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对策

时间:2015-12-20 18:58:58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根据有关高校资料显示: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因心理方面问题而导致休学、退学甚至轻生的大学生比例越来越高。随着中国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由曾经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的贫困大学生人数

  根据有关高校资料显示: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因心理方面问题而导致休学、退学甚至轻生的大学生比例越来越高。随着中国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由曾经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的贫困大学生人数增多。近10 年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且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因此,高校应特别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2004 年 “马加爵”事件,到2014 年复旦大学生危害室友案件,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危机事件屡屡发生,而事实证明在所有危机发生前都是有前兆的,如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就能有效地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目前,大学贫困生已经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关注,需要学校心理老师的积极干预。

  1 分析造成大学贫困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 1)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生的认识在不断增加,造成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且大学生中贫困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虽然各个高校已制定了相关政策并且在不断完善,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对大学生今后毕业融入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贫困大学生易产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包括家庭经济贫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校园生活不适和择业就业等原因。

  (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人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半贫困生来自边远地区,同时,伴随下岗职工家庭数量增多,父母为了供孩子上大学往往省吃俭用,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贫困生从大学入学初期就考虑将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父母、改变家庭命运等。

  当贫困大学生独立面对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时,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

  ( 3) 长期以来,高考在中国一直备受关注,而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直只关心学生的成绩,从而忽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学生,在这方面尤为欠缺,除了学习,他们对其他方面知之甚少。进入大学之后的他们,远离亲人,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后,原来的常规生活被打乱,遇到的竞争对手远大于之前仅仅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因此而产生的焦虑、烦躁、自卑等心理渐渐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显得措手不及。

  ( 4) 性格孤僻,人际关系敏感,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性格都比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特点。大学阶段,是心理正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希望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但由于贫困的原因他们过早和过多地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内心比较脆弱,常将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对矛盾和挫折更多选择的是逃避,这种自我封闭与对人际交往的渴望之间的矛盾使他们的身心极大受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他们不太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太愿意和别人进行沟通,在面对困难时也不愿意求助老师、同学和他人的帮助,往往自己独自承担。长期的这种心理负担,如若得不到积极的调释和疏导,将其深埋内心,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抑郁。

  ( 5) 情绪忧郁,内心焦虑是贫困大学生典型的情绪表现,主要体现为长期处于情绪低落,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而经济上的贫困、学业上的竞争、情感上的压抑、生活上的窘迫、对成功的急迫追求,人际关系不和谐等。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我认同感受降低,造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这又加深了他们的忧郁和焦虑。这种过度或持久的忧郁和焦虑会严重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

  ( 6) 大学生正处在情绪和情感最复杂的动荡时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难以适应各种环境,在外界诱因 ( 如家长期待) 的作用下,形成自我期待,通过正确的自我调节才会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自己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个性特征和情绪也都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    2 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对策    ( 1) 不仅给予贫困生物质上的资助,还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通过健全大学已有的助学体系,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目前国家在不断完善 “奖惩助贷减”等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对于一些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家可对贫困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学费减免,并优化大学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

  ( 2) 各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心理专题讲座、心理班会等形式向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分析,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基本心理调节方法,战胜自我。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通过咨询、诊断和治疗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入学初,通过单独谈话,了解贫困生的具体困难,及时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密切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学生会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参与中健康成长,促进其社会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创业,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 同时也创造了充分接触社会的机会。

  ( 3) 对优秀贫困大学生实行多重奖项奖励,如助学金、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使家庭贫困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成为评奖对象,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完善高校助学贷款机制,开通高校入学绿色通道,让更多的家庭贫困大学生可以解决目前学费问题,免除后顾之忧。

  ( 4) 贫困生应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认知,学会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参加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拓宽视野和人脉,使单调的生活得以调剂,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活动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多向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请教,培养外向型性格。能够乐观处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展 望    关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理论研究在不断深入,但任何理论研究最终都要以如何应用于实践为终点,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促进大学生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看,关于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理论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在实践中未发挥太大作用,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今后的学者们,还应在研究的理论成果如何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多下工夫,在实践中更好地帮助高校贫困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桂华 .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J]. 教书育人,2005 ( 4) .  [2] 陶明达 .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J]. 中国高等教育,2006 ( 4) .  [3] 胡凯 . 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J]. 健康心理学,2001 ( 4) .  [4] 史小力,杨鑫辉 . 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成因与对策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 ( 4) .  [5] 黄希庭,郑泳等 .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 张金彦,王进军。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M]. 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7] 陈思 .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J]. 中国市场,2013 ( 25) .  [8] 张爱芳 .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分析[J]. 中国市场,2012 ( 44) .  [9] 张爱芳 .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健康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2012 ( 4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4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