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20:07:51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选取苏州地区某综合性重点高等院校在校学生 900 人,施测熊婕、周宗奎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收回有效问卷 822 份,问卷回收率 91.33%。 按照自愿原则选择得分高于平均分的 36 名学生作为被试,分别来自教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选取苏州地区某综合性重点高等院校在校学生 900 人,施测熊婕、周宗奎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收回有效问卷 822 份,问卷回收率 91.33%。
按照自愿原则选择得分高于平均分的 36 名学生作为被试,分别来自教育学院、医学院、社会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其中对照组 20 人(男生 4 人、女生 16 人),实验组(即内观认知体验组)16 人(男生 4 人、女生 12 人),在内观过程中,有三名内观体验者因个人原因在中途退出研究,最终实验组共有 13 名有效被试(男生 3人、女生 10 人)。所有研究对象之前都从未参与过与内观有关的任何课程、培训或体验。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法
问卷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根据要求被调查者回答问题形式的不同,问卷法主要有 6种类型:自由叙述式、多重选择式、是否式、评定量表式、确定顺序式、对偶比较式。本研究所采用的问卷主要为评定量表式。
2.2.2 访谈法
访谈法是以口头形式根据受访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的信息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本研究采用访谈法中的半结构式访谈,即事先准备一个访谈大纲,然后在提问的同时鼓励受访者提出自己的问题,且可以根据访谈的实际情况对访谈程序和内容做出必要的调整。
2.2.3 相关研究法
相关法是一种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与紧密程度的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包括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一个变量值的增加(或下降)伴随着另一个变量值的增加(或下降),则这个关系称为正相关;如果一个变量值的增加(或下降)伴随着的是另一个变量值的下降(或增加),则这种关系称为负相关。这种正负表示的是相关的方向,而不是其强度。
2.3 研究工具
2.3.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Addiction Tendency Scale, MPATS)
MPATS 是由熊婕、周宗奎等人(2012)参照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手机的研究成果,借鉴网络成瘾的相关知识,依据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经过访谈、预测、正式施测,最终确定的具有较好代表性项目的正式量表。本量表共 16 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实际情况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进行 5 级评分,量表共分为 4 个维度: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戒断症状维度指在没有使用手机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突显行为维度指手机的使用占据了个体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维度是指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心境改变维度则是指由于使用手机所造成的情绪变化。手机成瘾倾向总分由四个维度的分数相加而成,总分越高表明手机成瘾倾向的程度越严重。总量表的 Cronbachα系数为 0.83,4 个因素的α系数分别在 0.55-0.80 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 0.91,4 个因素的重测信度为 0.75-0.85。
2.3.2 其他相关心理因素量表
为了探究哪些心理因素可以预测手机成瘾倾向,本研究根据以往的研究调查选取了以下量表(汪向东等,1999):
2.3.2.1 焦虑和抑郁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由华裔教授 Zung 于 1971 年编制。量表由 20 个项目组成,每题按最近 1 周以来相应症状发生的频率(很少、有时、大部分时间、绝大部分时间)进行 4 级评分,其中有 15 项是正向记分,5 项是反向记分。将 20 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 1.25 以后取整数部份,就得到标准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 标准分的分界值为 50 分,其中 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 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由 Zung 于 1965 年编制的,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量表包括 20 个条目,每个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每题按最近 1 周以来相应症状发生的频率(从无或偶而、有时、经常、总是如此)进行 4 级评分,20 个条目中有 10 项是正向记分,10 项是反向记分。20 个条目分别反映了抑郁状态 4 组特异性症状: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将 20 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 1.25 以后取整数部份,就得到标准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 标准分的分界值为 53 分,其中 53—62 分为轻度抑郁,63—72 分为中度抑郁,72 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2.3.2.2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发课题是由以沈德立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提出的,此课题是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我国成年人人格发展的规律和社会文化特点,进一步界定心理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基本概念,确定我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并编制我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此测评系统包括 10 个量表:中国成年人自我概念量表;中国成年人人际素质量表;中国成年人情绪性量表;中国成年人坚韧性量表;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中国成年人认知风格量表;中国成年人应对风格量表;中国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中国成年人生活信念量表;以及中国成年人社会期许性量表(梁宝勇,2012)。在本研究中采用其中的中国成年人自我概念(self-concept)量表、中国成年人人际素质量表、中国成年人情绪性(emotionality)量表三个量表。
中国成年人自我概念量表为一般自我概念的测量工具,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教授(2012)负责组织编制。量表共 43 题,由积极性、清晰性、悦纳性、调节性四个维度组成,每个题目从“几乎完全不符合”到“几乎完全符合”进行 4 级评分。积极性维度指个体对自身现状有积极正向的评价;清晰性维度指个体对其自身的现状有清晰一致、客观准确的认识;悦纳性维度是指个体对自身现状特别是自身不足之处的接纳和认可程度;调节性维度则指个体对负面消极评价的积极调节能力。43 题中有20 题为正向记分,23 题为反向记分,总分为各分量表得分之和,分数越高代表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越好,自我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越高。
