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大学生自杀态度的构成特点与相关因素

时间:2015-12-20 19:01:03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自杀,一个敏感且沉重的话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活中极具悲剧意义、令人努力探索和试图解决的心理问题.随着 2003 年 9 月 10 日世界第一个预防自杀日的诞生,标志着自杀已经成为健康心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1]. 有研究者发现,自杀态度在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和

  自杀,一个敏感且沉重的话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活中极具悲剧意义、令人努力探索和试图解决的心理问题.随着 2003 年 9 月 10 日世界第一个预防自杀日的诞生,标志着自杀已经成为健康心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1].

  有研究者发现,自杀态度在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和行为产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了解大学生对自杀的认识和态度,并找出大学生自杀态度的构成特点与相关因素,对于教师在大学生中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自杀预防和自杀危机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 一) 对象

  本研究以淮安五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 21. 39 ±0. 05; 共发放问卷 700 份,收回问卷675 份,其中有效问卷 641 份,包括男生 312 人,女生329 人.

  ( 二) 调查工具

  1. 人口统计学特征情况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学历、专业、性别、年龄、年级、生源、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有失恋经历、是否有性经历、性格、压力程度、对专业的满意度、对将来的感觉、主观幸福感受、消极感受状况、是否有安全感、是否目睹或亲身经历家庭暴力行为.

  2. 心理问卷组成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 QSA)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ASLEC)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个人评价量表( PEI) 和应付方式问卷( TCSQ)[2].

  ( 三) 统计方法

  运用 SPSS 15.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对QSA 的 4 个维度与其他维度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

  二、结果

  ( 一) 对人口统计学特征情况进行方差分析比较

  结果显示,在个人基本情况的维度上,大学生自杀态度在城乡之间、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性格以及不同压力等方面没有差异,其他方面则存在一些差异.在学历层次上,本调查面向本科院校和大专院校,其中本科生 474 人、专科生 167 人; 调查结果显示,本、专 科 大 学 生 在"对 自 杀 者 的 态 度"( P =0. 007) 、"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 P = 0. 004) 和"对安乐死的态度"( P =0. 001) 三个方面达到显着性差异,本科生在此三项上的得分均高于专科生,说明本科生在这三个维度上比专科生持有更强烈的反对意见;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 P =0. 004) 、"对自杀者的态度"( P = 0. 013) 、"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 P =0. 001) 方面达到了显着性差异,文史类和经管类大学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理工类、农医类及艺体类大学生,说明文史类和经管类学生在这三个维度上比其他专业学生持有更不赞同的观点; 性别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 P =0. 000) 和"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 P = 0. 007) 两个方面达到了显着性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在自杀行为的认识和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上比男生更加否定和排斥.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 P =0. 000) 上达到了显着性差异( 表 1) ,大三学生得分高于其他年级,说明大三学生对自杀者家属持有更加排斥和歧视的态度.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对安乐死的态度"( P= 0. 025) 方面达到了显着性差异,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比健全家庭更加认可安乐死; 是否有过失恋经历在大学生"对自杀者的态度"( P =0. 006) 方面达到了显着性差异,有过失恋经历的学生更加理解和认可自杀者; 是否有过性经历在大学生 "对自杀行为的认识"( P =0. 041) 方面达到了显着性差异,有过性经历的学生更为肯定自杀的行为; 不同专业满意度的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的认识"( P =0. 002) 方面达到了显着性差异,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更加理解和肯定自杀行为的性质; 对将来不同感觉的学生在"对自杀行为的认识"( P =0. 000) 方面也达到了显着差异.

  不同主观幸福感的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 P =0. 000) 和"对自杀者的态度"( P = 0. 011) 两方面达到了显着差异,幸福感强的学生在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自杀者态度上持有反对和否定的观点; 消极感受的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 P =0. 000) 、"对自杀者的态度"( P = 0. 020) 和"对安乐死的态度"( P =0. 000) 等方面达到了显着差异,经常有消极感受的学生在"对自杀者的态度"和"对安乐死的态度"上持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有无安全感、是否目睹或亲身经历家庭暴力的学生在"对自杀行为的认识"( P =0. 000) 方面达到了显着差异,没有安全感和亲身经历家庭暴力行为的学生更为理解和肯定自杀行为的性质.

  ( 二) 自杀态度( QSA) 与生活事件( ASLEC) 的相关分析

  从自杀态度( QSA) 与生活事件( ASLEC) 各维度得分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 表 2) ,调查对象在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与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因素上都达到了负相关; 对自杀者的态度和健康适应因子方面达到了正相关; 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与受惩罚因素达到了正相关.

  ( 三) 自杀态度( QSA) 与社会支持( SSRS) 的相关分析

  由表 3 可知,调查对象在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主观支持因子和支持利用度方面达到了正相关,对自杀者的态度与社会支持总分达到了负相关,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主观支持因子和支持利用度达到了负相关,对安乐死的态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客观支持因子和支持利用度达到了正相关.

  ( 四) 自杀态度与个人评价 ( PEI) 、应付方式( TCSQ) 的相关分析

  由表 4 可知,调查对象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与个人评价、积极应付方式呈正相关; 对自杀者的态度与个人评价呈负相关、与应付方式呈正相关,对安乐死的态度与个人评价呈正相关、与消极应付方式呈负相关.

  三、讨论

  自杀思想的偶然体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存在学历、专业、性别、年龄、年级、家庭结构、是否失恋,是否有性经历、对专业的满意度、对将来的感觉、主观幸福感受、消极感受状况、是否有安全感、是否目睹或亲身经历家庭暴力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教师既要关注特殊学生,比如单亲家庭、有失恋或性经历、对专业不满意、对将来持有消极态度、没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学生,也要关注特殊阶段的学生,比如大三年级的学生,究其原因在于大三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各种适应后,面临毕业与考研或就业的焦虑,因而对自杀持有认可的态度,自杀意念高.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存在相关[3].生活事件是应激源,指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的总和.调查显示,生活事件中的各因子与不同维度自杀态度呈显着差异,说明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方面都是影响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因素.

  对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危机源,以便有针对性的切断和干预.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与社会支持存在相关.社会支持是决定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是个体所拥有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社会支持度越高,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越低,说明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大学生自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给予处在心理危机期的学生一定的援助,并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 相反,如果大学生没有处在一个高密度的社会支持网络,就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甚至因为缺乏相应的支持而出现自杀行为.因此,教师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利于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帮助大学生成功度过危机.

  自杀态度与个人评价( PEI) 、应付方式( TCSQ) 也存在相关.个人评价主要是用来评定自信的程度,自信与否直接影响个人的自杀态度.应付方式主要指不可避免出现的各种压力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影响.

  但是,相同的压力水平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别,这种影响差别主要取决于个体的应对方式,个体采取消极或者积极的应付方式都会影响他的自杀态度.因此,教师应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来面对他所遇到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钱玉燕. 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2]汪向东. 中国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2.

  [3]刘玉娟,等. 唐山市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9) .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