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试抢当前新闻教育的危机及出路

时间:2015-12-20 21:40:32 所属分类:新闻 浏览量:

摘要:随着新闻事业的繁荣,新闻教育获得跨越式发展。新闻教育表面繁荣的背后无论从招生规模、办学理念或者是课程设置、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新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并可以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手段、办学思路、培养模式多方面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新闻

摘要:随着新闻事业的繁荣,新闻教育获得跨越式发展。新闻教育表面繁荣的背后无论从招生规模、办学理念或者是课程设置、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新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并可以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手段、办学思路、培养模式多方面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新闻教育;危机;出路。
  一、新闻教育的发展现状。
  新闻事业是社会公认的“朝阳产业”,勃勃生机有目共睹。与此对应,新闻教育也随新闻事业的繁荣获得长足发展。资料显示,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一1999年,平均每年增加ro个左右,20(刃一20(娜年,平均每年增加67个,2005一2以拓年,平均每年增加101个。新闻教育突破被综合性大学垄断的局面,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法制类、体育类、政法类、农业类院校遍地开花,甚至很多地级城市院校也纷纷兴办新闻专业。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新闻类专业在校学生约12万人,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123个硕士点、19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川新闻教育欣欣向荣。
  当新闻教育界自我沉醉时,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对博士生不会写消息的现象提出批评,并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这无疑给“火热”的新闻教育当头一盆冷水,提醒人们对当前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予以反思。
  从世界范围看,当前媒体的生存环境呈现市场化、产业化、大型化、全球化、高科技化等特点。新闻教育为了适应新闻行业的新变化,纷纷采取应对措施。据英国威斯敏斯特媒介研究中心ColinSparks教授介绍,英国不少新闻院系正在调整对策,以适应产业、学生、甚至国际化教育形势的需要。美国马里兰大学ThomasKunkel教授同样认为,在整个媒介大环境和新闻工业转型期间,新闻教育机构应更关注多媒体以及受教育者获得“多面向”传播技能的要求。[3]
  在我国,媒介除了要面对与国外媒介同样面临由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以外,还面临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加值观念的震荡。这都使新闻教育面临有力挑战。但习惯了传统思维模式的新闻教育界,远没有国外同行应对问题的神速。随着我国多领域的国际接轨和科技提供的便利条件,教育事业原有的封闭状态已被打破。谁不能适应形势变化,谁将被无情淘汰。因此,有必要对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
  二、新闻教育存在的危机。
  现阶段,有五方面的问题危害着我国新闻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教学条件严重“超载”。
  不管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或者是受新闻产业发展前景的诱惑,新闻类专业一直受到广大考生的垂青,成为公认的“热门专业”。我国经济转型后,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得到体现,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专业设置钳制放松。新闻类专业不再是综合性大学的专利,高校出现“一窝蜂”争上新闻类专业的热潮:有条件的上,没有条件的也要上。这种超常规发展给新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师资紧缺—有的学校没有一个专业教师,全凭从其它学校聘人苦撑;有些学校为解燃眉之急,就引进一些其他学科的硕士、博士充数,一些其他学科的教授,摇身一变成了新闻传播学教授。这些人中很多没有媒介从业经历,有些对新闻类专业知识几乎不了解。不具备办学的基本条件,却又盲目招生,其后果必然是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新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新闻理论的学习对学生日后实践工作有直接指导作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许多新闻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但有些高校新闻学课程设置忽视了中国传媒环境的改变,依旧沿袭过时的课程模式,形成课程设置与现实媒介景观的错位。这种错位在两方面表现明显:一是教育方向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新闻媒体需要的,新闻院校不去培养;新闻院校大量培养的,新闻媒体却不怎么需要。例如,媒介转型引发大量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而我国新闻院校的专业设置仍沿袭传统教育模式,集中力量培养记者和编辑。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一个新闻院校设置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二是忽视现代媒介技能的培养。这里的“忽视”是指,除了那些根本不具备条件开设这类课程的院校外,不少有实力开设现代媒介课程的院校也没有开。例如,现实网络化、多媒体化及数字化的全新新闻信息传播环境,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熟练使用因特网、多媒体等新媒介的能力;能够借助因特网、多媒体进行采访;可以运用多媒体、超文本结构传播新闻;对海量信息具有比较强的过滤能力。
