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21:12:14 所属分类:新闻 浏览量:
近20年来,我国新闻界对所谓的“新华体”,即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文体,有不少议论。誉之者有之,贬之者有之。笔者总体上不同意使用“新华体”一词,因对它的界定五花八门,很难说哪一个是科学的、准确的。此外,所谓的“新华体”也不是新华社所独有的。 一、
近20年来,我国新闻界对所谓的“新华体”,即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文体,有不少议论。誉之者有之,贬之者有之。笔者总体上不同意使用“新华体”一词,因对它的界定五花八门,很难说哪一个是科学的、准确的。此外,所谓的“新华体”也不是新华社所独有的。
一、我国新闻媒体共同的新闻体式
笔者查阅了一些新闻学辞书,仅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有此辞条。照录如下:
新华体,新华通讯社长期报道国内外新闻所形成的一种体式。关于新华体的特点说法不一,但这一概念在我国新闻界已流行通用。新华体的公认特点是:消息简洁,文字精炼、篇幅短小;善于用事实解释事实,很少空发议论;层次清晰,尽量做到一个事实一段,消息中段落过渡自然;稳健中见权威,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注重通稿的信誉;善于抓大问题、关键性问题,重大事件的报道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主题开掘深刻。
新华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没有“新华体”辞条,但有“新闻文风”辞条。“新闻文风”的释义是:“新闻作品的语言文字风格。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时提出整顿文风的概念,并得到广泛承认和应用。新闻文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进程中,中国新闻工作者形成了自己的文风,这就是真实、实在、简洁、明了、尖锐、泼辣、生动活泼等。”这“成为中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也仅有“新闻文风”辞条。辞条释义说:“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期间,新闻文风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来并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应用。”“1942年8月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报纸和新的文风》的社论,认为建立新的文风,是整风中的一件大事,是报纸和有关一切工作者应当倡导的事情。新的文风要有新鲜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打破固定的公式,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新闻文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其表现是:(一)真实、实在。不仅报道的事实要完全真实,而且在文字表达上要朴实、客观,不讲假话、大话和套话。(二)简洁、明了。新闻作品要求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使读者一看就明白。选择群众关心的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达。(三)尖锐、泼辣。要求观点明确,旗帜鲜明;重要的新闻报道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明确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四)生动、活泼。新闻作品形式多样,语言丰富多彩,饶有兴味。”
后两个辞条的释义同前面“新华体”的释义大同小异。这表明,所谓的“新华体”实际上是我国新闻界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的新闻体式,一种优良的新闻文风。与其称之为“新华体”,倒不如称为我国新闻文体或文风更符合实际。
1995年北京一家报纸的一位年轻记者撰文谈到“新华体”与本报新闻体式的关系以及新闻如何体现本报的特色时说,新闻媒体的特色是在一个“大新闻”规范的约束下来体现的,在规范化的前提下体现个性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要在“新华体”的包容之中体现本报的“体”。
1996年一家新闻业务刊物刊载的一篇论述“新华体”的文章说,“新华体”是“我国新闻媒介报道语言几十年一贯制的老面孔”的代表。
二、借鉴外国新闻实践中的好做法
我国新闻界形成的这种新闻体式,并非凭空创造的。它借鉴了外国数百年新闻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好做法、好经验。
早在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同志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就说:“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也讲到怎样求得新闻成为事实的真实报道的问题,例如,最初步的新闻学,就说到每篇论文必须有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名、事实的过程与结果,新闻中有了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才算是新闻。再例如资产阶级的新闻学主张记者报道新闻时必须亲自到发生事件的地点去踏看,而且主张摄影的报道等。资产阶级新闻学中这些主张,我们认为是对的。”文章也指出了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不足。
我国新闻体式有许多内容都是从西方新闻界引进的。我们不妨把《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对“新华体”的释义同西方的新闻体式作个比较。
《法新社工作人员手册》规定:通讯社的消息报道的是事实;消息应当准确、迅速、完整、有趣、简明;要尽一切可能客观地再现事实,力求公正;消息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等等。
历史悠久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编写的新闻教科书《新闻报道与》(中译本由新华出版社1986年出版,改名为《新闻教程》)强调,“记者搜集到材料以后,必须加以核实”;要“求得平衡、公正和客观”;在新闻上要用词准确、清晰,有与内容相适应的节奏,用过渡词、句或段落把读者从一个思想引入另一个思想,对读者有感染力;指出“倒金字塔的法是最简洁的形式”等等。
英国著名记者、当年英国《工人日报》副主编阿兰·魏宁顿(1910—1983年)1948年来到中国,以专家身份协助新华社的对外报道工作。他多次为新华社的编辑、记者讲授国外的新闻经验。他的讲稿经整理后出版,书名为《新闻的一般原则》。1956年四川日报总编室曾翻印。这部
讲稿对新华社和我国整个新闻界的新闻体式都有重要影响。
《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另有“新闻体”的辞条,论述各国通用的新闻体式。新闻体的特点是:(一)用事实说话。新闻体都是介绍和解释客观事实;(二)内容可信。即应报道的是人们可以核对的事实;(三)对象明确。新闻作品面向社会大众,这一点决定了新闻语言的通俗性、大众化;(四)传播广泛迅速。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新闻学大辞典》的“新闻文体”词条也是介绍各国通用“新闻文体”的。其主要特征是:题材贴近现实,多数为新鲜事实;反映准确及时,文字简洁生动,少用丽词而多用动词;篇幅多不长,不蔓不枝,布局安排有其基本结构形式,如消息通常是高潮在前。
