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研究内容与展望

时间:2015-12-20 19:30:54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标志,人们借助语言进行日常交际、交流思想、建立社会关系等。而人类的心理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心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拥有语言。心理语言学作为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边缘学科,以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然观察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标志,人们借助语言进行日常交际、交流思想、建立社会关系等。而人类的心理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心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拥有语言。心理语言学作为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边缘学科,以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然观察、实验和统计等方法,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儿童是怎样学习语言的,人们是怎样理解语言的,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其中语言理解与产生属于一个领域,叫做实验心理语言学。语言习得是另一个领域,叫做发展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自上个世纪 50 年代诞生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对言语机制的深入探讨和对语言与人脑关系的有效研究,心理语言学产生了一次飞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神经语言学,使语言学研究有了更为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不仅推动了理论语言学的发展,同时也对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使语言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心理、语言教学、言语缺陷的诊断和治疗、电子计算机的语言识别等人工智能的领域。本文简略地谈谈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方向。

  二、产生与发展

  1. 语言的早期心理研究心理学家对语言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冯特所发表的 《民族心理学》 一书,该书是以对言语的分析、对语言的本质研究为基础的。之后,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首次把个体发展作为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心,根据每日记载的其儿子头三年的语言发展的材料,于 1881 年编写出版了 《儿童心理》 一书。

  继普莱尔之后,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夫妇又发表了 《儿童语言》 一书,书中详尽记录了他们三个孩子的学话实录。1924 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他的 《社会心理学》 一书中,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对语言学习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期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智力发生和发展的角度衡量语言,发表了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一书。另一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也于 1934 年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版了 《语言和思维》 一书,提出了内部语言问题。此外,达尔文、狄德曼以及我国着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教育学家陈鹤琴等都对儿童语言发展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虽然这一时期的研究都是针对儿童心理学的范畴,而且由于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使许多心理学家只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变化,忽视了语言内部机制和心理过程的探讨。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为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阶段心理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正是语言学的结构主义和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盛行的时期,这一时期,语言学界的代表是布龙菲尔德,心理学的代表是斯金纳。他们两人所持有的关于语言和心理的关系的观点截然不同。继二人之后,美国结构主义心理语言学家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中介理论,即刺激---中介过程---反应。中介过程包括内化了的非言语反应和产生这类反应的自我刺激作用。在两种理论的双重影响之下,很多心理语言学家运用刺激---反应论的观点去观察人类语言现象,认为言语行为只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逐渐形成的。50 年代也被称为心理语言学的形成时期。到了 60 年代,心理语言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心理语言学家根据计算机中的信息处理理论研究语言的记忆和理解,使心理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结合在了一起。这一阶段,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对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1957年 他出版了 《句法结构》 一书,提出了转换生成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①第一语言模式时期;②标准理论时期;③扩展标准理论时期。提出了创造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区分,假设演绎研究方法的应用以及儿童语言的天赋假设等重要理论。由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以句法为核心,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重视句子意义上的心理语言学分析,语义问题也逐渐成为了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到了 70 年代和 80 年代,心理语言学研究逐渐倾向认知的观点,认知学派与乔姆斯基的理论存在着很大分歧。在语言能力的看法上,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指个体内在的语言知识,而认知学派认为语言能力还应包括诸如情境知识在内的有关外部世界的其他知识的能力。在语言获得方面,乔姆斯基主张“遗传决定论”,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遗传只是认知的条件,儿童运用一系列的认知策略来积极学习成人的语言。

  三、研究内容

  1. 语言理解语言理解,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听话人把接收到的语音映现为语义的过程,即听话人会无意识地把所理解的东西进行处理。因此,语言理解除了建立意义过程外,还有一个意义的使用过程。语言理解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感知、词汇提取、句子加工和语篇理解。

  语言感知最早的研究手段是用声音记录仪记录和分析语言的输出信息的,当前最新的研究手段应属摄影摄像技术,人们用该技术记录发音的动态变化。而在语言感知的条件方面,语境是影响其最为重要的条件。在语言信号产生方面的研究,大都与声学特征、元音和辅音的听辨相关。对语言感知影响最重要的领域是言语感知模型的研究,即肌动模型、合成分析模型、模糊逻辑模型、交股模型和规矩模型。

  词汇提取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词的基本元素、心理词汇的研究方法、影响词汇的提取和组织的因素和词汇提取模型等四个方面。

  句子加工的过程是多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复杂结合,涉及到句法加工、句子分解模型、语言加工与记忆等领域。其中句法加工在语言理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句子分解的研究方面,利用句子分解模型研究模糊语句的理解方法是研究语言理解的一大手段。句子记忆在正确理解语句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感知策略、非转换策略、表层结构分析和灌肠机理论已成为句子加工的四个主要模型。

