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关于手机媒体传播的批判主义研究

时间:2015-12-20 21:28:30 所属分类:新闻 浏览量:

[摘要]手机媒体日益被大众所接受和重视,并且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对传播学的批判主义思考和研究使得人们在对媒体的痴迷和狂热中冷静和清醒。手机媒体在发展中同样会遇到信息社会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本文从批判主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尝试提出解

[摘要]手机媒体日益被大众所接受和重视,并且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对传播学的批判主义思考和研究使得人们在对媒体的痴迷和狂热中冷静和清醒。手机媒体在发展中同样会遇到信息社会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本文从批判主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手机媒体 批判主义 媒介素养
  
  从批判主义视角来看,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各种传播媒介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快乐与便捷的同时,也使人们沉浸在媒介营造的世界中,难以分清信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饱受困扰。1932年,英国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科幻小说中《未来世界》中描写道:“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没有人会在愿意读书,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变得越来越自私……”
  随着3G的浪潮席卷而来,手机媒体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由于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种功能于一身,又因其小巧轻便可以随身携带,使人和媒介融为一体,成为麦克卢汉媒介延伸理论中真正意义上的“人体的延伸”的媒介。正如“iphone”广告语中所说,“iphone是一款革命性的手持设备。它既是大屏幕的ipod,又是突破性的互联网移动终端。”“借力于这无与伦比简单的高科技,iphone重新定义了在手机上的一切可能。”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对媒介的依赖已经达到了“无时无刻不,随时随地都”的程度。由此可能引发或者加剧媒介环境下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将从批判主义传播学理论出发,对手机媒体传播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一、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问题如同影子跟随着人类的每一次进步,人类面对着自己制造的信息越来越感到压迫和无力。更让人头痛的是,信息技术的进步越大,信息过载问题造成的影响也越深重。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具体包括:信息容量过大,信息重复、混乱,信息流通不畅,信息加工过于低级或过于抽象,信息无法理解等等。
  作为新媒体家庭中的新成员,手机媒体的发展正在起步,信息过载问题带来的挑战也是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手机媒体的许多特点都会导致信息的过载。
  1.手机媒体信息过载问题的技术根源: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强大的软件功能。
  I-mode、Wap,以及基于3G网络下的手机网络技术,使得各种信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手机迅速传播至每个用户,并且实时更新。这样使得信息在手机媒体中的传输越来越便利,成本也越来越低廉,信息的海量性和越来越低的传播、存储成本使得信息不断贬值。信息可以很容易的出现在手机媒体中,而对于信源发出的信息的质量并没有保障,面对手机媒体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2.手机媒体的便携性
  在各类媒体中,手机媒体可以说是与人类最“亲近”的媒体了。手机媒体克服了传统互联网络终端体积较笨重的缺点,以其小巧、轻便、易于携带的特点融入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通过口袋里的手机随时随地与世界联通,这也使得人们随时被大量信息所包围着,难以自拔。
  比如基于双向寻呼技术,以移动接收邮件为特点的“黑莓”手机自问世以来,很多公司都为自己的高级管理人员配备“黑莓”,同时也要求他们必须随时随地处理公司邮件。这使得使用该手机的企业人士必须实时面对公司事务的压迫,无法回避。随着手机媒体功能的不断拓展,人类如何控制手机媒体中的大量信息而不是反过来被其控制这一课题,需要人类共同去思考和面对。
  3.全媒体传播
  手机媒体集中体现了网络技术发展使得媒体融合成为必然的这一趋势。它可以融合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几乎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它所承载的信息是各种媒体信息的集合,在如此庞大、重复的信息面前,人们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形成“信息爆炸”后的“信息真空”,使用者无法找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因为它们被大量的信息碎片所湮没;造成“意见部落化”,当信息的数量过于庞大时,受众就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只接触最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不接触和自己观点有矛盾的信息,最终导致自己的观点逐渐走向偏激。
  4.开放、交互、多元化传播
  在手机媒体时代,每部手机都是一台微型的迷你电脑,手机传播可以实现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双向传播甚至多向传播、点对点传播和点对面传播等多元化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3G基础上的手机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等功能。这使得信息的发布进一步摆脱专业媒体的限制,变得更加大众化。草根化。可以说,每个多媒体手机用户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源,随时随地向其他手机用户和网络传播他想要传播的信息。
  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早在2006年,全球就已经有20亿人使用手机,是全球电脑用户的10倍。本来就已经海量的信息又再次被手机用户所发布的信息所“稀释”,而每个用户所发出的信息中的大部分对其他人来说无用或者价值很低,导致人们更难在手机媒体中获得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增大了原本就混乱的信息环境的噪音。“就好像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每个人都叫嚷着希望被听到,最终将使每个叫喊的人窒息。”届时,关于信息的信息可能会比信息本身更具有价值。
  二、加剧“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信息环境,也称为“拟态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也就是说,信息环境是区别于客观环境的,由信息及其符号载体构成的环境。传统社会中,信息环境和客观环境基本上是重合统一的,但是随着信息社会使得信息环境无限扩容和丰富,信息环境逐渐从客观环境中分离出来,独立运行,“虚拟”世界变得越来越真实,而真实的世界则会与受众渐行渐远。
  手机媒体的出现,使用户可以随时任意游走于信息环境和真实环境中间。很多往常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完成的事物,如聊天、购物等,可以在信息环境中完成;而虚拟世界中的游戏、宠物、视频等则变得愈发真切、流行、触手可及。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和手机媒体的普及,人们必将加剧对手机媒体的依赖程度,进而愈加远离现实环境而亲近信息环境,加剧“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根据2009年2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手机媒体应用最多的是19-23岁的人群,我们也经常会在地铁、广场、商铺等场所看到许多青年人手捧手机,沉浸期间,完全忽略周遭的其他事物。青少年时期是对周围环境认知深化的年龄阶段,高频次的接触手机媒体环境,而忽视身边的现实环境,在加之本身认知能力和对媒介分辨能力的相对薄弱,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受到手机媒体信息环境的影响。而目前对包括手机媒体内容在内的各种网络环境内容良莠不齐,各种信息充斥期间,可以说通过手机媒体加剧的“信息环境环境化”问题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形成完整清晰地世界观方面具有一定的“负作用”。
  总之,在手机媒体营造的信息环境中,由于其虚拟性,使得“一切都可能发生”。当人们失去现实世界的坐标时,何为真,何为假,何为我,何为他,何为幻觉,何为具象,都将成为困扰人类的问题。
  三、加剧文化工业的异化程度
  “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被自己的创造出的事务所支配和控制。传播学批判学派中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与商品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很可能会导致文化工业的异化现象。工业文化产品本身的商品属性和利润动机,决定了其标准化、模式化的特点。按照批判学派理论,工业文化产品既不是大众创造的,也不是大众的真正需要,而是商品生产与消费体系的产物,通过精巧的包装和强大的宣传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吸引受众眼球,使人们丧失各种正常的需要,沉迷于各种工业文化产品所带来的感官享受中,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一环。


