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人格心理分析:我们为何总是拖延

时间:2019-06-12 11:45:04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摘要:以某次心理测验为引子,呈现了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见的做事拖延现象。以人格中的气质类型为研究的突破口做心理分析,紧密结合研究者鲜活的现实体验,深入剖析你粘液质的典型特点,所有这些都集中指向拖延症,直击内心深处。通过自问与建议,立足

  摘要:以某次心理测验为引子,呈现了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见的做事拖延现象。以人格中的气质类型为研究的突破口做心理分析,紧密结合研究者鲜活的现实体验,深入剖析你粘液质的典型特点,所有这些都集中指向拖延症,直击内心深处。通过“自问与建议”,立足当事人的视角自省几个关键因子,以求获得感悟与升华;通过“思考与讨论”,尽力以辩证的观点试图还原“拖延”相关元素的黑白面,赋予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拖延;人格;气质;粘液质;完美主义

人格心理分析:我们为何总是拖延

  在一次心理辅导的课堂测验中,让大学生们用15 分钟写出20个“我是谁”,因为要记成绩,学生们做得特别认真。教师只说明材料不对外公开,要求写出真实的自己,不刻意美化。至于具体写什么,内容方向没有做任何提示。结果在181份作业中发现,竟然有34人直接列出自己有小小的或严重的拖延症,另有55人提到跟拖延相关相近的现象。这个比例实在是不低。如果改为“你有没有拖延症状?”的问卷题目,估计会有更高的占比。

  一、记述与分析

  “我是自己眼中有严重拖延症的人,做事总是慢吞吞,从来不会着急。”“我沉着冷静,脾气很好,爱附和,主见较少,遇事犹豫,办事拖延。”“我做事认真仔细,但有点拖延症的倾向,计划很难实施。”“我是一个很懒的人,所有的事不拖到最后不会去做。”“我追求完美,导致拖延。”“我有拖延症,因为我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但总是最后一天完成任务的状态让我抓狂。” “我有严重的拖延症,有自知但无法自治。”“我是拖延癌晚期,没得救了。”……这些都是来自学生作业中的原话,描述了各自拖延的状况,并联系到追求完美、遇事犹豫、慢性子和懒惰等因素,有的道明已经严重到难以救治的程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校大学生的拖延现象具有样本意义,在此只是作为引子,相关分析研究并不单单指向该群体,注重普遍意义,而非特别意义。

  面对任务,为什么要拖延行动?一般认为人因为懒惰而拖延。到底是不愿做,不敢做,不便做,还是不好做?回答各异。不过,从人格因素进行分析,不难找到答案。本文试图以人的气质类型为研究的突破口。气质,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个人与生俱来的个性特征,属于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禀性、脾气等含义相近。关于气质的研究自古就有,比较有影响的如“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活动特性说”等学说,其中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体液学说”最为著名,是心理学中流行的分类法。他认为人体内存在四种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黑胆),每种体液不同的占比决定了人的气质差异,以哪一种液体为主,就对应哪一种气质,由此形成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等四种气质类型,其中粘液占优势的人就属于粘液质。[1] 本研究认为,粘液质跟拖延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概括起来,典型的粘液质有这样一些心理特点:内向沉静不外露,多思多虑易纠结,优柔寡断慢性子,谨慎细致求完美,宽容自制有耐力,性情稳定难转移。大凡有拖延表现症状的几乎都可以从粘液质类型找到依据。

  1.不急不躁,性情迟缓。典型的慢性子和慢热型,不太容易热情起来,做事情需要一个过程才投入。日常的行动总是慢半拍甚至几拍。每当接到新的任务,思想上启动会慢一些,不是马上布置落实、说干就干、说办就办,更不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而是习惯于先在脑子里过一遍,在心里放一放,酝酿酝酿。比如找人联系工作事宜,不是立马拨电话,而是想想什么时候拨打比较合适,对方这时候是否正在用餐、开会、上课等等,常常因此错过了最佳时间点,恐怕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补救。在时间分配上,表现为先松后紧,也就是说,任务时限的前半段去忙旁的事情了,也有可能中途去参与别的相对轻松或愉快的事了,无暇顾及,等到时间过大半后才开始重视,将原本重要而不急的事情拖成了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随着完工期限的不断临近,工作中紧张忙碌的气氛不断增加,体验到更多的焦虑,充满负罪感,心情也变得焦躁起来,常常在最后的时限集聚洪荒之力赶制,临近新学期开学赶做寒、暑假作业的学生就是典型的例子。