  根据语用学的观点,语言的含义要从语境来研究话语的交际意义,而不是只研究语言内部系统的意义,会话含义理论、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等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语言理论。语篇理解也成为心理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就语篇记忆而言,命题和推理成为研究的中心,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语篇理解对语篇记忆有很大的帮助。在语篇处理方面,语篇处理模型是语篇理解所研究的中心内容,包括语境模型、连接主义模型、建构与结合模型等。

  2. 语言产生语言产生过程包括说话者选择和确定自己的意图,把思想转化为内部语言代码,并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言语产生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受谈话规则制约的过程。在语言单位的研究中,主要通过人们在音素、语音、单词、词素和短语等五个方面的语言行为来研究言语的产生过程。

  语言产生的实施阶段靠发音器官 (声带、鼻腔、肺部等) 的活动,言语产生过程中,包括参加人数、话题、轮换顺序和时间等要素。研究还显示,人们在说话时有自我监控的能力,可以及时对语言产生时所出现的错误加以改正。产生的形式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与口语产生不同,书面语的产生还包括重写和修改等过程,书写过程中,作者可以阅读自己正在书写或已经写过的内容。

  在语言产生的研究中,语言失误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语言失误可能发生在语言产生的不同阶段,包括语音、句法、语义等。Freud 认为,通过研究语言失误的特征和起因,可以更加了解语言产生的一系列过程。口误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转移、互换预期、持续、添加、减少取代和混合等。

  在口语产生方面,目前有四个传统的言语产生模型:弗洛姆金模型、加勒特模型、波克和莱沃尔特模型和戴尔模型。书面语产生方面有海斯和弗劳尔的书面语产生模型,书面语产生通常来说是一种问题解决方式,包含三个主要特征:任务环境、长时记忆成分、工作记忆成分。另外,随着第二或更多语言的盛行,也有心理语言学家开始研究双语或多语语言产生的条件及模型。

  3. 儿童语言习得语言习得是在儿童身上完成的,也叫做发展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儿童在第一语言习得各个阶段的不同变化,并找出儿童语言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基础在语言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近年来,心理语言学家主要运用现代的科学实验方法来观察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各种观察表明:儿童开始学讲话的时间可能略有先后,但都经历过相同的发展过程。

  心理语言学家们把真正的言语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单词话语、双词话语、连接语法和递归语法。儿童早期词汇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然后是其他词类。一系列研究发现,不是词类,而是具体性或可成像性决定了词汇习得的先后顺序。并且在许多儿童的早期词汇的发展中,都经历过过度扩展词义的过程。

  从上述概括可以看出:儿童语言的发展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是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因此,要考察儿童语言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到两个因素:认知的复杂程度和语言形式的复杂程度。其中认知的复杂程度是有共性的,也就是说不管哪个民族的儿童,都会在基本相同的时间内发展起某种认知能力;但是语言形式的复杂程度却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两种语言有亲属关系,或者它们的某种语法形式的复杂程度大体相近,那么其习得时间就会大体一样,反之亦然。

  对于儿童在短短几年内就可以习得一种语言,各派的心理语言学家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包括:

  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和强化论、心灵主义的“内在”论、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论。各派之间热烈争鸣,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四、发展前景

  目前,尽管世界各国各语种的心理学家都以自己的母语为载体做了大量而实用的研究,但是迄今为止的研究大多数仍然是美国的心理语言学者以英语为客体所做的研究,并没有明显超出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研究的框架。特别是在“心智本质”和“语言理解”关系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而且心理语言学作为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本身就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被试的选择方面容易掺杂主观因素,做个案研究时容易以偏概全,许多语言学研究者缺乏心理学知识,心理学研究者同样也缺乏语言学知识,而且至今机器还不能够分析大脑的运作等。这些都使目前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举步维艰,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

  首先,心理语言学应该有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来指导实证研究。包括语言学、心理学、脑神经学、数学、统计学等,以及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语言环境等各种不同的实验调查方法。其次,心理语言学的一部分研究重点应该转移到语言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各类语言障碍,如自闭症儿童、聋哑儿童、痴呆症患者等,这不仅需要与语用学结合起来,也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最后,对于地区方言的研究也是心理语言学的一个研究方向,对于汉语词源的研究又叫做模糊语言学,虽然心理语言学在言语感知方面提到过模糊逻辑模型,但尚未对模糊语言的习得和感知做深入的探索,所以未来这也是心理语言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 新编心理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彭聃龄。 语言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赵亮。 心理语言学综述和展望[J]. 语文学刊,2014(5)。  [4] 俞如珍。 心理语言学的兴起、发展和现状[J]. 山东外语教学,1994(2)。  [5] 王德春。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J]. 应用心理学,1982(3)。  [6] MLEHAELK,TANEIHAUS. 心理语言学概述[J]. 桂诗春,译。 国外语言学,1991(1)。  [7] 汪福洋。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8] 钟艳萍。 语言学中的心理学传统[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  [9] 沈家煊。 心理语言学评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