  这要求新闻教育必然要在教学内容上做出较大调整,及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培养出能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新闻从业人员。目前国内只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建有网络实验室,注重对学生进行全新传播环境的竞争技能训练,其他很多新闻院系对现代媒体教育仍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实验室里仍旧摆设着那些即将成为“文物”的模拟采编设备。
  (三)新闻教育理念出现偏差。
  新闻教育理念的错位主要表现在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定位方面。很多教育机构把新闻传播学硕士、博士教育定位为研究型人才,重论文,忽视新闻业务方面的训练。不少新闻学博士是跨专业考人学的,新闻专业知识基础不牢,有些连“报眼”、“头条”、“倒头条”等新闻常识都弄不清。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没有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的并非个别。对此,有人以博士主要是从事研究工作为之辩解,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新闻学博48士与其他博士不同,因为新闻绝不是研究出来的。‘,汇’J这种状况的恶果是,这些”高级人才“走上新闻教育岗位后,其技能缺陷极有可能”遗传“给学生。
  (四)课堂职业精神教育出现”微效化“趋势。
  新闻行业,无论是对政治稳定或者是社会文化传承等多领域都属于特种行业,这方面国内外都有很多经典论述。因此,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有较高要求。例如,从职业理想上看,应秉承社会效益追求高于经济效益信念;从职业行为上看,应符合”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准则。新闻教育对学生这些职业品质锻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课堂效果却很难如愿。社会真实图景与课堂倡导理念脱节,学生”象牙塔“里几年的封闭教育所灌输的职业理念,往往会被他们短短几周的实习经历所瓦解:课堂上被师生们顶礼膜拜的神圣职业道德法则在现实中被无情颠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学生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可能就被形形色色的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吞噬。
  这就是”封闭教育“、”温室育人“的后果—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接触社会”病菌“,等”毕业了“,却没有”免疫力“,一走出学校这座”温室“就”感染生病“,学校里几年的职业精神教育的努力几乎在一夜之间付诸东流。现实中很多不良新闻(或广告)的制造者,就是新闻科班出身。
  (五)”论文一刀切“的评价机制不尽合理现在对学生(无论是本科生、硕士还是博士)毕业前的学业质量检测手段一概靠论文,所不同的只是字数要求。这种评价方式似乎无可厚非,因为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都能通过论文反映出来。但是有一点被忽视:动手能力是一切新闻活动的根基。
  学生们(尤其是研究生)为了顺利毕业,多发论文、在高级别刊物上发论文便成为首要学习目的,动手能力可能就抛到脑后。这样,博士不会写消息现象就不足为怪。鉴于此,有学者呼吁改革对新闻类毕业生以”一刀切“方式用毕业论文衡量学识水平的制度,提出借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办法,”写出、拍摄出有份量的好新闻作品同样是可以的。
  因为能写出、拍摄出有份量的好新闻作品正是学生思想水平与实际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生动体现。“〔4]
  新闻教育的上述问题,有些是有目共睹的,不妨称之为”显性危机“,如前三个方面的问题;有些是潜在的、人们不易觉察的问题,不妨称之为”潜在危机“,如后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危机若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就会动摇我国新闻教育的根基,制约整个新闻行业的发展。
  三、对办好新闻教育的思考对于中国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新闻院系及新闻媒体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具体措施可从下列几方面求得突破:
  (一)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扭转新闻教学点”乱“、”滥“状况教育问题事关国家长远大计和民族大业,不能沦为某些单位和个人单纯的谋利手段。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每个新闻类专业教学点严格审批,将招生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禁止不具备办学资格的教学单位招生。对于现有的教学点加强评估和监督,从师资配备、教学硬件建设、课程设置、办学模式等多方面不断完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转变办学思路,实行开放式办学新闻学科重实践的特性拒绝封闭式教育模式。
  开放式办学无论是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或者是技能训练都更有帮助。此处的”开放式“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师资源的开放性。简单地说,这种”开放“包括”请进来“、”走出去“、”联姻办学“三种形式。由于学科的特殊性,社会上从事传媒实务的精英对媒介有着更贴近实际的观点,”请进来“这些人讲课可弥补课堂教学”纸上谈兵“的不足。当前不少办学单位开始认识到这一点。两年前,中国传媒大学开始聘任新浪副总裁兼总编辑、新华网总裁、千龙网总裁等网络媒体的资深专业人士,做该校新闻学专业的兼职教师。〔’〕学校希望他们的加盟能将更多实践经验带到教学中。”走出去“是指教师到办学先进的院系或新闻媒体进修考察,接受先进教学理念,了解现代媒介的运行发展情况。”联姻办学“是指新闻教育机构与新闻单位协作办学。这种做法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缓解学校专业师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克服新闻教育与实践脱离的倾向。辽宁报团与沈阳师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筹)与中国报业协会在此方面已做了有益尝试。
