期,带给大学生相当大的心理发展与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大学生心理倾向积极方面表现在富有理想、热爱生活、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大学生心理倾向消极方面表现在习惯性脱离实际、易悲观失望、易偏激、难以对自己进行客观准确地定位。大学生要消除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赖自我生理和心理的逐步正常发育,还要参与实践的生理心理磨练过程。
1.1.2 外在因素:环境和人际交往因素。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导致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经济危机、环境污染等都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竞争和就业等外部压力都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还可能加剧大学生的自卑情结,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说到和调适,可能导致抑郁、愤怒、绝望等负面情绪,甚至产生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加剧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大学生不仅要调适与教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而且还要适应环境、角色的剧烈变化,在生活上从父母包办到靠自己打理生活细节,难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也容易引起心理不适应。生活方面的困扰还容易习惯,学习方面的不适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大学里专业课的学习内容复杂,学习难度大,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取代高中阶段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大学生很难适应,产生失望悲观的情绪。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风气影响,表现为喜欢在同学聚会和衣着消费上进行相互攀比。有其积极意义,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强化人际交往水平;但要看到消极意义,大学生的自信心不断下降。
1.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特征
大学生心理危机可以表现为如下三个特征:
1.2.1 个性主导。心理危机的程度主要地取决于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识,包括大学生的应对能力、生活经历和个体个性等。因此,心理危机一方面体现了个性与共性共存的特征,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主导的特征。
1.2.2 结局开放性。心理危机的结局表现为开放性,由危机事件对大学生引起的心理危机是暂时的,由此产生的情绪失衡状态是阶段性的。心理危机对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和生理心理造成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1.2.3 突发性。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成熟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自然环境中进行,突发的环境事件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考验,譬如亲友突然亡故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
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护措施
我们应该完善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消除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具体要做到如下防护措施:
2.1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兼顾关注个人发展和关注社会发展,从精神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缓解大学生焦虑、无助等情绪,避免产生心理不健康行为。
2.2 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心理危机的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积极影响表现为心理危机事件激发大学生去解决困难,通过克服心理危机的过程提高整个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素质。消极影响表现在大学生缺少应对心理危机的办法,面对困难恐慌、无助,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降低心理承受能力,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出现情绪崩溃,采取自伤自毁,直至自杀。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状态,要努力成功地把握心理危机,让心理危机得到及时、适当而有效的干预,大学生学会了应对心理危机的新技能,重获心理平衡,人格就得到完善。
2.3 倡导大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应充分发挥校园内学生自治组织特别是心理健康组织的亲和力和凝集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宣泄心理压力,合理指导大学生调适心理健康,养成文明的学习习惯,弘扬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几点做法[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512- 514. [2]陶玉芳,江立成.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绿色通道”的构建[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97- 100. [3]林莉.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71- 74. [4]刘镇江,蒋福明,彭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72- 7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4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