  安静沉着,感受性低,性情迟缓,情绪不易外露,做事不愿声张。不喜欢做空泛的清谈,当众不会急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能,现实生活中比如当众发言、聚会唱歌等都不会抢先,哪怕对于个人、家庭或工作单位利好的事情也不会争先恐后。不急不急,再说再说,一拖再拖。平常做事会被家人、同事或身边的朋友催着做快点。说多了,当事人心里会反感别人说自己慢,自信心会受挫,有时也会试着去改进,但终究感觉节奏太快而难受,还是慢一点做比较舒服。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习惯于按部就班按计划走,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不适应突然变化的节奏,不喜欢变来变去,不喜欢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日常为人处世略显死板,说一不二,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的清正硬气会认死理,即使旁人认为其“书生气”或者迂腐而不加欣赏他却依然坚持。有明显守旧倾向,对于新事物不敏感,接受先进的事物比较迟钝也不太愿意,比如对于不断翻新的网络技术,不愿紧跟更新,能用则用,能过则过。

  2.反复思量,优柔寡断。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各方观点,内心充满矛盾。做事大多比较犹豫,时常想很多才会做出决策。偏向于外控型人格,容易受旁人的影响,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判,更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自信不足,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迎合他人,接受他人的想法。希望以此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认可,因此遇事往往思前想后,顾虑重重,忐忑纠结。因为害怕判断失误、处理不当而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给自己找借口推迟行动,养成了拖沓的习惯。相信总有一种正确的方法,跟人打交道或者说话办事,总是试图找到或者等到“合适”的时机,但往往是错失了机会,更没有了“良机”,又常常为没有完成任务而后悔。“能拖就拖的人心情总不愉快,总觉疲乏,因为应做而未做的工作不断给他压迫感,使之心力交瘁,疲于奔命。”[2] 另外,因为多思多虑,杂念杂想,导致休息不好,睡眠质量不高,白天精神状态不佳,头脑昏沉,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少慢差费。同样的时间,你勉勉强强完成一件事,别人可能做了两三件。这也是导致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别人考虑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经常顾及别人的需求,而放弃自己的需求和机会。“对于他人的需求十分敏感,往往比他人自己更了解;对于自己却不确定,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出现在某个地方或某个团队中。”[3] 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他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中获得被爱和被欣赏的感觉。愿意满足他人的需要,愿意自我牺牲,甘于为他人作嫁衣裳,甘于成就他人。说起高尚无私的境界不一定有,但是先人后己的思想的确常有。不管自己是不是忙着正事,只要别人有需求,就不会拒绝,更多时候可能是道义上或者礼节上的,可以不必做、不必到场,可他都想尽量兼顾,不想落下,不懂得取舍,把自己搞得很忙很累。也就是说,很多时间他是在忙乎别人的事,至于自己的事习惯于往后边推推,以后再说。久而久之,自己的任务越积越多,心理压力也会随之越积越大。

  3.认真细致,主次不分。实际上,不少拖延症者并非慵懒之人,而是勤劳之人,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问题在于做事不分轻重缓急,不懂时间的管理,往往用大量宝贵时间去做对于自己设定的主目标毫无价值的事,如同花很多钱买无用的东西。仔细分析起来,这种做法并不是因为当事人完全不懂或者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而是源于他做事过于认真细致的风格。对于那些原本属于应付性次要的小事,比如填个表格,做个评阅,交个心得体会,很多时候可能只作存档用的,却都当作重要的事来对待,同样做到细致完美,不放过一个细节。别人花一分力气够了,他却花费了三分五分力气甚至更多。你让他马虎一些差不多就行了,可他就是马虎不起来(诚如粗心马虎的人,你让他细致他就是细致不起来是一样的道理)。只见他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忙忙碌碌,却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表都被事务占满了,没能给快乐留空。这类人“劳模精神”型比业绩杰出型的更为多见。有一种陷入忘我状态的倾向,常常会忘记个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从而放弃真正的目的,放弃个人成就的机会,去做一些没必要的琐事。这恐怕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为他忙不过来,所以拖延。“如果你总是被一些琐事缠身,如果你总是无法拒绝,那你实际上忘记了自己最本质的需要。如果你能及时发现这一点,不要让你的习性控制你,那你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该把自己的注意力从那些并不重要的事情上移开,转身去关注你真正的需求。