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各种传统媒体带来了强劲的冲击。最大的影响之一是引发了媒介融合,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传媒产业到传媒相关产业,都在网络数字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走向融合。手机媒体,无疑是媒介融合的典型产物。小小手机既是工业文化产品很好的消费场所,同时也是工业文化产品的一种。
  手机媒体的功能越强大,传播的信息越丰富,其对受众的异化作用就越强烈。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似乎离开手机,我们就失去了听觉、视觉等感官功能,变得与世界隔离,被世界遗弃。
  在“M-ZONE人”的广告中,人们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排队看医生的场景像是对其产品的宣传,现在看来则更像是文化工业对其创造者——人类的蔑视与嘲笑。再比如前文中“黑莓”手机,很难厘清在用户和“黑莓”互动过程中,究竟是用户在支配“黑莓”,还是“黑莓”在支配用户。
  以上是对手机媒体传播的批判主义思考。但是天性使然,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定了人类势必会在技术发展、媒介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纵观人类文明史,虽然每走一步,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但我们仍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坚毅前行。面对上述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快推进手机媒体信息标准化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功能完备的搜索引擎。
  在信息急速膨胀的今天,手机媒体信息的标准化可以使手机媒体环境从目前的混沌状态变得逐渐清透,使用户摆脱信息界面繁复杂乱的困扰。这与手机媒体的个性化发展并无矛盾,手机媒体信息的标准化可以使信息在网络和手机用户之间流动性更强,同时又可以减少手机信息形式对用户的干扰,并使用户高效、快速的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减少搜索时间。
  同样,在海量信息中冲浪时,搜索引擎就像冲浪板,可以让我们感受冲浪的快乐但不被大海吞没。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众可以在手机媒体环境中轻松地屏蔽掉任何自己不愿关注的信息,可能引发前文所述的“意见部落化”的问题。因此,在某诸如新闻、观点、评论等信息在手机媒体的传播过程中,需要适当加入与其向左的信息,强制受众接触,以避免手机用户观点的极端化。
  2.出台相关法规,规范人们正确使用手机媒体。
  正如麦克卢汉的论断,“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手机媒体的发展终会使手机与用户合为一体,密不可分。既然人类自身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约束,那么作为人体的延伸的手机媒体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约束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而且,适当的规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保护,正如现行法律限制人类某些行为自由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类获得更大的自由一样。
  规范应该首先是针对手机生产商和手机媒体内容产品供应商,因为他们是文化工业产品的制造者,而消费者在面对手机媒体的传播内容时的能动作用相对有限,因此手机媒体相关企业应该承担起防止异化的主要责任。只有从内容产品源头采取规范措施,人类才不会被手机媒体环境所异化,最终成为手机媒体信息的驾驭者。
  3.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媒介素养。
  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是解决信息化时代,由于媒介的发展而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传统教育理念中,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与学习是向来是被提倡和鼓励的。但是在手机媒体引发的“全媒体”时代,这种提倡很可能会误导人们被媒介操控而不自知。这时更迫切的需要加强的是人们对媒介环境的清醒认识。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使大众避免被手机媒体环境所俘虏,可以主动何平衡“学”、“思”、“行”三者的关系。利用在海量信息面前显得更加有限的时间里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一些发达国家,如芬兰、日本,已经开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官方教育体制。随着我国“3G”技术的推广,普及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也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从传播学批判主义角度分析,手机媒体如同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困扰。在大多数人都在为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享受与商机欢呼的时候,笔者希望能够通过上述分析使我们能够保持冷静和清醒。因为唯有正确、充分的认识到上述问题所引发的后果,并果断采取解决措施,才能有效规避问题,真正享受到手机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和财富,成为手机媒体信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
  [4]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国际新闻界,2006.
  [6]中国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2008.
  [7]沉香.应对手机媒体的挑战.2006.
  [8]王菲.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9]任意.信息过载的负面影响及解决之道.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9.
  [10][美]:布利.诺登森.应对信息过载的逆向思维.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w/26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