二是注重学生在实践和课堂两个阵地培养职业素质。现在新闻类专业的学生实习流于”走过场“,到媒体发表几篇作品完事。其实,学生的新闻实践不仅仅是消化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在内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过程。
  学生课堂上获得的专业理念在与实践的融合中获得升华:不仅仅是书本知识得以应用,职业精神也在精英意识与庸俗观念的冲撞中得到锻炼和培养。这种教育模式恰恰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途经:”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循环往复。
  (三)加强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社会里,知识是以”几何级“增长的。特定时期内,新闻从业人员”知识库“的容量非常有限。
  面对知识的海洋和网络快速方便的搜索传递功能,学生们学会处理信息的技能要比掌握信息的多少更重要。这就要求新闻教育重心要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向信息处理能力培养方向转移。这种信息处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信息的选择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信息选择能力的培养来自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来自创新技能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于对传统”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的彻底否定。教师由传统的灌输者角色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整个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的构成是个体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较强的认知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出色的个性特征对创新力的发展和创新任务的完成起促进和保障作用,良好的社会条件对创新活动起到鼓励作用。由于教学单位对社会因素存在不可控制性,因此,新闻教育过程重点把握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特征的优化。例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觉融人群体,在与其他组织成员分享知识、信息和文化过程中更新自身知识,激发创新灵感等等。
  (四)用市场思维指导新闻教育市场规律要求对供求关系的重视与合理把握。
  高校毕业生停止计划分配后,高校的专业设置实际就受社会人才需求的制约。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例如新闻、计算机,大家就”一窝蜂“地上;市场需求量不大的专业,有些停办,有些压缩规模。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一些高校育人的市场意识增强。在新闻教育领域,创造性地出现”订单式培养“、和”特色化培养“两种新形式。
  ”订单式培养“是对”商品生产量依据合同而定“的效仿,新闻教育机构先跟用人单位签订培养接收合同,按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和用人规格要求”量身定做“。这样做能克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一方面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的就业风险。例如,辽报集团和沈阳师大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后,辽宁报业集团每年按照学生人数比例接收人才。[6]这不仅节约教育成本,填补了国内新闻教育这个专业的空白,也成为中国新闻教育转变办学理念、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信号。
  ”特色化培养“是新闻教育适应市场的另一个显著标志。市场竞争中,”产品差异化“策略往往成为商品生产者获取优势的手段。在新闻教育与媒介行业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的现状时,新闻教育开展”特色化培养“,无疑是树立教育品牌的良好途径;”品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竞争实力“的代名词。为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依据国内新闻媒体兴起”新闻评论热“、评论人才紧缺的判断,于2005年开办全国首个”新闻评论班“,旨在培养新闻评论员、评论编辑、评论主持人、深度报道记者。[7]有人认为,这种特色化、细分化和专业化办学是今后新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总之,新闻教育要保持与社会同步,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解放思想,改革陈旧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探索新的育人途径,新闻教育才能实现”三个面向“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l]张晓锋,马汇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中国社会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高层圆桌会议综述【J〕。中国记者,2007,(1):62一研。
  【2]陈栋。为何出现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学博士?〔N].中国青年报,2(X)5一12一巧。
  【3”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EB〕,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以刀一01一18.
  【4〕吴信训。中美新闻教育的比较与启示(三)〔EB〕。
  nttP://一。cjr.~.。n,2(X拓一02一24.
  【5]骆磊。新浪总编缉陈彤被聘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导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w/27162.html