  4.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容易分化出两极,要么不做,留待以后迟迟不肯启动,成为拖延者;一旦决定做了,就会彻底细致,要是不把事情做稳妥做到位就放心不下,比如搞卫生大扫除不会留一处死角,修改文稿不会放过一个标点,反复自查验收,显现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那些在微信或QQ群里发信息时动不动出现错字别字的人嗤之以鼻,怒其不争。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原本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工作态度,但在粘液质占优势的人那里则是另一番情景。推崇完美主义,对自己有极高的要求,做任何事都不能有瑕疵,一定要尽善尽美,容不得半点不足,否则就责怪自己,拼命地想去改变,过分追求完美。反映在日常起居习惯上,包括生活用品的摆放等都会在细节上体现出来。比如钱包中的大小钱币有序叠放,衣柜里的衣物悬挂得不偏不倚,轿车端端正正停在车位内,不厌其烦,一直调整到最佳位置为止。其间要耗费数倍的时间,多数人感觉每天生活忙累,精神压力也大,可就是控制不住,有的属于偏强迫型。当然,也有些人挺享受这样的过程,乐在其中,任劳任怨。

  性格偏内向,说得少,想得多,内部言语丰富,爱打肚里官司,喜欢内省深体验。大庭广众之下显得比较拘谨,能不说话则不说,更不会抢着说。遇事总要三思而行,每逢会上发言或者比较正式的面谈,尽管事前反复思量,一遍遍地打过腹稿,但是真到了面对面陈词的时候,却常常临阵怯场乱了方寸,言不由衷,答不上重点,不善于现场辩解辩论,即使非常有理,也不擅于据理力争,事后想想倒是可以捋得清清楚楚。比起条理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口头表达都不如书面表达。喜欢回想旧事,经常不停地想,某件事如果换另一种方式,也许更加理想,尤其是感觉自己处理不满意的事会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并且意识到潜在的完美可能,进行种种理想化的假设,变成事后诸葛亮,“要是那样做该多好呀,为什么当时就想不到呢”,为此不断地纠结和责备自己,直接影响到心理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5.心慈手软,宽容忍耐。温和亲切,宽以待人,耐受性高,善于克制自己。即使生气了,也不会直接发脾气,内心的矛盾可能非常强烈,但愤怒的表达却往往是间接、被动的,把愤怒和真正的希望都隐藏起来,隐藏在情感的背景里。工作上,希望下属做事能够有计划有条理,认真细致,不喜欢随意毛毛躁躁的人。对待马虎的下属,要么不断提要求让其反复返工求精,鸡蛋里挑骨头;要么怒其不争,譬如材料报告之类亲自埋头修改完善提升。因为待人宽容,也不会轻易发火训斥。因为没有及时问责,容易养成下属疲沓的作风,影响“工程”的进度与质量,形成“全线”拖延的局面。古语云:“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 如果当严不严、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失之于宽,以至 “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自然难以带兵为官了。对待上级,则是非常忠诚,时时处处维护上司形象,勤勤恳恳、细心细致地为其卖力。可是有的上司或长辈喜欢简单粗线条,可能并不认可和欣赏这样的用心细致,反将其当作缺点说事,那对其心理上是极大的委屈和伤害。因为他们已经饱受自责的折磨,他人的批评容易成为一种痛苦。常常生活在一种被寄予高度期望,却得不到应有奖赏和回报的环境中。“完美主义者总是在寻找绝对正确的权威。如果他们能够找到一个能干的领导者,他们很愿意把决策权交给对方。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天性追求正确,让他们对于领导者不公平或错误的表现非常敏感。

  二、自问与建议

  研究者本意不想在学理上“权威”地做个对错和黑白的结论,然后在方法论上再做个简单而虚空的对策建议,或者给出一套“正确的”行动方式,而是希望那些有着类似于在校大学生拖延症倾向的人群能够在自省自问中获得感悟与升华。

  1.问自己是否多想多虑了。对照一下,日常生活中跟人商议事情,是否经常听到对方说“你想多了,没那么复杂!”“就这样吧,别再磨磨唧唧,别再犹豫了!”如果是,你可能真的是多想了,患有选择困难症。“对事件仔细考察是需要投入认知资源的活动,资源的投入受有限的处理时间的制约,也受到分心的制约。”[6] 其实在我们内心深处,已经藏着太多别人的意志,因此你可以不用总是考虑那么周全,也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别拖着再说。自信些,马上启动,说干就干,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2.问自己是否能取舍。工作任务不少,可能还有一官半职;生活内容丰富,可能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同事、同学、朋友等人情世故要处理,的确需要你一一去应对,成为自己过于心甘情愿、不顾一切的付出。试想,单单成就一个劳模或学霸或孝子,其背后需要多少的付出。这时候你就要理性些,不必都兼顾,不再是习惯于当一个老好人,试着对自己说“不”,学会舍弃一些不是分内、不是必须的活动及事项,尽量从奔忙中解放出来。

