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认知语言学三种基本研究路径探究

时间:2015-12-20 19:32:31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新兴的语言研究范式,其基本语言观是将语言看成是基于体验的认知加工的产物,是主客体不断互动的结果。其哲学基础是主客观经验主义或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等。心理学基础是基于建构论的心智主义、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新兴的语言研究范式,其基本语言观是将语言看成是基于体验的认知加工的产物,是主客体不断互动的结果。其哲学基础是主客观经验主义或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等。心理学基础是基于建构论的心智主义、连通论、互动论等。[1]16认知语言学是在不断反叛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Croft 和 Cruse 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三大语言假设是:语言不是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能、语法就是概念化和语言知识来自于语言使用。[2]1Lakoff 总结出认知语言学的两大承诺分别是:概括性承诺,即找出适用于语言各个层面的普遍原则和认知承诺,找出语言结构所反映的人类的普遍认知原则和认知规律。[3]39-74Ungerer 和Schmid 提出认知语言学的三种研究方法或研究路径分别是: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4]1-8以往对于认知语言学三种研究路径的分析多限于微观层面,缺乏宏观上的研究。本文将就认知语言学的三种研究路径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力进行分析。

  二、经验观及其分析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认为语言的形式结构和语言意义的生成及理解受人们经验的制约。语言是基于认知主体同客观世界互动体验,通过人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是主客体互动的结果。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受客观世界、社会文化、认知方式、概念结构等的影响。因此,语言的意义不是通过与客观世界的直接对应而得到定义的,而是基于认知体验的,具有体验性、可变性、动态性等特征。意义存在于人的心智之中,是主客体互动的产物。意义源于概念化和范畴化,概念化和范畴化过程也是基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体验的认知加工过程。个人经历会影响其对语言形式单位意义的识解。因此,意义的理解具有主体性,随着认知主体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不同民族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认知方式等的差异,对同一客观事物或客观现象,会具有不同的互动方式,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意义理解。例如对于“绵羊”这一客观事物及其相应的语言形式,生长在非基督教、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可能会具有以下概念意义或知识元素:草食动物、肉可以吃、毛可以卖、性格温顺等等。然而,对于生长在基督教国家的欧洲人来说,该语言形式不仅具有上述意义,而且还具有代指耶稣、基督徒的意义。社会文化不同,对同一事物的互动体验不同,对语言形式所包含的意义理解也就大不相同。

  即使在同一民族内部,不同地区的人由于生存环境、经验不同,也会形成对同一语言形式的不同理解。例如:对于“饭”这一范畴的蕴含意义,典型的北方人和典型的南方人的理解是有不同之处的。北方人多以面食为主,“饭”自然是指面食,范畴的中心成员包括:馒头、包子、饼、面条等。

  而南方人习惯以米饭为主,“饭”这一范畴的原型意义之于典型南方人则多和大米及米制品有关,范畴典型成员包括:米饭、米粉、米线等。即使处于同一地区,不同的人由于其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知识结构、个人经历等因素的不同,对同一语言形式所表征的意义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比如:“水银”这一语言形式,在同一地区的小孩子、中学生、化学家等不同人群的头脑中所激发的概念意义是不同的。同一语言形式的表征意义,也会因其使用语境的不同而不同。例如:

  (1)你们北方人不吃饭吗?(笔者多次被南方人问到的问题) (2)咱们一起吃饭去吧?

  两句中的“饭”的所指意义是不一样的。(1)发生的语境是南方人对北方人不吃米饭的饮食习惯感到奇怪,故有此问。因此其中的“饭”,说话者所指的自然是“米饭”,属于“饭”这一原型范畴的子范畴;而(2)中的“饭”则是表泛指,用的是“饭”的概括意义。

  认知语言学体验观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范畴和范畴化、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等。

  三、突显观及其分析

  语言形式结构和语言意义的理解要受突显认知原则的限制。突显分为主观突显和客观突显。客观突显是语言使用者基于事物本身的突显性进行语言描述。而主观突显则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环境和交际目的等语用因素做出的具有主观选择性的语言描述。因此,主观突显一般情况下通常具有特定的语用意义。在对客观事物或事件进行语言表征时,必然要突显该事物或事件的重要区别性特征,而隐略其次要特征,这是语言的经济原则使然,也符合人的记忆和认知规律。所以,语言形式结构和概念结构是不同构的。语言形式单位只能提供一个入口,以激活我们头脑中所储存的复杂的概念结构。例如:“电脑”,这一语言形式所表征的概念意义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器,可以进行数字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并且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智能电子设备。”这么复杂的概念结构,限于语言的经济性和人的记忆规律,我们不可能把每个方面都表征出来。“电”和“脑”的组合用来表征这一概念,分别突显了“电脑”的范畴归类和其类似于人脑的智能特性。

