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从湖南媒体的抗冰救灾报道看新闻的情感美

时间:2015-12-20 21:06:52 所属分类:新闻 浏览量:

摘要 综观08年湖南媒体的抗冰救灾报道,受众在情感体验方面感受到的主要有:悲壮的情感美、激昂的情感美、关爱的情感美、忧患的情感美。 关键词 灾害 情感 审美 AbstractLooking at the fighting against the snowstorm covered by Hunan media in 2008, aud

摘要 综观08年湖南媒体的抗冰救灾报道,受众在情感体验方面感受到的主要有:悲壮的情感美、激昂的情感美、关爱的情感美、忧患的情感美。
  关键词 灾害 情感 审美

  AbstractLooking at the fighting against the snowstorm covered by Hunan media in 2008, audiences’ feeling on emotional exprience are : the beauty of tragic emotion, the beauty of passional emotion, the beauty of careful emotion , the beauty of suffering emotion .
  Key words disastersemotionaesthetic
  
  今年元月,一场50年不遇的罕见冰灾突袭湖南。在这场抗冰救灾的保卫战中,湖南传媒人用热血、用责任,用笔头、镜头、口头描绘了一幅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抗冰图画,谱写了一曲曲气贯山河的抗冰壮歌,营造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冰雪、共渡难关的浓厚舆论氛围,为夺取抗冰救灾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同时也为中国新闻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重阅这些新闻作品,不仅能深切地感受到湖南新闻工作者爱的心灵、美的情怀,更能深刻地感受到溢于画面、图片、声音及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美。
   情感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有所触动而引起的主观心理状态,它是在一定的心理刺激、内心体验和现实感受条件下形成的。情感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幻觉,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体验。新闻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新闻作品中的浓郁的情感抒发,具有情感内容的新闻作品,能以丰富的色彩打动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综观湖南媒体的抗冰救灾报道,受众在情感体验方面感受最深刻的有悲壮之情、激昂之情、关爱之情、忧患之情。
  
  一、悲壮之情感美
  
   2008年元月末,冰灾让人触目惊心:京广线中断,京珠高速堵塞,南北两大动脉几乎同时瘫痪,数万辆车辆和列车、数十万旅客和人员被困在风雪交加的途中。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冰冻直径超过35毫米的有11个县市,部分县市冰冻强度超过有气象记录的历史极值。因灾倒塌房屋5.4万间,3000多万人受灾,240万人饮水困难,因灾死亡10人,死亡大型牲畜23.3万头(只),200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长沙断电,衡阳断电,永州断电,郴州断电。至此,迎来了湖南人全民抗冰救灾的壮举。而作为湖南的多家新闻媒体也通过新闻作品真实地再现这种壮举,抒写了一种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情。
   湖南经视现场直播的《倾城送英雄》的壮丽画卷最具有代表性。1月26日下午,已在抗冰保电第一线连续奋战了六天六夜的省送变电建设公司职工罗海文、罗长明和周景华,在华能长沙电厂沙坪变电站进行塔架除冰时,因线路覆冰太厚、塔架不堪重负突然倒塌,3人从50余米的高空坠地,不幸以身殉职。在送别英雄的最后时刻,湖南经视策划组织大型直播活动《倾城送英雄》,1月30日上午,eTV综合、都市和金鹰955三个频道并机直播。透过视频,阴霾的天空下自发的长长的送殡车队、道路两旁悲伤而静穆的人群、灵车上“保网英雄浩气长存”的白色条幅,此情此景让人尤感悲伤。
   《湖南新闻联播》、《湖南日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湖南频道等媒体对苏湘泉烈士的报道也充满了悲壮之情。报道说,一位本不在抗冰一线工作的湖南汉子,为了给郴州灾区人民送去光明和温暖,掏出积蓄购买救灾设备。漫天风雪中,他放弃和家人过一个热闹年的机会,千里驾车运送发电机,不幸遭遇车祸壮烈牺牲,他就是湖南润泽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湘泉。牺牲6天之后,人们才从燃烧散架的汽车中,通过辨认发动机编号,确认已经基本燃成灰烬的遗体就是这位可歌可泣的抗冰英雄。英雄壮举感动三湘。作为商界人士,这次灾害中他并没有在抗冰救灾一线,但危难之际,他义无反顾,他的精神可歌可泣。
   《长沙晚报》刊登的“英雄司机的最后11小时”、《潇湘晨报》刊登的“他的离去,让整个城市动容”也是让人动容的新闻作品。
   《湖南日报》这一时期的众多报道非常典型,我们不妨例举几个有代表性的新闻标题:1月26日的“冰雪无阻发行路”;1月27日的“千里京珠大援救”、“热血护光明”;1月28日的“抗冰保电三英雄”、“为了39个被困的孩子”、“九郎山上破坚冰”;2月2日的“鏖战‘南大门’”;2月2日的“浩气巍然冰雪间”;2月4日的“决战良田”;2月9日的“冰点中的抗争”;2月11日的“冲锋陷阵在此时”;2月13日的“鏖战‘京珠’”;2月25日的“抗冰保畅铸风流”;2月26日的“撼人心魄抗天歌”等等。我们常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从它的内涵来看,标题是新闻价值的集中体现;从它的作用来看,标题表明对新闻事实的态度和看法,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引导受众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透过这些标题中富有悲壮色彩的词,我们能体味到抗冰的艰险、抗冰人在“保电、通路、安民”这场攻坚战中奉献着热血甚至生命。
   在三湘大地,在山区高高的铁塔,在千里京珠高速路,那些平时简单得近乎单调的劳作,陡然都成为一场生死考验,被赋予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
  