将这些材料同我国新闻体式以及所谓的“新华体”加以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后者对前者的借鉴和发展的关系。
三、从我国新闻工作实际出发
我国新闻体式是从我国新闻工作实际出发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借鉴外国经验时作了批判的吸收。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题为《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中谈到宣传工作时强调要建立起“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说:“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
刘少奇同志1956年5月28日在同新华社负责同志谈话时对结合我国实际学习外国新闻实践经验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要学习塔斯社,同时也要学习资产阶级通讯社。马克思曾经说过,对资产阶级的工厂要接收下来,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验也要接收下来。”
“外国记者强调他们的新闻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报道,是他们的口号。我们如果不敢强调客观的、真实的报道,只强调立场,那末,我们的报道就有主观主义,有片面性。”“要学习资产阶级通讯社记者的报道技巧。他们善于运用客观的手法、巧妙的笔调,既报道了事实,又挖苦了我们,他们的立场站得很稳。人们从他们的新闻报道中能够看到一些真实的情况。”
关于学习塔斯社的问题,刘少奇在这次谈话中指出,“我们新闻的报道,学塔斯社的新闻格式,死板得很,毫不活泼。比如,往年报道天安门游行,只是官样文章,公报式新闻。公报,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不顾时间、地点、条件,不顾读者的思想情绪,我只管发出去,你看也好,你不看也好。这是党八股,照格式写文章。这样的文章,小学生也可以写。我们不能学这种党八股。”
我国新闻界正是遵循这些意见,结合中国新闻工作的实际,借鉴和批判地吸收外国新闻工作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体式或所谓的“新华体”。
四、我国新闻工作的失误与弊病及其根源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国人民新闻事业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成为我党革命斗争中的得力工具,对革命斗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新闻报道不断改进,有力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各方面的工作,对全体人民,起了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50年代前期,我国新闻事业在抗美援朝、恢复经济、社会主义建设和宣传这一时期涌现的英雄模范等方面,也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大跃进”时期,新闻媒介紧跟浮夸风,大报所谓的粮食高产“卫星”、大炼钢铁成就等等,对浮夸风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在“文革”期间,新闻媒介紧跟“四人帮”,起了很坏的作用。这一时期,新闻报道中充满了假、大、空;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夸大事实的新闻比比皆是;经济明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从新闻报道中看到的却是形势大好,越来越好,到处莺歌燕舞;大量新闻报道是照抄照转文件、讲话,套话连篇,根据文件、讲话精神去“找”材料编造新闻,找不着就杜撰;如此等等。
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新闻界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试图找出失误与弊病的根源以及防止的办法。1979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20年来,新闻工作有了巨大的变化和改进,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新闻报道目前也还存在不少缺点。如,有的新闻媒介盲目追风,刊发某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新闻,刊发虚假新闻、夸大失实新闻,有的新闻写得过于严肃,有教训式口吻,还有一些空话套话,不够生动活泼,语言干瘪枯燥等等。
邓小平同志1978年12月13日讲话明确指出,随风倒不符合党性原则。他说:“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满以为这样不会犯错误。其实随风倒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共产党员党性的大错误。”他在1983年10月12日的讲话批评了某些人“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江泽民同志1989年11月28日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讲话说:“坚持党性原则,也就是坚持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原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提出‘人民性’高于党性,实质就是要否定和摆脱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江泽民还说:“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它能够最迅速、最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能够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愿望;能够及时地传播国内国际的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和政治方向,引导、激励、动员、组织群众为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
这些讲话表明,我国新闻工作出现的那些弊病和错误,并不是因为坚持了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及党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坚持党性原则,没有正确体现喉舌作用。而防止和克服的办法,只能是坚持党性原则,正确执行党性原则,正确地发挥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
坚持党性原则、发挥喉舌作用,要求我们改善报道艺术;改善报道艺术,也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党性原则和体现喉舌作用。两者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是我国的新闻体式或所谓的“新华体”的要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w/26637.html
下一篇:我国媒介公共关系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