  认知语言学突显观作出了图形与背景的区分,Talmy最早把心理学中的图形和背景分离理论应用到语义分析当中,其认为:在图形-背景结构中,作为某一情景中的图形的物体吸引了最主要的注意力,其特点和命运是我们所关心的焦点,然而背景则处于注意力的边缘位置,充当参照体,用于突出图形的特点。[5]12-13当我们观察某一物体或某一场景时,获得最多注意力的部分或物体是图形,充当着语言描述的中心角色。而最少被关注甚至习惯被忽略的物体的部分或场景的物体叫背景,是语言描述的次要部分。对应在基本的句法结构中,图形对应于句子的主语成分,背景对应于宾语成分或其他成分,谓语用来表述图形和背景的关系。

  (3)a.小明在湖南师范大学学习。

  b.湖南师范大学是小明学习的学校。

  在传统客观语义学中,这两个句子的语义是完全等值的,可以做同义替换。但用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来分析的话,两句的意思是有很大差别的。a句中,受到突显的是主语小明,小明作为图形或侧面被前景化了,受到了说话者的最多的注意力,说话者也希望受话者能做出同样的心理反应。而湖南师范大学充当背景或基底,被背景化了,目的是用来突出图形或侧面。b 句则刚好相反,湖南师范大学被放到句法主语的位置,因此被前景化了,小明则被背景化了。

  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和介词的多义研究等。

  四、注意观及其分析

  语言形式结构和语言意义要受注意认知机制的限制。在人们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中,经常可以看到注意观在其中的作用。注意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主观注意,即语言使用者从某种视角的个人选择注意,另一种是客观注意,即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凸显所引起的语言使用者的潜意识的常规注意。

  突显和注意常常具有一致性。主观突显必然会引起语言使用者更多的注意。因此,对非凸显客观事物的经常性地主观选择性注意,从历时上看,可能会使其获得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突显地位。

  我们日常交际所用的语言表述实际上反映了某一具体事件中最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那一部分。

  注意观中的重要理论是框架和视角。Fillmore 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将其视为一种概念结构或经验空间,与认知域相当,一个词语或任意认知单位都可能会激活其所涉及的一整套经验或概念知识结构框架。[6]

  所以,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是关于概念的经验被图式化的结果,是知识表征的基本方式。框架是动态的,框架内的元素随着客观世界和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不断刷新和改变。[7]5-10框架作为一种知识结构,是我们理解一个特定的词和一组相关词的基础,并且框架知识决定了词的语法搭配[8]222。框架是理解词语概念意义的先决条件的知识,是理解语言意义的基础。人们在言语交际时,就是基于头脑中存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框架知识结构来理解语言意义,实现交际目的的。视角就是在一个句子的表述中,通过句中的动词和句法结构的选择而体现出来的对某个事件或情景所采取的观察角度和叙述角度。

  (4)我点了份羊肉泡馍。

  这显然是个“餐馆就餐”框架。这个事件框架具有一系列的子框架。包括:进入餐馆、坐下、点餐、就餐、埋单、离开餐馆等等。上述例子是用了“餐馆就餐”事件框架的“点餐”子框架来表达整个事件的。其他的子框架事件都未被提及,也不需要被提及,因为根据人们的经验以及图式知识,再结合语境,完全能推导出缺省信息。

  (5)a.我借给他 100 元钱。

  b.他借了我 100 元钱。

  这两个句子描述的是同一个事件。区别之处在于对同一事件描述时所采取的视角。从 a 句中的动词“借给”和所采取的句式结构,可以看出此句是从借出者的角度来描写该“借钱”事件的。而通过观察 b 句的动词“借”和所采用的句式结构,可以看出 b 句是从借入者的视角来描写该事件的。视角的不同选择代表了认知主体对同一情景的不同识解和概念化方式,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和语义结构的差异。视角的选择是和突显紧密相关的。

  选择某一视角,是为了突显某些信息,从而达到说话人的交际目的和语用效果。

  认知语言学注意观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框架、脚本和视角理论。

  五、结语

  本文结合现实语言材料对认知语言学的三种主要研究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三种主要研究路径,经验观、突显观、注意观对语言现象的各个层面均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把握好这三条研究路向,有利于从宏观上更好地了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任务等重要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与解释语言现象。由于本文分析的语料有限,因此本文的结论未免存在局限性,有待于后期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6.

  [2]Croft,W.&Cruse,D. Cognitive Linguistics[M].CUP,2004:1.

  [3]Lakoff,G. 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 Is AbstractReason Baesd on Image Schema? Cognitivelinguistics,1990,(1):39-74.

  [4]Ungerer , F.& Schmid. H. An Introduction toCognitive Linguistics [M].London: Longman,1996:1-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