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流动儿童疏离感受问题的提出

时间:2015-12-20 20:01:32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3 问题的提出 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疏离感在过去学者对其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以及与人际关系、家庭和人格认知等因素的关系等方面。目前,针对中学生疏离感的研究还很少,大部分都集中在小学和大学。 通过对流动儿童

  3 问题的提出

  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疏离感在过去学者对其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以及与人际关系、家庭和人格认知等因素的关系等方面。目前,针对中学生疏离感的研究还很少,大部分都集中在小学和大学。

  通过对流动儿童作为被试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对较少的。但是不难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流动儿童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与父母沟通的欠缺、隔代监护的弊端以及青春期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等因素对流动儿童成长将产生影响。疏离感也就开始在流动儿童的心里弥漫开来。但是针对疏离感对流动儿童的作用机制以及流动儿童疏离感的形成的研究是较少的。

  本研究比较了流动儿童疏离感的人口学特征变量的差异,同时考察了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疏离感的作用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一些结论,以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点参考。并探讨关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疏离感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儿童之间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就是友谊,也正是因为友谊的存在,才能保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青少年自尊、抑郁、自我价值感、焦虑乃至成年期的社会适应等都和其友谊质量都有着较高的相关,友谊质量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乃至生命全程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流动儿童定义为,户口在原籍,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学习、生活的 6-14 周岁的孩子。由于父母亲感情投入的欠缺,对流动儿童的发展而言显然是一个不利因素。但其实,不利的环境与不良的后果之间并非必然,通过保护性的因素是可以缓解不利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的。

  疏离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弥漫性。疏离感可能发生在个体的不同年龄段(赵明旭,张丽锦,左亮霞,盖笑松等,2011)研究了农村初中生的疏离感状况,他们所选取的农村初中生的被试的疏离感的总均分为 3.72 分,在 3 个二阶维度的测量上,从低到高依次是人际疏离感、社会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而且还发现,农村中学的自尊和主管幸福感是可以通过疏离感的各维度来负向预测的。刘旺(2005)选取听力障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了研究,发现听力障碍的中学生的人际疏离感、社会疏离感、环境疏离感依次升高;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城市子女,其疏离感也是存在显着差异。黄海、邱欣红(2010)以贫困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研究,发现普通学生的疏离感显着低于贫困大学生,且高低分组疏离感的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城乡、年级、情感行为的控制对疏离感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疏离感是有着普遍性的,但即使如此,个体对于疏离感的感受也还是明显存在差异的。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友谊对于缓解疏离感是有着非常积极地作用的。而儿童的社会交往的影响的最直接因素也就是情绪智力。同伴对一个儿童的接纳程度越高,也就说明其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越好,在引发消极情绪的同伴冲突情境中,使用建构性调节策略与同伴接纳有正相关,而非建构性调节策略(如发泄、回避、攻击等)与同伴接纳有负相关(Eisenberg 等,2001)。看来,疏离感会受到来自同伴关系(友谊质量)所传递来的情绪智力的积极影响。另外,疏离感过强,会导致个体感受到寂寞和挫折,甚至直接对身心健康造成威胁,产生厌世情绪。

  疏离感存在稳定性与情境性的特点,而儿童却可以通过友谊来抵制疏离感,没有友谊支撑的儿童,即使平时有着良好的人缘,很受喜欢和欢迎,但依旧会存在深深的疏离感,由此可见,疏离感是可以通过友谊质量来预测的。

  但是友谊性质的不同对疏离感的预测也是存在分歧的。情绪智力与疏离感的关系可能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同伴对儿童的接纳程度和儿童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呈正相关的;在引发消极情绪的同伴冲突情境中,使用建构性调节策略可能提高同伴接纳,而使用非建构性调节策略(如发泄、回避、攻击等)则可能降低同伴接纳。由此推断,疏离感可能会受到来自友谊质量所传递的情绪智力的间接影响。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情绪智力的核心,具体表现为情绪认知、情绪激励、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和情绪反省。在平时,因为疏离感是一种负性情绪,所以会经常被情绪管理加以控制。由于情绪智力和疏离感的关系的研究还很少,所以二者的关系也无法判定。综上所述,情绪智力才被引入到本研究中, 并将其放入到友谊质量和疏离感的关系研究中,在对流动儿童的疏离感进行系统的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深入探索友谊质量、情绪智力影响其疏离感的内在机制。本研究在上面这些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假设:

  1.流动儿童孤疏离具有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2a.流动儿童友谊质量与疏离感相关显着;2b.流动儿童情绪智力与疏离感相关显着;2c.流动儿童友谊质量在情绪智力和疏离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本研究假设模型图为:【1】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通过研究流动儿童的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添砖加瓦。

  其次,情绪智力体现了个体对情绪的控制和认知能力,友谊质量反映了伙伴关系。

  本研究将揭示情绪智力、友谊质量和疏离感之间的关系,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疏离感的研究,而且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指导和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3.3.2 实践意义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童年期伙伴关系对人格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针对流动儿童疏离感开展的研究探讨了情绪智力与友谊质量对疏离感的作用机制。从实践角度来看,将为心理拓展和训练,以及学校关于流动儿童的教育和指导提供思路。有效指导其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提高友谊质量的策略和方法将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和培训也有据可依。

(温馨提示:查看本篇硕士论文其他章节,请浏览本页面左侧←【论文目录】导航)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5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