  二、激昂之情感美
  
  2008年初这场罕见的冰雪灾害,让湖南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激起了湖南人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巨大的激情,正如湖南经视总结的“冰雪点燃激情”,湖南新闻人既是这一重大事件的参与者,更是这一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从湖南媒体这次的新闻实践来看,这种激情渗透在记者的整个采写活动之中,伴随着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一起出现并和认识活动交织在一起。这种激情成为记者采写报道的内动力,而在这种情感思维的过程中,又出现着以情取舍、以情评价、以情而作的情况。
  新闻作品的激昂之情出现在新闻评论之中。在抗冰救灾的紧要关头,新闻评论不仅引导了社会舆论,更是吹响了抗冰救灾的嘹亮号角。“科学应对,务实求胜——一论湖南08抗冰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二论湖南08抗冰精神”、“顽强拼搏,坚忍不拔——三论湖南08抗冰精神”、“四论湖南08抗冰精神: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让湖南08抗冰精神发扬光大”、“团结一心,重建家园”以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定胜天”、“暴雪坚冰党旗红”等都是典型的新闻评论作品。评论指出:在抗御08特大冰雪灾害中,“万众一心”张扬的是灾难中风雨同舟、生死相依、共赴危难的团结精神,展现的是三湘儿女众志成城抗击风雪的磅礴气势、壮丽画卷。评论指出:千军万马鏖战冰雪,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极其的伟大,令冰雪失色、山河震撼。冰雪灾害面前,一股股人民的力量犹如江河汇流,浩浩汤汤,势不可当,形成了我们共赴危难、奋勇向前的浩然之气。评论指出:正是凭着这股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终于走出极度深寒,拂去皑皑冰花。经过这场特大冰雪灾害的洗礼,三湘儿女愈挫愈奋、愈战愈勇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再一次得到升华。……这种饱含激昂之情的议论与抒情在新闻评论中比比皆是,它极大地鼓舞了湖南人民抗冰救灾的斗志,成为夺取抗冰救灾胜利的巨大的精神动力。

新闻作品的激昂之情也出现在长篇通讯和专题之中。湖南经视的长篇通讯“热血化坚冰”、专题“党和人民在一起”、“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英雄儿女”;湖南日报的专栏“众志成城,抗击冰雪灾害”、长篇通讯“热血化坚冰”、“我们万众一心”等。
   新闻作品的激昂之情出现在歌中、诗中。抗冰期间,湖南经视就推出了《心中的暖流》、《冰雪誓言》、《抗冰战歌》、《跟我齐唱抗冰歌》等四首歌曲。“莫叹冰雪淹没了丰收的土地,沸腾的城市在寒风中彷徨。是你的热血化作温暖,融化千里冰霜;是你用生命点亮万家灯火,让忧愁在温馨中消散。该是多么感动的时刻,血肉之躯又写动人篇章,这就是冰雪写成的誓言,永远在三湘四水奔流激荡。”一首《冰雪誓言》,见证了冰雪寒风中的勇士们用血肉之躯融化冰霜的壮志豪情。
  