  3.问自己能否分清主次。在自己的任务中是有轻重缓急主次之分的。判断标准如何呢?“需要马上完成的事,后完成意义会减小或者失去意义,或耽搁了事后无法弥补的,此为急,否则为缓;效益大,回报高,即用最小的努力可以获得最大收益的,就是重,否则为轻。”[7] 分清轻重缓急后就可以确定主次了,要学会把主要时间花在有利于自己的目标实现的事情上面。实践证明,在处理一定量和复杂程度的任务过程时,较高效能应该比较低效能在资源上会有更多结余。“完成次要任务的水平越高,说明主任务上的结余资源越多,用于主任务的信息加工过程效能越高。”[8] 4.问自己是否会管理时间。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每人每天都是24小时。时间是个定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在细节上花费了过多时间,就没法做更多重要的事情。特别提醒,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到合适的地方,不该多花时间的地方要吝啬,该花时间的地方要慷慨。这样做实际上等于延长了有效时间。

  三、思考与讨论

  1.关于琐事认定。“琐事”就是琐碎的事情,无关紧要。如前文所述,琐事对于个人主目标的实现不会有什么价值。可是当事人顾及情面,看重礼节,重视友情、亲情,常为他人着想,愿意为人办事,有利他或利公因素,体现的是某些传统美德。如果为了纯粹的目标价值,为了简单省心而略去“琐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否意味着带有个人主义或功利主义色彩?当然,如果一个人事务太多,成天缠绕在“琐事”里奔忙,就会导致身心疲惫。

  2.关于细节问题。细节不重要吗?“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这是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名言。人们也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慢工出细活”。尽心敬业,做事有条不紊,严谨细致,注重细节,可谓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精神,这在竞争激烈而有些浮躁的年代,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不过做事首先应该有大局观念,善于抓住重点。先考虑架构,后关注细节。我们的视野里,关注点不应仅仅只是细节,更不是细枝末节。大局与细节,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需要辩证看待。

  3.关于自省问题。向内看,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更好地自我成长。适当地自省令人发现不一样的自我,领悟很多人生的道理,是成就更好自己的契机。但是“长时间沉溺于这种思考或者反省,反而让人意志有些消沉,经常耽搁在一些小事的反复检查、来回纠结之中,丧失了某种雷厉风行的决断和痛痛快快的行动力”。[9] 一味地思考不见得是好事,过度自省除了会增加对自己的不满以外,还有可能反过来阻碍人们改善自我的行动力。

  4.关于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追求精益求精,也希望能够教导和影响他人去追求完美,一旦发现错误,就要求全部返工,无法将就,无法妥协。这种敬业精神一分为二,他们适宜有规可循的社会环境,特别适合从事需要组织规划、细心对待、严谨较真的工作,比如编辑、会计、研究者、仲裁委员会等,而不适合从事具有风险性的工作,也不适合从事允许不同观点同时存在的工作,不然会不知进退,无所适从。亚里士多德说过:“所有天才都是完美主义者。”如若一丝不苟,全力以赴,坚持不懈,可能会有杰出的成就。但是,如果开始任何事之前,都需要一个完善的计划才行动,你可能会一事无成,因为多数事情都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开始行动之后才知道什么是最合适的。由此可见,拖延症跟完美主义密切相关。懂得这一点很重要,要不然,精神和心理容易产生失衡状态,成为一种自虐,成为自我存在感差的完美主义性格。

  5.关于秉性问题。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粘液质的犹豫拖延,诚如胆汁质的急躁冲动、多血质的浮躁多变、抑郁质的敏感孤僻等都是难以改变的。但是,通过提高自我认识,加强学习分析领悟,个体是可以调节和改善的。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

  6.关于生活节奏。喧嚣的城市、忙碌的身影、快节奏一方面带来高效率高回报,另一方面带来无形的压力,远离了宁静与本真。其实,人生也可以从宽处理。如果你有大把的时间,就完全可以自然作息悠着来,可以从从容容地去慢慢享受生命的过程,体味生活的幸福。有的人不管做什么都是慢条斯理、怡然自得的,一催逼一着急就乱套就崩溃,他就适合于慢生活。“这世上还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10] 问题在于,纠结犹豫拖延,不仅耽误事,而且心里总是堆积着任务,紧张不安,后悔自责,到头来影响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42-663.

  [2][7]伍新春.中学生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80;79.

  [3][4][5][美]海伦·帕尔默.九型人格[M].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34;17;77.

  人格心理分析:我们为何总是拖延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4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