中国成年人人际素质量表由天津师范大学白学军教授(2013)负责组织编制,所涉及的人际健康素质聚焦于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量表共 30 题,包括合群性、亲仁性、利他性、共情性和友善性五种人格特质,每个题目从“几乎完全不符合”到“几乎完全符合”进行 4 级评分。合群性特质是指个体乐于主动接近他人、善于与人相处;亲仁性特质指个体更愿意与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为友;利他性特质指个体愿意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共情性特质是指个体能理解和体谅他人、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感受;友善性特质则指个体积极乐观、与人为善。30 个题目中有 22 题为正向记分,8 题为反向记分,总分为五个维度得分之和,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人际健康素质越好,更善于与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国成年人情绪性量表由北京大学洪炜教授(2012)组织编制。量表共 27 题,由愉悦性、镇定性、表达性三个维度组成,愉悦性是情绪内容层面,指平时以积极情绪为主、乐观愉快、精力充沛;镇定性是情绪强度层面,指个体较少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受到刺激时能够保持冷静且能较快恢复;表达性是情绪表达层面,指善于表达情绪、能与人分享感受。每个题目要求被试根据自己最近六个月的实际情况从“几乎从来不”到“几乎总是”进行 4 级评分。27 个题目中有 13 题为正向记分,14 题为反向记分。总分为各维度分数之和。
2.3.2.3 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SES 由 Rosenberg 于 1965 年编制,该量表最初是设计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现已被广泛应用,是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感受的直接估计。量表分 10 个条目,每个条目从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进行 4 级评分,10 个项目中有 6 项是正向记分,4 项是反向记分,总分 10—40 分,分值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
2.3.2.4 社会交往相关量表
除了上文介绍的中国成年人人际素质量表外,本研究还选用了人际容纳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这两个与社会交往相关的量表。
人际容纳包括容纳他人与被他人容纳,容纳他人量表由 Fey 于 1955 年编制,量表共 20 个条目,每题按照实际频率从“几乎总是”到“几乎没有”进行 5 级评分,20 个条目中有 15 项为正向记分,5 项为反向记分,总分为 20—100,得分越高,容纳程度越高,越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被他人容纳量表分越高,与他人相处越融洽。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是由 Zimet 等人编制的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量表共 12 个条目,每个条目从极不同意到极同意进行 7 级评分。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社会支持总分由 3 个分量表的分数相加而成,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分数越高,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好。
2.4 研究实施过程
研究思路:文献查找、理论分析→设计干预方案及评估方案→施测、干预、分析。
研究过程:
2.4.1 前测阶段
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验,测评工具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自尊量表、人际容纳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2.4.2 分散内观认知疗法对实验组进行干预
实验组进行分散内观认知疗法的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2.4.2.1 干预方法
内观疗法的形式主要有集中内观、分散内观、一日内观、记录内观、通信内观、行动内观等等,其中集中内观和分散内观较其他内观疗法应用更为广泛。经典内观疗法主要采用“集中内观”的方式进行。集中内观的过程中要求内观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在与外界环境、日常生活隔离的情况下,进行为期一周的内观体验。由于集中内观对地点和时间有严格的限制,在学校教育背景中很难进行,所以本研究采用分散内观的方式,对实验组进行分散内观认知疗法的干预。
干预开始前首先向内观者介绍干预的整体安排,使其对内观认知疗法的原理和要求完全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采用毛富强编印的《内观认知疗法指导手册》(第十五版),并在操作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修改,以此规范和记录干预全过程。内观开始后每周进行 2-3 次内观体验,在三周内共进行 6 次内观,每次内观体验分为四个小的阶段共 3-4 小时。在内观前应事先设定内观思考的内容和对象,内观过程中按照内观设置的三项目进行思考并向面接者报告上一阶段回忆的事件和感受,面接者不做过多的干预和评述,仅指引内观者下一阶段内观的对象和相应年龄阶段,所有过程完全由内观者自愿完成内观体验,并自觉按照内观的要求进行内观。内观体验结束后,请内观者把内观的心态带入日常生活中去感受生活(束梦,2013)。
2.4.2.2 干预环境
本研究选取学校团体心理咨询室,用布帘隔出 6-7 块独立的区域可供 6、7 人同时进行内观体验。每个独立的内观区域内准备有纸笔、桌椅等内观所必须的物品,内观者在此空间内自由活动以静坐为主,除必要的饮水、入厕以外不做与心理治疗无关的任何事情,自觉关闭手机,不得读书看报听音乐,不与其他人交谈等。
2.4.2.3 干预内容
内观者按照与指导者讨论确定的对象、主题和内容进行认真回忆。每次回忆以个人成长每 3-6 年为一个阶段,按照内观三主题——“对方为我做的,我为对方做的,我给对方添的麻烦”来回忆发生过的具体事件。在内观的过程中,遵循“进入情景,重温自我,换位感受,察觉感悟”的内观层次。
在第三次内观中增加生活费计算,即计算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各项生活费用,包括食宿费用、置装费、学杂费、娱乐费用等,以粗略的估计父母为了养育自己共花费的费用;在第四、五、六次内观中增加非理性认知的识别与矫正,采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贝克认知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识别自动式思维,即回忆自己内观过程中出现的符合自动性思维的具体事件,当下的负性情绪,进而识别出自动式思维。
然后识别非理性认知,即回忆自己内观过程中出现的符合常见六种非理性认知(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泛化、夸大或缩小、双极式思维、个人化)的具体事件,最后是纠正非理性认知,即列举内观中回忆出的与非理性认知相反的具体事件,事件数量为符合非理性认知事件的 3-5 倍。
具体内观认知体验安排如下:
2.4.3 后测阶段
在分散内观认知体验全部结束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员进行测评,测评工具同前测相同,以评估内观干预后手机依赖状况以及相关心理状况。
2.5 数据处理
运用 SPSS 18.0 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输入 SPSS 数据库。所用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独立样本 t 检验和配对样本 t 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通过对干预组干预前后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的配对样本 t 检验来确定干预前后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及哪些指标有差异,以及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各量表总分的差值和各因子分的差值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确定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进而评价内观认知疗法的心理干预效果。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手机成瘾倾向指标为因变量,以相关心理变化指标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手机成瘾倾向的独立因素。
(温馨提示:查看本篇硕士论文其他章节,请浏览本页面左侧←【论文目录】导航)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6022.html
下一篇:两组手机成瘾干预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