  三、关爱之情感美
  
   灾难是考验人心的试金石,灾难面前的关爱关切往往是身陷困境者最大的心灵安慰、通向坦途的推手和动力。暴雪在飞,冻雨在下,公众的心却在凝聚,无数人燃起的关爱关切之情,融成一股股暖流融雪化冰,为抗冰救灾工作增添了巨大力量,帮助千千万万灾区群众驱走了彻骨严寒。
   温家宝总理视察郴州灾区、看望长沙火车站滞留车站的旅客、给为抗冰保电牺牲的周景华等三位家属鞠躬的画面以及“一定把大家送回家过春节”的话语成为这次抗冰救灾报道的最亮点,如一股暖流,如一股春风,让饱受冰灾之苦的湖南人深深地感受到中央领导的关爱之情。
   《湖南日报》2月2日报道,国家电网公司全网动员,豫鲁晋鄂苏3000员工支援湖南;2月7日报道,为使郴州尽快全面恢复供电,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从全国10个省调集送变电、输变电职工4500多人前往郴州援助抗冰救灾;再加上增援的解放军、武警、预备役部队官兵,在郴州支援抗冰救灾的总人数超过3万人。大雪无情,大爱无声,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已经说明一切。
   湖南电台新闻频道推出的心理访谈节目“风雪同行,一路走好”,湖南电台交通频道推出的心理疏导节目“爱心守望,温暖同行”,《潇湘晨报》开辟的“同舟共济,共度难关”专栏都倾向于对这种关爱之情的报道。我们仅以2月3日的《潇湘晨报》为例:“我们总会看到阳光的——温家宝总理走进郴州灾民家中慰问,鼓励大家齐心协力面对冰雪灾害”;“雪压郴州,情动潇湘——方正集团携手潇湘晨报 200万元赈灾物资驰援郴州”;“中国扶贫基金会携手本报救灾”;“中石化捐款300万”;“中国银行捐款200万”;“长丰捐百万及13台车”、“‘惠明慈善’捐百万”、“腾讯、微软积极捐资”、“可口可乐慰问交警”等等。
   中华民族秉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书写了抗冰救灾报道中最深、最浓、最美的关爱之情。正如湖南经视在“抗击冰雪最前线”栏目中播放的MV《我们手拉手共献爱心》:人人应当有爱,因为爱是照耀生命的太阳;人人都应当有爱,因为爱是支撑你我的力量。……让我们万众一心,让我们坚定信念,让我们同献爱心,让中国人永远心连着心。
  
  四、忧患之情感美
  
   天灾不可抗拒,但我们应该直面灾害,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造成灾害的原因,研究制定亡羊补牢之策,只有这样,才会在今后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对得更加从容,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湖南日报》刊登的“2008年湖南电网冰灾技术分析总结报告”一文,分析了从复兴变电站变压器瓦斯继电器误动跳闸到云田变电站互感器和避雷器爆炸,从大量输电线路闪络跳闸到线路倒塔断线,对湖南电网灾后的规划、设计、改造、检修、维护和科研等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面对灾害,我们还应该进行深刻地反省,反省在冰灾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湖南信息统计网刊登的“株洲:冰灾后思考”一文最具有代表性。报道分析指出: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会有很多来自环境、生态、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新问题、新考验和新挑战,这次冰灾暴露出了在预警方面对突发事件反映迟缓、储备能力不强、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脆弱等弱点,表明整体防范能力有待增强。报道还分析指出:社会救助体系有待健全。我们传统的救灾抗灾方式仍处在“强政府—弱社会”模式之下,缺乏自左向右的民间横线。与此同时,面对突发灾情,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被众人推崇时,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人乘人之危,哄抬物价。拒载或不打表的的士司机、天价方便面、天价蜡烛、天价蔬菜,类似的新闻在冰灾发生后并不少见,雪灾成为某些人谋取暴利的良机。让人们在冰灾之时看到了人情的冷暖,看到了共生意识、互助意识的缺失,公民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任重而道远。
   抓好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也是一种居安思危意识。《湖南日报》从2月16日起开辟的“专家支招,救灾补损”专栏,刊登了“水利:像防汛抗旱一样做预案”、“电网:确保安全用电”、“次生灾害:重点防范五大体系”、“油菜:加强后期管理可以挽回损失”、“蔬菜:标本兼治保供应”、“柑橘:合理调整避冻区划”、“马铃薯:迅速恢复良种生产”、“畜禽:抓住时机多繁殖”等文章,请专家就如何合理调整避冻区划、加强农作物后期管理、抓住时机多繁殖等支招。
   这次湖南媒体的抗冰救灾报道实践证明,灾害新闻报道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挖掘真情、抒写真情,能增强新闻报道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w/26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